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赵梅 《甘肃科技》2012,28(12):53-54,61
本课题利用大夏河水质监测资料对其水体进行了评价分析,以反映地表水的质量状况和污染情况,分析水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污染成因,希望给流域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改善和提高流域内的水环境质量,支撑和推动大夏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淑霞 《甘肃科技》2011,27(23):15-16
根据马莲河流域地表水质调查资料,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对马莲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马莲河天然水质差,是不能满足工业、农业、生活饮用的苦咸水。同时,河流水质污染也十分严重,在评价的总河长中,超过Ⅲ类水质的河长占77.8%。工矿企业、城镇生活污水是马莲河流域主要污染源,水资源保护任务十分繁重。通过对地表水资源质量调查评价,为马莲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海宁地表水质量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为海宁市"十三五"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在海宁市地表水中设置10个监测断面,且对其水质进行监测,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地表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是严重污染指标,其中氨氮成为最主要污染因子.各断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上塘河污染最为严重,综合污染指数PIP值为2.49.2011年各断面PIP值在1.22~3.24间,为中度污染,至2015年袁硖港、洛塘河、市河和崇长港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即PIP值低于1.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各河流断面水质虽均未达标,但污染呈下降趋势,水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浑河流域沈抚段枯水期水质氮污染状况,分析其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对水体水质进行评估,为水生态建设及制定浑河流域污染治理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开展浑河流域沈抚段枯水期水质氮污染状况调查,2015-11-17、2015-12-04和2016-01-05对浑河流域沈抚段6个干流采样点、4个支流采样点和3个排污口采样点共13个固定采样点采样,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并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浑河流域沈抚段进行水质评价.结果浑河流域沈抚段枯水期干流的NO-2-N质量浓度在0.064~0.23 mg/L,部分地区超出天然水体中的常规值0.1 mg/L;水体中的NO-3-N质量浓度在0.35~2.8 mg/L,未超出地表水硝酸盐(以N计)的标准限值10 mg/L;水体中的NH+4-N质量浓度在0.91~3.12 mg/L,部分区域超出地表水V类标准限值2.0 mg/L;水体中的TN质量浓度在2.7~20.9 mg/L,严重超出地表水V类标准限值2.0 mg/L.结论浑河流域沈抚段冬季枯水期水质属于V类水,氮污染严重.干流中大部分的氮污染源是来自于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5.
安庆市地表水污染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十一五"期间监测数据,采用平均水质类别法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安庆市主要地表水流域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长江安庆段水质为优,破罡湖流域水质良好,华阳河流域、皖河流域、菜子湖流域及白荡湖流域水质不容乐观,为轻度污染或中度污染。境内水域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及化学需氧量,表现为有机污染的特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面污染源。结合安庆市的地域特征,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地表水水质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1年~2008年永安市辖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区域的地表水水质现状和污染结构,预测水质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8年永安市地表水整体水质状况良好,主流沙溪整体水质状况优。2001年~2008年期间,永安市地表水整体水质呈不显著下降趋势。主流沙溪以及主要支流文川溪、巴溪的整体水质也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永安市地表水主要污染因子为溶解氧、石油类、生化需氧量。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覆盖了全国85%的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是区域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和污染负荷排放的接纳者.开展中小河流水质综合评价对于客观、准确地评价水环境质量状况,制订水污染防治整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河南省2条典型中小河流为研究对象,在识别河流水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标识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4种方法对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不同方法在中小河流水质评价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2条中小河流主要污染指标为NH3-N、挥发酚及TP;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与可靠性分析中的水质评价结果一致性最高,该方法得到的水质类别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8.
通过一些具体的统计数据对山西省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得出了全省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必须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以资江流域益阳段12个地表水断面为研究对象,结合近3年地表水断面21个污染因子的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资江流域益阳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江流域益阳段水质总体为优;干、支流3个国控断面和9个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1个,占91.7%,Ⅳ类断面1个,占8.3%;2016~2018年,志溪河入资江断面水质污染级别均为尚清洁,其余11个断面均无超标情况,水质污染级别均为清洁。  相似文献   

10.
