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梁漱溟在20世纪20年代所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旨在探索一种“从农业引发工业”的乡村建设模式,并以此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他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实现。然而尽管如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从农业引发工业”的乡村建设模式,仍然能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验广为人知,长期以来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之际,重读梁先生乡村建设理论便更显重要了。本文在当代背景下对梁漱溟这一理论的价值作了再次关照,并对其不合之处简作分析。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其产生入手,具体阐述这一思想的内容,并联系现实,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的新农村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山东政府主席韩复渠曾利用“乡村建设”派首领梁漱溟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其时,菏泽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实验县”之一。通过对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历史的剖析,对人们认识、了解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很有探讨的必要。 一、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产生的背景 “乡村建设”理论是由广西桂林人梁漱溟创立的。1928年,他在广州创办“乡治讲习所”,自此即开始提出了他的“乡治”主张。“乡治”也就是后来的“村治”或“乡村建设”。梁漱溟也就自然成了“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极力反对当时翻天覆地的农村土地革命运动,维护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基于此韩复渠自1930年9月5日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直到1938年1月,统治山东七年多的时间里,便利用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在上世纪30年代以其乡村建设理论指导开展了一场当时轰动一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并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山东邹平、济宁开辟乡村建设实验区,历时7年,进行了乡村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当时的农村改革、社会改革起了一定作用。虽然囿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这场改革运动失败了,但其思路和措施仍不失历史的进步意义,对当前中国小康社会建设也不乏启迪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究竟民主是什么,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民主与现代化见解颇深,可谓独树一帜。特别是其探究东西方文化本质之后,得出因不同的人文类型,民主之路亦有所不同,欧洲有其现代民主之路,俄国有其共产政治道路。中国文化因其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之精神使中国之民主化走上了歧路。梁漱溟先生探究其原因,然寻中国民主之路,终究苦心探索得出了不易之结论,开启乡村建设之门。进而揭示其乡村建设之微行大义。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并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思想。在其农业发展思想中,梁漱溟对中国农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分析了中国近代农业衰败甚至根本崩溃的原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向、路径、依托作出了设计、选择与安排。他的农业发展思想可能存在诸多的不足或失误,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一定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1927——1937年的中国政治思潮中,曾有一种被人们称为乡村建设思潮的出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乡建思潮中的一个派别。我觉得它无疑是这种思潮中最具特色的一支。然而,学术界多年来对此却研究得很不够。笔者不揣冒昧,试就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谈一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现代意义①李铁强殷耀德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评价,曾经有几个颇为流行的观点:一是断定其为反共的理论,其矛头所指乃是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二是断定其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想,其所谓“新治道”,“说穿了也不过是孔老夫子‘民可使由之,...  相似文献   

10.
作为极具忧世情怀与担道意识的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救世理想。他对现代新儒学的重构、对儒家书院制的践行、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他以开阔的哲学视阈和独到的思维方式为现代新儒学的重建打开了不可或缺的一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初,史良担任中共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的律师,她不避风险,全力营救中共党人和进步人士;“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受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有名的爱国“七君子”中的女君子;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后,史良转战武汉,支持中共长江局妇女部的意见,积极推动全国妇女界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在重庆期间,史良多次同邓颖超接触,积极领导重庆妇女界宪政民主运动,并就民主与妇女的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史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逐步成长为中共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忠实盟友。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新儒学运动中,马一浮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他比熊十力、梁漱溟等更多地远离现实,不甚关心外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这使他超脱了世俗的存在,在哲学、宗教、诗歌和书法上到达了更加深远的万物一体的境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发和领悟上到达更高的成就。这种境界在他的哲学和教育中就是对人性复归的要求,在现代世界中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粱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开创者,他以独特的文化哲学观和乡村建设理论为基础,在山东邹平、菏泽进行乡村建设试验,进而在山东全省推广,对山东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现代意义:具有巨大的社会责任感,敢于躬行实践;重视农村问题,勇于解决之;重视教育发展,以其改造社会;知识分子与农民合作,下乡实践;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保持文化独立;吸收外国文化精华,重民主与科学.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主要提倡者和实践者,是现代中国最早注意农民问题的教育家之一。早在民国时期他不仅认识到中国农村问题的严重性,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种种弊端,而且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种种出路。他主张发展“生利”的乡村教育,要建设中国乡村的活教育。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问题重重的农村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法制史的内容。关于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对中国法制史的贡献问题,有开山鼻祖说、学科设置贡献说、副产品说等几种说法。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对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如:1.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对象应设定为历朝历代法制的整体;2.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应注重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3.注重中国法制史学科功能的发挥和实现;4.法史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须经历理论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江西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摇篮.江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西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利用江西红色文化为高校党建工作服务,对弘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的公共空间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其景观规划也有差别,所以在设计方法上应有区别.通过调研已建成的新农村公共空间,分析了新农村公共空间不能满足村民交往行为的原因,提出了新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的方法,并且强调村落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对村民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先生从保存和光大中国文化的意义上来认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乡村教育方案,并试图重建中国精神的团体组织。其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村自治组织的思想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