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本文应用液膜法处理了磷酸根离子,取得了比较好的分离效果。液膜是一种油包水的乳状液,膜相含有萃酸剂TBP、表面活性剂Span 80和煤油溶剂,膜内相是含2%CaCl_2和4%的NH_4OH。我们试验了内相试剂、表面(?)性剂、萃取剂、PH值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液膜法有分离效率高和萃取剂用量少的优点。在30分钟内,它能把残液中磷酸根浓度由100-500PPm降到10PPm以下,分离效率可达98%左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用不同浓度的NaOH、NH3.H2O和Na2CO3皂化P204煤油体系的相区变化,讨论了皂化P204有机相形成微乳液的结构特点和萃取钒(Ⅳ)的机理以及萃取效率,并研究了皂化有机相和萃取V(Ⅳ)后有机相的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影响液膜法除酚的主要因素及应用液膜处理含酚3000ppm的废水可使废水含酚量降至4ppm以下,除酚率达99.9%。实验结果表明,丁二酰亚胺是一种优良的液膜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一种新型的支撑液膜处理了钴污水;探讨了回收C0~(2+)及分离Zn~(2+)的最佳条件。近年来,在膜分离技术中,发展了应用支撑液膜分离和浓缩金属离子的新方法,并愈益引起了各国同行工作者们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此种方法使用了一类新材料、高技术,可以同世界当代最先进的分离、浓缩金属的科技方法相媲美。 作者等用聚砜——双硫腙支撑液膜处理了钴污水,较详细地讨论了处理过程,探讨了用聚砜——双硫腙支撑液膜从Zn~(2+)/Co~(2+)二元溶液中,分离Zn~(2+)回收Co~(2+)的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以P_(204)为载体,上胺205为表面活性剂,煤油为溶剂的液膜分离钒(Ⅳ)分离效率可达95%,当处理外相400PPm的料液,内相可富集钒3.5g·L~(-1)。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块液膜体系初步研究了杯芳烃类载体对Cr(Ⅲ)的液膜传递机理.采用单因素实验,考查了载体浓度、源相Cr(Ⅲ)浓度、pH值、氧化反应条件等因素对液膜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杯[4]乙酸衍生物在氧化促进和pH梯度条件下可以较好地进行Cr(Ⅲ)的识别传递,提出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衍生物对Cr(Ⅲ)的氧化促进同向传递机理,传递过程通过化学反应、配合过程和扩散过程的结合实现,外相和内相的△pH是主要的传质推动力,内相双氧水的引入可以明显地改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7.
湿法提取石煤中钒的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采用分段溶解法提取石煤中的五氧化二钒,浮选去除石煤中大部分碳后,先在稀盐酸介质中溶解氧化物中的钒,然后用盐酸和亚铁盐浸取硅铝酸盐中钒,使大部分钒转入溶液中,浸出液经氧化处理料液后,料液经过离子树脂交换,一次提取即可获得纯度达97.0%的五氧化二钒产品,钒回收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8.
用工业无水乙二醇按一定的比例加入醋酸钾脱水法除去96.4%乙醇中4.4%的水份的操作技术关键是确保脱水塔内气—液两相逆流过程处在沸腾状态,即保证塔内形成液膜,减少汽流的阻力,使乙醇气体多次穿破液膜,而溶解—蒸发分离水份,最终从塔顶蒸发出合格的无水乙醇。用膜分离技术中的液膜、各种膜基平衡过程、膜蒸馏等新膜过程的相关理论探析乙醇脱水过程,比用传统的蒸馏理论去分析该过程,能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9.
对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处理中药废水进行了中试研究,并基于ASM1号模型建立了膜生物反应器内有机物和氮同步处理的数学模型.根据SMBR反应器内污泥的生化特性和污水特性对ASM1号模型进行了修正.采用1阶偏微分方程组表示了SMBR反应器内有机碳和氮的转化过程,并利用MATLAB软件应用模型对不同溶解氧浓度条件下的MBR处理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值和试验值符合较好,模型中采用的参数可较好的描述有机碳和氮的转化过程.模型可用于评价处理效果和模拟操作过程,并为优化SMBR设计和运行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比了吸收液加催化剂前后的吸收效果,研究了影响方法脱除效率的诸因素,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当空培气速为0.3m/s时,经过两级吸收后,NO_x浓度可由2000 ppm~11000ppm降到250ppm~600ppm,脱除率达90%~94.5%。  相似文献   

