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综合国内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一些试验研究和通过几个算例探讨了底部三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并结合工程实践中对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对这种结构的抗震设计给出提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的分析,从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过渡层设计出发,给出了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注重概念设计、控制侧移刚度比、使结构体系合理等。合理设计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具有较大的抗震能力和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介绍某底部两层框架砖房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和评价了该结构的抗震性能,确定了底部两层框架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薄弱部位和破坏机理,并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是指底部一层或两层为空间较大的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多层砌体结构的房屋。这种房屋底部的大空间可以满足商场、餐厅、会议室、停车库等使用功能的要求,而其上部可满足住宅、办公等较小开间使用的要求。本文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作了介绍,并结合作者的设计经验对抗震墙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依据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内力及位移计算公式,给出了底部两层框架砖房总抗震墙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和系数,可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出了底层框架砖砌体抗震墙和底2层框架混凝土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数量的简易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体系是由上、下两部分抗震性能相差较大的两种结构组成的。分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特点、房屋的平面布置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地震震害中的破坏特征,论述了合理确定抗震墙间距、数量及分布和控制层间刚度比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工程实例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与底层框架砖房有关的条文规定和大量实际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对底部2层框架砖房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结合具体工程,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就七度区底部两层框架抗震砖方的结构布置、侧移刚度比、构造措施等,进行了探讨,对同类工程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微波消解法在全血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应用 M D S9000 型微波消解系统消解全血样品的实验方法,并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全血中 Ca, M g, Cu, Fe, M n 和 Pb 6 种元素的含量。与传统湿法消解方法相比,微波消解法具有快速、高效和试剂消耗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地下结构的薄弱环节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结构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与风险矩阵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下结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以1995年阪神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大开地铁车站为例阐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弹塑性时程分析能够考虑地下结构的各种复杂情况,直观地得到地下结构的损伤破坏情况,根据破坏情况建立风险矩阵对结构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结果表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合风险矩阵的风险评估方法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适用于重要大型地下空间结构的地震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3.
基于伊留辛公设的Q_2原状黄土弹塑性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较好地模拟非饱和Q2原状黄土的剪胀性和软化性,进行了一系列非饱和Q2原状黄土室内试验,获得非饱和Q2原状黄土的物理及力学参数。结合应变空间的塑性力学理论,推导出Q2原状黄土的屈服函数和以塑性功为硬化参数的硬化规律。根据伊留辛公设和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了应变空间的Q2原状黄土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计算与试验实测值的比较,表明该本构模型能反映Q2原状黄土的剪胀性和软化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的六自由度电磁跟踪系统目标参数求解算法,在分析原参数求解算法误差产生原理的基础上,引入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提出了一种结合特征向量法和单位指向矢最大分量跟踪法的改进算法来求解目标的位置参数,并对改进算法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算法很好地解决了原跟踪算法在位置参数α、β角度较小区域将误差放大的问题,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和系统定位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柔性动边界梁在横向撞击下的动力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特定约束条件下梁受横向撞击的动力响应,这些约束表现为弹性支承刚度和阻尼特征,也就是具有柔性动边界.建立了具有动边界梁的力学模型,综合考虑弹性和阻尼支承、集中质量块以及支承不对称等情况.根据撞击局部区域的接触力—嵌入深度关系式,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横向撞击下柔性动边界梁的动力方程,并通过与简支梁在相同撞击条件下撞击力、横向位移的对比分析,说明了柔性支承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速撞击条件下,柔性支承对撞击力的影响较小,但对结构位移响应的影响较显著,并且弹性支承会使梁受撞击后的变形过程与简支梁相比增加一个变形阶段. 受横向撞击的动力响应,这些约束表现为弹性支承刚度和阻尼特征,也就是具有柔性动边界.建立了具有动边界梁的力学模型,综合考虑弹性和阻尼支承、集中质量块以及支承不对称等情况.根据撞击局部区域的接触力一嵌入深度关系式,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横向撞击下柔性动边界梁的动力方程,并通过与简支梁在相同撞击条件下撞击力、横向位移的对比分析,说明了柔性支承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速撞击条件下,柔性支承对撞击力的影响较小,但对结构位移响应的影响较显著,并且弹性支承会使梁受撞击后的变形过程与简支梁相比 加一个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热带气旋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利用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对1949~2003年55 a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不管是频数还是生成位置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根据热带气旋频数的年代际变化,把研究的55 a分成低频时期(LFP)和高频时期(HFP)分别加以考察.结果发现:热带气旋生成的高低频时期海气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HFP的海温、对流、涡散度和切变条件都有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而LFP则明显存在物理量场的相反异常.这表示HFP的海气环境相比LFP更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说明了变化的海气条件是引起热带气旋频数和生成位置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TD-SCDMA系统的上行和下行链路中,话音业务是对称的,而数据业务是非对称的.为了适合于这种业务的非对称,提出在TD-SCDMA系统中采用上/下行链路动态信道分配(DCA)的策略.在慢DCA中,根据在线话音用户数和下一时隙上/下行链路中业务数量的比值来动态地分配时隙.针对上/下行链路中的负载具有时变性的特点,提出对下一时隙业务负载进行预测的方法.在快DCA中,提出将保护信道方法和可移动边界方法相结合的策略.同时,将这两种方法与传统的对称时隙分配方法进行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业务预测的方法,能够根据非对称的上/下行链路业务对上/下行链路中的时隙进行动态分配;在不影响话音业务性能的情况下,该方法不仅具有更好的数据业务性能,而且能更有效地使用信道.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随机损伤力学的模糊自适应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延拓非确定损伤理论研究以揭示损伤力学本质,基于损伤、概率、模糊隶属度在[0,1]区间上协调一致性提出模糊随机损伤力学观念.构造解释了3类损伤变量模糊性态及对应模糊映射分布,即降半分布、"秋千"分布和组合"秋千"分布,实现了随机损伤变量模糊化自适应生成与构建.依据扩张原理及随机损伤变量满足β概率分布,对模糊集上随机损伤变量的CDF、PDF积分修正,结合当量正态理论,将3类模糊随机损伤泛函引入本构方程,完成模糊随机有限元可靠度与模糊随机损伤同步分析.用自主研制分析软件对龙滩碾压混凝土坝做三维模糊随机损伤场力学性态研究,由复杂随机场与模糊随机损伤分析的成功融合证明分析方法是适用的、可行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大型电子设备群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把EMC技术作为模块引入设备群的全生命周期中.提出了一种新的EMC模块设计方案,并结合对各子模块功能及其工作过程的分析论证了构成方案的可行性.阐述了该模块实现涉及的几项关键技术,建立了EMC预测子模块依据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程序设计流程,给出了EMC设计可利用的主要措施,提供了EMI自动检测模块的实现方法.运行效果表明,所提出的构成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测定某种花岗岩静摩擦系数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揭示深部岩体块系构造的特性,以深部岩体的典型岩石-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研制的深部岩体动态特性多功能试验系统,对粗糙度为6的细粒花岗岩的单、双面静摩擦进行了试验研究.单面最大静摩擦力试验测量了4种不同工况,双面最大静摩擦力试验测量了2种工况,获得了该花岗岩的静摩擦系数为0.572.通过试验研究,发现了花岗岩块体间静摩擦的规律和特性,当位移响应变粗时,表明试件间的摩擦达到最大值.把测量试块单、双面最大静摩擦力作为基本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为下一步深部岩体的动态特性的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