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中华(?)(Amycla sinensis)及山蝠(Nyctus noctula)在冬眠期(12~2月,7~11℃)与活动期(7~9月,27~30℃)部分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测定了其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心率、心电、呼吸频率、体温及耗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动物的生理指标不仅存在种属差异,也与生态环境及季节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冬眠黄鼠几项血液生理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是哺乳动物中具有冬眠习性的异温动物,在我国分布很广,既是卫生害鼠,也是农牧业主要害鼠之一,因此系统研究其生理生态特征,对冬眠理论的探讨和黄鼠鼠害的防治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对冬眠动物的研究,国内应首推赵以炳对刺猬的研究报导,国外的研究报告则更多,但是有关我国达乌尔黄鼠(以下简称黄鼠)生理生态的系统研究,尚无报导.我们从1982年起对该种黄鼠在活动期和冬眠期的代谢、循环、呼吸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后我们又对该种黄鼠活动期和冬眠期的血糖、血红蛋白和血液气体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血常规检验方法,比较了中华大蜍蟾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活动期)的血液成分。结果在冬眠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有增加。在非冬眠期(活动期)白细胞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不同海拔地区白唇鹿的呼吸、心率、体温、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形态等12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现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白唇鹿,其呼吸、心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中性和酸性白细胞均高于低海拔地区的白唇鹿,而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平均体积却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体温在不同海拔高度大致相同,电镜下,红细胞形态呈双面凹陷的轮胎状,直径4.368±0.192μm。  相似文献   

5.
冬眠动物在冬眠过程中多项生理指标发生改变,为探索冬眠准备期不同阶段及冬眠期达乌尔黄鼠血液指标变化特征,本实验在达乌尔黄鼠冬眠前不同阶段及冬眠期间取血,通过BECKMAN COULTER 75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指标,结果显示:达乌尔黄鼠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在冬眠前保持稳定,冬眠阶段下降;血小板压积在冬眠前的体重下降阶段达到最高值,在冬眠阶段达最低水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不同阶段无差异。说明达乌尔黄鼠冬眠期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血小板在冬眠期间减少,以免发生血液凝固。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对冬眠刺猬的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的测定、分析,表明:冬眠刺猬的Hb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较未冬眠刺猬偏低,而白细胞数目,血清蛋白浓度偏高,且冬眠刺猬的血小板、血糖和胆固醇的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我们对日本林蛙(Rana j.japonica)在冬眠期(12~2月,5.5~8.5℃)与活动期(9~11月,12.5~24℃)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测定了血清、肝、脑、心肌和骨骼肌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相对活力(±SD)、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数等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存在明显的组织差异,也存在季节差异和种群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红 《河东学刊》1999,17(3):28-29
本文进行了大蟾蜍血清中Ca^2+、Mg^2+在冬眠期,活动期含量的对比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冬眠期Ca^2+,Mg^2+总量比活动期高。这种离子浓度的变化有利产生理学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棘胸蛙冬眠期及冬眠后血液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冬眠期棘胸蛙血清中钙、钾、钠、氯和磷的含量明显低于冬眠期后的含量,但血液中二氧化碳结合力在这两期无显著变化.这与棘胸蛙冬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观测了冬眠前饲料中添加外源维生素C(Vc)对冬眠中华鳖稚鳖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外源Vc不能提高冬眠期间中华鳖的存活率(P=0.57).稚鳖个体在冬眠期间生长能的平均值为-0.15 kJ.d-1,该值与代谢耗能相当.鳖体蛋白、脂肪、水分和灰分质量分数w在冬眠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外源Vc对鳖的体组成没有明显影响(P>0.05).冬眠8周后,肝脏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和肝脏乳酸锐氢酶(LDH)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饲料外源Vc对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肝脏线粒体COX和LDH的活性均无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对273只健康猕猴进行了六项生理指标的测定,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三项测定值与文献报道资料相近似,心率、呼吸数和体温测定值偏高;六项生理常数在性别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年龄组间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余四项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泽蛙不同生活周期的生理生态特征:①繁殖期(5月)的耗氧量最大;繁殖期(8月)次之;冬眠期(1月)最小、只占5月的39.38%、8月的54.20%。②肾上腺皮质细胞直径和核直径繁殖期较长,冬眠时显著缩短。③觅食期(10月)肝含水量最多,冬眠时肝含水最少。④与耗氧量降低相适应,冬眠时RBC数目、Hb含量,RBC直径明显低于繁殖期,觅食期。⑤冬眠时,主要能量供给为活动季节里积累在肝脏与脂肪体中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3.
