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室内饲养与田间系统调查,应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5 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对小菜蛾种群控制作用效果最好的杀虫剂是1 .8 % 集琦虫螨克,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154;其次为:菜蛾敌粉剂、1 % 农哈哈、2.5% 功夫和45 % 马拉硫磷,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 .195 、0 .207 、0 .302 和0.359 .  相似文献   

2.
应用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 ,模拟 1%苦皮藤乳油对小菜蛾种群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其控制机理主要是对小菜蛾成虫产卵的显著忌避作用 ,尤其是在种群发展的初期 ,由于其显著的的忌避作用 ,降低田间卵量 ,使其种群数量明显降低下来 ,从而有效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3.
用定浓度、定时间、定虫数添毒法测定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的毒力,菜苗饲养的LD50为3.384×10-4,饲料饲养的LD50为3.008×10-4。从田间采回不同防治区的4龄幼虫和蛹饲养成成虫,观察逐日产卵量,得出综防区、病毒区、化防区、Bt区和对照区,每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7,149,208,275,218粒/雌,在方差分析中,Bt区、化防区与对照区相比差异不显著;病毒区和综防区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成虫产卵量有显著影响,而Bt、顺和菜所用杀虫剂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美洲斑潜蝇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海南岛美洲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PC)评价了几种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该虫在海南年发生19~20代,卵历期2~4d,幼虫历期3~7d,蛹历期7d,成虫寿命在15d左右;2)1.8%集琦虫螨克和1%农哈哈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效果较好,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16和0.111;而98%的巴丹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效果较差,IPC值为0.246;40%的氧化乐果的控制效果最差,IPC值为0.301  相似文献   

5.
运用种群系统的原理与方法,组建了小菜蛾生态控制体系;运用生命表技术,采用种群控制指数(IIPC)评价了系统对小菜蛾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海南岛美洲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评价了几种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该虫在海南年发生19 ̄20代,卵历期2 ̄4d,幼虫历期3 ̄7d,蛹历期7d,成虫寿命在15d左右;2)1.8%集琦虫螨克和1%农哈哈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效果较好,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16和0.111;而98%的巴丹对美洲斑潜蝇种群  相似文献   

7.
小菜蛾生态控制措施对十字科蔬菜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平生  田明义  曾玲 《武夷科学》2002,18(1):99-103
本文调查了十字花科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分析蔬菜品种之间各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发生数量的变化 ,阐明对小菜蛾实施生态措施 ,可有效地保护菜田自然天敌 ,为小菜蛾种群的持续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吡虫啉、木虱净分别与叶面肥的混剂对橄榄星室木虱自然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木虱净+多微核苷酸、吡虫啉+多微核苷酸、木虱净+15% FeSO4、吡虫啉+15% FeSO4、木虱净和啉虫啉等6个处理区中橄榄星室木虱种群趋势指数均小于1,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对照处理区种群数量以6.39倍的速度增长。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显示,木虱净+多微核苷酸、吡虫啉+多微核苷酸、木虱净+15% FeSO4、吡虫啉+15% FeSO4、木虱净和吡虫啉处理区种群数量分别是对照区的3.18%、3.71%、3.85%、4.75%、6.23%和6.49%,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混配植物叶面肥比单一使用杀虫剂控制橄榄星室木虱种群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在离体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侵染家蚕胚胎细胞系Bm-21E-HNU5,对受梁细胞的超薄切片做电镜观察,在攻毒后120h的受梁细胞核内开始发现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和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以出芽方式通过细胞核膜排出核外,攻毒后,144h蒴状体所在囊膜和细胞核中可见大量小膜泡。  相似文献   