11.
含TOMAC乳状液膜萃取L-谷氨酸的迁移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液膜提取过程中的萃取和反萃取两个过程,推出了在整个液膜体系达到萃取终了时的内外相氨基酸浓度比公式,并以TOMAC 为载体萃取L- 谷氨酸为例,讨论了影响液膜萃取的控制因素,实现了L- 谷氨酸的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聚砜/蒙脱土纳米复合超滤膜,并通过死端过滤的方式评价复合膜的透水及抗污染性能。在纳米复合膜的制备过程中,采用有机蒙脱土(OMMT)作为添加剂,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来提高有机蒙脱土粒子在聚砜膜基体中的分散性。对复合膜进行了FT-IR、WA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有机蒙脱土存在于膜表面并较好地分散于聚砜膜基体中。水处理超滤实验表明,聚砜/蒙脱土纳米复合超滤膜的水通量可由原来的122.37 L.m-2.h-1提高至253 L.m-2.h-1,接触角可降低至60.5°,说明有机改性蒙脱土的掺杂能够大幅度提高聚砜超滤膜的水透过性能及抗污染特性。  相似文献   

13.
系统研究了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在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上以乙二胺-络合有机酸(草酸、柠檬酸、酒石酸)为流动相的保留行为,比较了三种络合有机酸在洗脱和分离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时的差异,研究了流动相pH和乙二胺浓度对金属离子保留值的影响,流动相中络合有机酸的种类和浓度对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和分离均有影响,草酸和柠檬酸对过渡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以乙二胺一草酸或柠檬酸为流动相可以同时分离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酒石酸对过渡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差,用乙二胺一涵石酸作流动相可以分离碱土金属离子,但不适于分离过渡金属离子,当流动相中络合有机酸(草酸或柠檬酸)的浓度或pH(3.5~5.0)变化时,过渡金属离子保留值变化的幅度大于碱土金属离子,与此相应的会有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洗脱顺序的变化,这种差异可用于改善碱土金属与过渡金属离子之间的分离状况,改变流动相中乙二胺的浓度可以改变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的保留值,但它们的洗脱顺序不变。  相似文献   

14.
汽车发动机在制造过程中产生各种复杂的含油废水,具有污染物种类繁多,有机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某大型汽车发动机厂的预处理工艺——"破乳+分离沉淀"。该工艺采用水性聚氨酯进行破乳,采用间歇式油水分离反应器进行油水分离。运行表明:废水的含油量去除率高达95%,CODcr去除率也达到92%;具有除油率高、操作简捷、运行经济的特点。处理后的废水再与汽车涂装废水混合,经过目前较成熟的两级物化处理工艺,排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钼钒硅杂多化合物组成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改进了钼钒硅杂多化合物的组成分析方法,利用硫酸分解试样以分离硅,用H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以分离钒,用浓磷酸掩蔽钼以排除钼对硅的干扰,然后分别测定钼钒硅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NaAlO2、KH2PO4复合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乳酸钠对镁合金进行微弧氧化处理,研究了陶瓷层生长速率随乳酸钠浓度的变化规律,并对陶瓷层采用扫描电镜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膜层相组成进行分析,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乳酸钠浓度为3 mL/L时所获得的膜层致密性较好并具有最佳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7.
用硫酸溶液处理ITO表面制备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现随着溶液浓度和超声时间的不同,器件的效率也发生变化.当硫酸的浓度是98%且超声时间为10 min时,OLED具有最高的效率及较大的亮度,器件的效率提高了近4倍.通过扫描电镜对ITO表面形貌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经过处理的ITO玻璃表面的粗糙度明显降低,提高了有机膜的附着力,从而改善了器件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以膜相中D2EHPA[磷酸二(2-乙基已基)酯]为载体,煤油为有机溶剂,N-205为表面活性剂,内相中以1.5mol/,的盐酸为试剂,高速剪切制乳;在喷射提取往内,用1L,乳状液对6L左右的初始浓度为21g/L左右的外相L-Phe(基丙氨酸)水溶液进行了3次提取,第1次提取后,内相平均浓度达120g/L左右,外相最后平均浓度为0.95g/L左右;每次提取后,液膜破裂率均小于1%,溶胀询小于22%.  相似文献   

19.
多重乳状液粘度与溶胀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乳状液膜粘度和溶胀的各种因素,如表面活性剂,添加剂,油内比,搅拌速度以及内相试剂与浓度.并对溶胀过程粘度变化规律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液膜溶胀过程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以2-乙基己基膦酸单-α-乙基己酯为载体,考察了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反萃相盐酸浓度及温度对液膜迁移镧离子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温度下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萃取和反萃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5.2 kJ*mol-1和26.6 kJ*mol-1.结果表明,镧离子的跨膜迁移过程可以两个串联的准一级不可逆过程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