中华大蟾蜍冬眠前后血浆性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华大蟾蜍冬眠前后血浆性激素的变化,其结果如下: 雄性蟾蜍在冬眠前血浆睾酮含量较高;冬眠期血浆睾酮含量最高;而冬眠后血浆睾酮含量显著下降。雌性蟾蜍在冬眠前血浆雌二醇含量高;冬眠期血浆雌二醇含量较高;冬眠后血浆雌二醇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高平原训练对高原竞走运动员血象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世居高原的10名男女竟走运动员在26天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交替训练,以及20天平原训练期间血象值的测定和对比研究,探讨了高原运动员高平原训练期间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盘电泳法,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在冬眠期与活动期的肝、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进行了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比较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冬眠期蟾蜍与活动期蟾蜍的LDH同工酶是不同的,向一种组织LDH同工酶谱显示的区带数,在冬眠期较活动期多,相对活力也不同,心肌的LDH_5区带,在冬眠期还出现了两条亚带。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中华蟾蜍冬眠前后淋巴器官内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分布及组织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MTB染色显示中华蟾蜍冬眠后(4月底)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最低,而后开始上升,至9月产卵前达最高值,然后又开始下降.冬眠前(10月底)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的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均极显著高于冬眠期(12月)和冬眠后(4月底)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P〈0.01),且冬眠期(12月)肥大细胞数均极显著高于冬眠后(4月底)肥大细胞数(P〈0.01).在冬眠期与冬眠后,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肥大细胞均无脱颗粒现象.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髓质、小血管附近及皮质和被膜下.经AB—S染色显示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肥大细胞均为黏膜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刺猬(Erinaceus dealbatus)及游蛇科的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红点锦蛇(E.rufodorsata)和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等在冬眠期和活动期骨骼肌、心肌、肝等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同工酶谱进行了分析,并用比色法测定了以上各种组织的LDH活性.结果表明LDH同工酶的电泳图谱只有红点锦蛇的肝和骨骼肌中存在活动期和冬眠期的明显差异,在其余动物两个时期的组织中未表现出明显变化;刺猬的肝脏LDH活性在冬眠期显著地高于活动期,而其余的动物组织冬眠期LDH活性均显著低于活动期;三种蛇类组织LDH4均未见表达.  相似文献   

18.
生长抑素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抑制性作用的多肽类激素,对多种激素及机体功能均具有抑制作用。为探索冬眠动物冬眠启动过程中枢生长抑素信号系统的变化及其影响,实验选择典型的贮脂类冬眠动物达乌尔黄鼠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状态分为快速育肥期、育肥完成期、冬眠期3个时期,分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生长抑素信号在冬眠启动过程中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和生长抑素受体2的表达,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的浓度及测定肾上腺质量。结果显示:冬眠启动过程中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平均光密度无显著变化,垂体生长抑素受体2的表达量在育肥完成期最高,显著高于冬眠期和快速育肥期;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清皮质醇浓度变化趋势相同,从育肥完成期到冬眠期呈下降趋势,且冬眠期显著降低;育肥完成期肾上腺质量显著下降。提示冬眠启动过程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到抑制,中枢生长抑素信号具有重要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环境下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越冬群组的肥满度、肝系数、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前后,不同环境群组及不同性别群组之间肥满度、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除自然河流越冬雌性组在越冬前后肝系数无显著变化外,其他各群组的肝系数在越冬后均明显降低(P0.05).初步推断,肝脏营养物质的消耗对维持中国林蛙冬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刺猬(Erinaceus dealbatus)及游蛇科的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红点锦蛇(E.rufodorsata)和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等在冬眠期和活动期骨骼肌、心肌、肝等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同工酶谱进行了分析,并用比色法测定了以上各种组织的LDH活性。结果表明:LDH同工酶的电泳图谱只有红点锦蛇的肝和骨骼肌中存在活动期和冬眠期的明显差异,在其余动物两个时期的组织中未表现出明显变化;刺猬的肝脏LDH活性在冬眠期显著地高于活动期,而其余的动物组织冬眠期LDH活性均显著低于活动期;三种蛇类组织LDH4均未见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