10.
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重要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不同蜂蚧比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效能,并组建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Ⅰ)、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和排除作用控制指数( EIPC),分析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蜂蚧比为2:50时,班氏跳小蜂寄生率最高,达92%;而班氏跳小蜂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寄生率下降。采用I分析,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的种群趋势指数明显下降;采用IIPC分析,不同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自然种群增长的数量最低,分别下降到对照区的24.31%和12.82%,最高分别为34.79%和30.67%;采用EIPC分析,不同放蜂区班氏跳小蜂寄生的EIPC均大于捕食及其它因子,说明“寄生蜂寄生”是控制扶桑绵粉蚧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对青花菜上的桃蚜种群动态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11月中旬以前桃蚜数量较少,11月下旬后桃蚜数量剧增,至12月上旬达到高峰。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阿维菌素、蚜虱灭、蚜虱蓟净等杀虫剂对桃蚜种群控制的作用。药后1 d各处理对桃蚜的防效较低;药后3 d蚜虱灭、蚜虱蓟净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阿维菌素处理,其干扰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0117,0.0717,药后10 d,蚜虱灭、蚜虱蓟净处理的蚜虫数量仍保持很低密度,其IIPC分别为0.0010,0.0186,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评价了 2 4种植物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供试的 2 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 ,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干扰作用效果较好的有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li、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大叶桉 Eucalyptus robusta的乙醇提取物 ,其 IIPC值分别为0 .10 94、0 .112 2、0 .12 74 ,即它们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驱避作用效果在 80 %- 90 %之间。  相似文献   

13.
非嗜食植物粗提物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驱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 2 6个科 32种植物的茎叶及果实进行抽提 ,测定其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 ,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作为评价这些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的作用效果的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海南红豆 Radermachera hainanensis,潺稿树 L itsea glutihhosa,芭蕉 Musa paradeseaca,大花紫薇 L agerstroemia speciosa,鸡蛋花 Passiflora edulis,大叶海金沙 L yglodium flexuosum的成虫驱避作用较好 ,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 0 .0 2 8,0 .0 76 ,0 .0 78,0 .0 78,0 .119,0 .12 0 ,0 .176 ,而鱼腥草 H outtuynia corda-ta,竹叶草 Oplismenus compositus,五爪金龙 Ipomoea cairica,红花酢酱草 Oxalis comiculata,假地豆 Desmodiumheterocarpum,倒扣草 Achyranthes aspera等则有引诱作用 ,倒扣草 Achyranthes aspera的引诱作用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性与艾氏剂环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室内选育119代的抗杀虫双、抗杀螟丹小菜蛾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各杂交世代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敏感性.通过反复回交建立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性的近等基因系.测定了各杂交世代和近等基因系的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和抗性近等基因系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比敏感品系高,杀虫双、杀螟丹抗性品系和杀虫双、杀螟丹抗性近等基因系分别是敏感品系的1.62、1.83、1.56和1.97倍,因此,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提高与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福州地区田间小莱蛾Plutella xylostessa L.已对水胺硫磷、克百威、敌敌畏和三唑磷产生高抗,抗性倍数分别为23.52、28.41、16.06和23.43倍.抗性小菜蛾幼虫体内AchE的Km和Vmax值分别为敏感185和0.63倍.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敌敌畏对敏感小菜蛾AchE的Ki值分别为抗性的58.75、30.33、198. 87和36.32倍.作者认为AchE对有机磷及氨基甲酸敏感性的降低应是小菜蛾对该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筛选的12条ISSR引物,对采集于陕西华山3个自然居群、20个亚居群的150个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ex Guo)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华山新麦草样本ISSR产物的多态位点比率(P)为96.8%;每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411;居群的预期杂合度(He)为0.251,大于一般风媒异交植物的平均值0.148;居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I)为0.391;这些结果表明华山新麦草在居群水平上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亚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04,表明大部分(约为70%)的遗传变异均存在于亚居群内.同时亚居群间具有一定频率的基因流,其遗传相似性也较高,变化范围为0.796~0.974(平均为0.903).根据上述结果推断,华山新麦草的濒危不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稀有,而是由于它对特殊生态环境的要求影响了它的扩散而仅分布于华山这一狭小范围.因此,只要能够保证目前华山的生态环境不被进一步破坏,华山新麦草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不会因种内遗传多样性降低而灭绝.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