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
"万万"作为副词的用法广为人知,但"万万"如何由一个实词"数词",用法发展为虚词"副词"用法却无人探究.本文欲从语法化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给予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一族"是个类后缀。类后缀"一族"在发展中存在着逆向语法化现象。"一族"逆向语法化的过程是由类后缀独立为词,再由词发展为短语。"一族"的逆向语法化是由于语言内部动因所致,并以适合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形式和语义为条件。  相似文献   

4.
宋人范温评杜诗时举了四个"全虚而意味无穷"的例子,虚,即虚字。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显然无法分析其所谓"虚字"。论文结合大量古人论杜诗中"虚字"和"实字"的例子,分析归纳,发现古人诗论中所说的"虚字"和"实字"与今天语法的界定不同。论文认为不能用今天的语法去分析、界定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并指出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5.
语法复制是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的重要机制.文章以中国境内南方民族语言为例探讨语法复制的类型和模式,对Heine和Kuteva的语法复制模型做了比较重要的修改.  相似文献   

6.
何艳责 《科技信息》2011,(12):302-302
锅炉"四管"爆漏占火力发电机组各类非计划停运原因之首,严重影响火力发电厂安全、经济运行。本文根据本人8年工作的经验,对锅炉"四管"爆漏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异常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逻辑与语法     
逻辑与语法王维贤一"逻辑"和"语法"这两个词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既可以指某种客观对象,又可以指关于这种对象的理论研究。如果需要区分的话,那么前者可以叫徽'逻辑"和"语法",后者可以叫做"逻辑学"和"语法学"。任何科学研究都包含着逻辑,都需要逻辑...  相似文献   

8.
沈家煊认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主观处置,并描述了主观处置的三种表现[1]。在认知语法的视角下,通过考查"把"字对"把"字句的语义贡献,研究发现,"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为"掌控",而"把"字句的主观性是通过"把"的掌控义实现的,它是说话人在识解关系中视点和角色的调节与动词"把"语义虚化相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语法隐形,功能为纲"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语法教学,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它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并且阐述了三种可采用的语法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语法中,副词主要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副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语法学界称为"副+名"现象。作为文学语言表达中较为特别的"副+名"语法现象,虽历史极为渊源,却也是语言学家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随着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层出不穷,语言学界对这种语法现象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本论述就"副+名"这一特殊语法现象的基本概念、构成原因和语法结构做一分析和梳理,并就其现实意义做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1.
包公生前就有口碑 ,身后名声愈高 ,逐渐成为宋代以来最著名的清官代表。传说的包公经历了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传说内容以折狱断案为主 ,艺术形式则以说唱表演为主。伴随传说故事的发展 ,包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艺术形象逐渐形成。包公传说的来源大致有三 ,即引申发挥、移花接木、想象杜撰。包公传说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其中影响最大、渗透最深的当是民间流行的宗教迷信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儒家伦理道德。包公故事不断扩增或翻新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凝结着公理与正义。人民崇拜包公 ,也就是崇拜法治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讲唱家庭伦理和因果报应,由明末南无教教团中的民间艺人编写。它完全按照民间教派宝卷的形式演唱,但内容主要不是宣传教义,而是宣扬因果,劝善惩恶。这一宝卷对研究清及近现代北方民间念卷和宝卷的源头、形成及其演唱形式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鲍照诗风"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是以"颠覆阅读"方式引起世人注意的,但这样的诗风难以为继,其后继者亦不被世人所认可,只有沈约把鲍照的"俗"引向雅化,既多用民歌,又改"险急"为清新自然;既多写女性,又改"倾炫心魂"为文人趣味。沈约使鲍照所倡导的民歌与叙写女性文人化,于是成为南朝时诗歌发展的主流,这就是宫体诗。  相似文献   

14.
泰山府君,又作“太山府君”,最早在晋人干宝《搜神记》卷四所载胡母班被太山府君召唤的故事里,泰山府君被视为泰山主神.泰山府君信仰传入日本后被广为信奉,并与佛教思想、阴阳道交叉融合,形成了泰山府君祭,泰山府君祭在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最为盛行,祈愿对象“冥道十二神”亦逐步形成,对这个过程进行整理,从中可以再现平安贵族阶层的冥界信仰.  相似文献   

15.
西门豹作为先贤为后世崇拜,在北朝他却异化为掌管雨水的神灵,北齐时列为国家九大祈祷对象之一。这种由英雄到神灵的转化,一方面提高了西门豹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使他在唐以后的祭祀中不能列为圣贤之列,以致他在后代民众中丧失了地位。北朝的西门豹祭祀是民族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神迹,在这一现象中体现了北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的为得到汉族认同的文化策略和艰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元代描写包公的戏有18种之多(含失传者),包公的历史原形如何,为什么被塑造成清官形象?提到包公人们便用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来形容,然而那个时代所执行的法是封建社会的王法,绝不是民众所期望的公正严明的民法,故而包公只能以谋代法,包公为什么尚智?其社会根由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源于古代的“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明”根源于西洋,但直接来自东洋。19世纪末20世纪初“明”在中国时兴起来。《时务报》中所出现的“明”一词的涵义及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西学在近代中国的兴盛情形、日本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近代知识分子欲“变法图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8.
江鲍体的审美差异分诗歌和辞赋论述,诗歌方面,鲍诗反映社会面深广,江诗思想内容相对贫乏;鲍诗带有民歌气息,流畅自然,多用对答体结构篇章,江诗过于追求语言奇采,字句雕琢的痕迹明显。辞赋方面,江赋“以景化心”,鲍赋“以情为里”;江赋主旨显得单一,鲍赋则呈多元格局;鲍赋发扬魏晋赋抒情言理特色,多有创新,江赋多模仿骚体赋或汉大赋,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19.
根据鲍照诗歌以及相关史料,并吸收有关研究成果,论述鲍照世居京口、生于京口、家于京口,对京口有浓厚的乡情;鲍照可称为京口人。他的有些诗文也作于京口。  相似文献   

20.
清末忠州李芋仙是一流的诗人,他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才纵横中国数十年,诗篇流传海内外。一代文宗曾国藩将其比之太白,上海《申报》谓其汪洋恣肆不减杜甫,以“小杜”目之,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称"忠州李芋仙先生老名士也……虽素未谋面,而叹慕芋老已非一日。"遗憾的是100年来,很少有人研究李芋仙,李芋仙已渐渐被人遗忘,而他是不能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