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以“天人调谐”、“天人合一”为实质和核心的中国传统科学观,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在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要求科学活动注重人伦,强调“人和”,严明纪律,崇尚集体协作;尤为强调科技发明和科学成果要“经世致用”,以实用为最高准则。这种科学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表现出中国传统科学观的独特品格,不仅曾引导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向世界,指导中国近代科技走出低谷,而且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化、社会化趋势相一致,能够成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圣人创造发明科技论体现了重视人类自身力量的科学思想;有机整体自然科技观,强调从世界的统一性和事物联系性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但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理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自然科学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使其始终包含在思辨哲学和其它文化形态中;重科学技术的现实功用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古代技术的大发展,但不太注重对科学事理或成因的探寻,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重经验总结、轻科学理论创造的科技倾向,局限于对实际操作程序的记录,基本上没有超出经验层次和升华到系统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昆虫学家蒲蛰龙及其生物害虫防治研究工作的个案,探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主流科学观。本文首先指出,(激进的)"革命主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反科学",或仅注重科学的技术应用方面。革命主义的科学观与其他科学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张一种"群众性科学",要求技术性的、专业的"专"知识和来自外国的、学院式的"洋"知识与政治的、革命性的"红"知识和"土"知识结合起来,实际上更多的是服从于"红"知识和"土"知识。通过蒲蛰龙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家如何在自相矛盾的科学观中求得平衡。这一个案清楚地展示了,为取得符合国家政治目标的科学成就,蒲蛰龙是怎样设法在红与专、土与洋之间取得平衡的。此外,这一个案还提供了一种讨论的角度:不同的时代如何衡量科学成就。就蒲蛰龙的工作而言,20世纪50—70年代的叙事所强调的那些方面,与改革开放后的叙事截然不同。本文指出,为了全面地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科学事业,历史学者必须综合三种叙事:其一是强调专业性和跨国科学的叙事,其二是强调扎根农民和自力更生的叙事,其三是强调个人经历和人际关系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16世纪末经启蒙运动而产生的近代科学以机械论和还原论为特征 ,其实质是外在联系观在科学上的表现。 2 0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开端的现代科学 ,历经混沌运动和生物学革命 ,更加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基于科学史的考察为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提供了佐证。科学观的演进丰富了科学内涵 ,也推动了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工程观反映了当代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交叉融合、协调构建的新趋势,对于开展工程教育和培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工程人才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在当代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下当代工程观的基本内容;探讨了传统工程教育中的存在过分强调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问题;提出了以综合理性为主导,融合当代工程观的当代工程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西方科技文化发展至今,赛博科学观成为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赛博反映了当代人类身体受到现代生物和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赛博科学观的形成顺应科技哲学后实证主义实践转向的趋势,从哲学层面上来看,赛博的出现意味着打破传统的二元论观点,同时意味着一种各异质性要素相互糅合的赛博新本体,与赛博科学观相契合的情境化知识理论强调不同声音、不同视角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为科学客观性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经典著作《矛盾论》中,毛泽东对事物发展的动因及其内外固的辩证关系作了极为科学的论述。深入研究毛泽东是如何探讨、形成并运用这一科学原理是很有意义的。从《周易》以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建构起一个朴素的辯证矛盾观的框架。在解释事物如何变化发展的问题上,内因论占据了传统思想的主流。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熟读过众多的中国传统哲学经典。他在1914年写的《讲堂录》从中摘取过不少材料。在1917年所著的三篇文章中,提出“抵抗”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发挥事物的自身进化和人的自我奋  相似文献   

8.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但事实上,我国高校进行"新工科"的实践探索远早于"三部曲"的诞生。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5所具有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研究显示,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模式可归纳为3类:第一类是综合性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复合交叉",侧重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复合型;第二类是工科优势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主辅贯通""本硕贯通",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多样";第三类是地方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创新协同",注重国际化发展和精细化培养,强调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据此,我国高校"新工科"分类发展的思路是:具有学科综合优势的高校组,主要服务于解决全球化的共性问题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大科技攻关和研发,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实现交叉复合并在发展应用文科方面有所突破,承担绝大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重任,教学方式以虚拟实验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综合性、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为主;具有工科优势的高校组,主要服务于跨国企业、国家重点行业企业以及关键领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延伸至工科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承担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责任,教学方式注重虚拟实验和现场实验相结合,且以现场实验为主,以培养复合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为主;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地方高校组,主要服务于区域新经济的现实急需,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之间实现交叉复合,承担极小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责任,教学方式以现场实验为主,以培养能够与地方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应用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产业人才为主。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交感之中,而西方人则从主客二分出发,认为艺术是主体对客体摹仿的产物;中国诗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艺术的美,而西方人则从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中去寻求和谐之美;中国传统诗学强调心与物相合,我消融于物,化入其境,西方人却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分析事物,艺术创造中强调主观情绪和知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现代视野考察中华传统和谐思想,特别是和谐科学观的现代价值及其转换,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生态自然观概念,从而构建和谐科学观,促使中国科技崛起。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难题Ⅱ":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成效较高,而现代科学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从"元气说"的角度看,气既是自然物质的本原,也是人类精神的本原;既具有多元性与连续性,又具有应变性与感应性。这使中国科学技术及其思维范型的适应能力、同化能力与扩展应用能力较强。同时,元气说也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宝库。因此,我国应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15世纪的明代中叶以前,中国的科技都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影响巨大。16世纪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了科技,而中国的科技却从此时开始停滞不前,开始了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笔者不赞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中国近代科技的观点,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精神实质及其价值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们如果以西方近代科学为标准,通过将中国传统科学结构体系与西方近代科学结构体系对比,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科学的内部结构存在许多先天缺陷.例如,科学发展的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支持性要素是中国传统科学落后,中国辉煌的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的交叉综合趋势给了人们日益广阔的学科视野,其中一个既宏观又微观以至被各门学科都宣称与己无关的研究领域便是文理交叉学科群的建设,而这对科学技术哲学来说,却应是责无旁贷的研究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第一项工作即寻找文理交叉的对应领域,它应当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领域四层次的交叉.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在文理交叉问题上的基本状况以及交叉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交叉关系,并提出了在交叉学科群研究与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交叉学科生长线和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化生成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中会诞生不同的科学形态,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诞生不出西方意义的科学。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却能为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养料。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只有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为探究我国科普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协同状况,本研究采用熵权法对2004~2020年间各年度的科普建设及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耦合度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随着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我国科普建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2018年由于科普发展方向上的局部调整,出现了短暂的波动。最后,基于我国当前科普建设情况,本研究从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和评估监测体系、更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和多元手段3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把中国科学的发展放在中国化系统大背景中进行研究,是探讨中国科学兴衰原因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领先与其在近现代落后,主要是受到了其化系统中传统思维偏向及其外部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传统化基础上如何建构一个适应科学发展的人环境和化系统,是发展中国科学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道德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三大作用;一是道德对科技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二是道德对科学研究对象的选择起着定向作用;三是道德对科技工作者获得成果,促进科技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激励作用,文章最后指出,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应当充分发挥道德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多视角全方位的反思,到现代思想家们对科学本质的系统考察,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辩证历程.100多年来,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迅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深刻地变革社会面貌和观念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自身的形象和人们对它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对之进行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相互渗透和结合的趋势预示,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已不能赶上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新的全方位的研究.这种研究应当从哲学的高度把已有的成果熔于一体,描画出科学的全景观、整体观、系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