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六世纪初的德国,诸候争霸、经济衰落,而罗马教皇又通过种种手段制造矛盾,以达到其控制德国的目的。为拯救德意志民族,马丁·路德奋然举起反教皇、反封建、求统一的大旗。他所发表的一系列政治言论和改革主张,充分表达了当时的德意志民族利益,同时,也为德国未来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用破与立的方式推动着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反对德国的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德国的分裂割据,用世界主义来突破各自为政的心理;反对德国社会的法国化倾向,希望重建德意志民族文化。通过这些斗争,他不仅宣传了理性,也给当时封建主义以重创,而且启发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建构起了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使德国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德国的重要性来自三个源泉,德国未来在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地位,取决于这三个源泉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演变。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自近代以来,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堪称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堪称半是天使、半是恶魔。德意志民族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能力和能量?她为什么会扮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略谈西德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二十四万七千九百七十五平方公里,首都波恩,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不包括西柏林一百九十万),绝大多数为德意志人。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德意志民族原是日耳曼族的一些部落。公元十世纪初,德意志国家开始形成。但国内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为德意志帝国。随后,德国迅速发展成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先后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首都柏林也被分区管制。一九四九年九月,在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相似文献   

5.
德国爱国力量在一九五四年十月七日庆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团成立五周年.一九四九年十月七日不仅对德国人民说来是一个具有伟大民族意义的事件,而且也正如斯大林在他的贺电中所说的,'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随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在德国的一部分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真正爱好和平的、民主的德意志国家.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德国,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一面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发达的工业和科技,另一面则是纳粹法西斯的穷兵黩武、战车隆隆;一说到德国人,人们会想到两种人,一种是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歌德、海涅、贝多芬、爱因斯坦等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做出巨大贡献、流芳百世的伟人,另一种则是像希特勒这样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遗臭万年的恶魔。当人们同时联想这些时,对德意志民族所抱的态度必然是十分矛盾的:褒耶,贬耶?爱耶,恨耶?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民族,德国人也是有其独特品格和精神的人。自近代以来,德意志…  相似文献   

7.
孙霖琳 《科技信息》2010,(16):I0130-I0130
十九世纪初,法国的七月革命促进了德国人民的觉醒,德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众多的文学家和诗人涌现出来,他们揭露德意志各邦国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要求实行改革,要求民族和国家统一,为1848年三月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8.
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宣扬生存空间,种族主义和战争万能的理论,为德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制造理论依据。其所谓“世界政策”是它的集中政治表现。各政党朝着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和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出现是它的组织表现。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标志着近代德国民族主义完全走向反动,它推动德国走向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9.
美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来自各国的大量移民移入,在开国前的殖民地时代,美国就有德国人的社区,然而在19世纪进入美国的移民集团中,德意志是最大的一支。本文主要分析19世纪德意志人移入美国的原因、到美后的民族同化程度及对美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德】《经济周刊》2012年6月4日蒂洛·萨拉青,1945年2月12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是德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和作家。曾担任柏林市财政局局长、德意志联邦银行董事等职。在其2010年8月出版的《德国自取灭亡》中,他认为外来移民群体不断壮大,使德国变得"越来越穷",德国人终将在自己国家里"成为少数族群,并最终走向灭亡"。这一观点虽迎合了右翼人士的主张,但受到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11.
第三帝国     
“第三帝国”是希特勒的党徒对他们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的德国的称呼。他们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九六二至一八○六年)为“第一帝国”,称一八七一年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建立、一九一八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垮台的德意志帝国,为“第二帝国”。希特勒继承“第二帝国”  相似文献   

12.
拿破仑战争后德意志的惨败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强烈要求国家、民族的统一。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逐渐形成。政治民族主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有政治改革家、军事改革家、大学生、资产阶级等的参与。最终,德意志解放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独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西德上下一致热烈拥护,民德政府反对,公众心情兴奋而矛盾。有人称之为“一个具体的乌托邦”。自从德国分为两个国家以来,关于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的谈论在西德时热时冷,从未中断过。  相似文献   

14.
中德文化交流自《马可·波罗游记》来,至今已历经五百余年,前后经历了由莱布尼茨掀起的"中国热",德国传教士及学者进行的德意志文化东传,中国学者及留学生的主动参与西学传播,中德学会的文化传播纽带及新中国的中德文化双向交流。两国间文化交流久盛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德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久远的由衷钦佩,以及中国人民对德意志民族的彻底性一向推崇。同时,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也是相互交流的必要基础,为互相学习、借鉴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民族化是在内部分裂落后、外部面临强大压力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营造、传播和普及民族文化而构建起文化民族主义观念基础上,最后完成政治统一而实现的.德意志民族化模式是后起民族国家民族化的典型模式.后起民族国家民族化所面临的环境、所经历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都和德意志民族化相似.德意志民族化模式存在的弊端也同样在其他后起民族国家民族化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6.
接下来的几期中,周安平将结合他所了解到的德国实际案例,解析德意志民族为人称道的司法理念。我在瑞士和德国接触过许多重大刑事案件。这些欧洲国家没有死刑,因此无论罪犯作案手段多么残忍,最终都免于一死。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发生在苏黎世的一件碎尸案,丈夫残忍地将妻子勒  相似文献   

17.
韦伯在赫尔德和特赖奇克的思想基础上,把民族国家看作实现民族存续、保障民族永久性权力政治利益的世俗组织,提出制定民族国家政策的民族性、政治成熟与合法性法则,并基于德意志的现世提出民族国家政策落实的策略,即防范异族对德意志民族性的侵蚀,实现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成熟和保障德意志民族国家领袖的直接选举等。  相似文献   

18.
“第三帝国”(德语为das Dritte Reich),现特指1933至1945年德国纳粹统治时期。 德国自公元919年正式立国到纳粹统治之前,在其历史上曾有过两个帝国,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前一帝国从公元962年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在罗马让教皇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起,至1806年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里德里布二世因败于拿破仑被迫放弃“罗马皇帝”称号止。后一帝国从公元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起,至1919年帝国霍亨索伦王朝在11月革命中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止。 希特勒把他所建立的法西斯统治称作“第三帝国”。《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作者称希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根源:与德国的比较首先从历史文化看,日本与德国迥然不同。德国地处欧洲中心,除了自身的独特性之外,它更主要的是欧洲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科学、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做出过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贡献。所以,尽管德意志民族的种族优越感和传统政治中的专制主义成分滋生了法西斯主义,但是更为  相似文献   

20.
在洪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想指导下,德国建立了被称为现代大学的柏林大学,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研究性文理和工科大学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的振兴,同时也实现了德国大学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