陈润羊  王坚  花明 《江西科学》2007,25(3):341-345
以“十五”期间抚河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9个监测断面和9个污染因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抚河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除2002年度西津渡断面、2004年度南城断面和2005年度南丰断面为Ⅲ级水质外,其它各年度和各断面的水质等级都处于Ⅰ级和Ⅱ级,符合功能区水环境质量标准;在各污染因子中COD、BOD5、挥发酚类对河流水质的贡献率较大。由此分析了相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多数流域存在水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2000年黄河流域调水引入自适应理论,首次实现了全流域自适应水量调度.塔河流域没有像黄河干流五大水库那样的水量调度大型调节杻纽,全流域水量调度工作难度更大.本文根据模型库思想,综合水文预报、社会经济需水预测、生态需水预测、水量分配和河道径流预报等模型,将自校正技术引入到塔河流域的水量调度工作中,依靠滚动的来水预报数据,动态修正水调目标,开发了塔里木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自校正模型.在2004到2005年度的水量调度工作中,将模型结果与现行调度方案进行了对比,实践表明该模型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更能反应水资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粮食产地、能源基地,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态安全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黄河流域用水结构发生改变,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增多,且上游取水量减少,中下游取水量增多。本文通过对2000—2021年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取、耗水量现状以及2004—2021年流域用水结构的分析,发现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存在水资源价格调整不到位、配置不合时宜、流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并提出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价格体系、推动流域的生态补偿、建立水资源监管机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新格局的建议。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问题探究与优化有助于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大型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全球其他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是进行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的重要基础,但它却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地区和县域2个空间层次上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探讨,获得4个主要结论.其一,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东重西轻"、经济重心偏东.其二,黄河流域经济活动沿干流及渭河、汾河等主要支流集聚,构成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的主要轴线.其三,黄河流域经济空间总体上是一个多极多元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并在向着"点-轴-圈"结构模式演化.其四,黄河流域内经济空间呈现出有规律的3个梯度面,即由东向西递减的梯度面,由干流或主要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的梯度面,由济南、郑州、太原、兰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的梯度面.这些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提供了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14.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于监测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连接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目前,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以水质监测为主.受黄河特殊的水文条件和生境异质性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开展较少且数据较为分散,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此,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干支流及其附属水体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湖北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供给华北地区,同时考虑鄂、豫两省汉江唐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需水要求的战略性工程。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的粮仓和重要的产业基地,是汉江流域经济发展 的中心,但由于调水的影响,汉江丹口以下的流量及季节性分配将发生变化,航运、水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发展等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湖北省在21世纪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立足“十四五”规划,谋划和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总结了黄河流域研究脉络和主题演变,旨在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研究课题提供“源头智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环境科学、水资源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方面广泛认可;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是黄河流域的中坚研究力量;我国有关黄河流域的研究做到了上游和中下游同步推进且布局合理;“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为此提出以水资源保护为主,优化生态、人居和经济等生产要素配比并行的方式,精准化推进流域、区域内外竞合空间协同,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邹晓  卢涛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1):1990-1995
流域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和流域生态的保护中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非常重要政策经济手段。新安江流域自2010年起国家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但仍存在补偿范围不明晰、补偿金额有分歧等问题,且没有明确对补偿资金进行有效分配。鉴于此,本文以位于新安江流域上游的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对黄山市的流域生态补偿的范围以及适应条件进行详细阐述,构建了基于信息熵值理论的生态补偿标准总量分配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反映区域人口、经济结构、生产水平、污染控制、水环境等因素异质性的一系列指标,并据此核算出7区(县)的分配比例。本研究为建立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敏  孙婷婷  张明  孙佳秀 《科技信息》2009,(13):323-32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多方关注,防治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从黄河水污染现状出发,介绍了黄河水污染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的灾害性影响,简要分析了造成污染的多方面原因,进而从改善经济增长模式、增强环保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黄河水污染防治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谢永琴  刘莉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11-1322
基于2004~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引力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3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增长态势,但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2)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两极分化,发展不均衡,黄河下游地区协同水平明显优于黄河中游和上游地区;(3)黄河流域整体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强度弱,需要强化高耦合协调地区对流域其他省区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松花江吉林省段水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影 《科技信息》2009,(31):I0013-I0014
2001—2008年松花江吉林省段水环境监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松花江吉林省段水环境质量具有逐年好转趋势,但Ⅳ类水质仍占较大比例,水环境质量不能完全达到Ⅲ类标准。沿江主要工业城市点源污水治理效果明显,非点源氨氮污染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强化环境管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力度,是实现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