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美国诚信研究办公室(0RI,简称“诚信办公室”)都会调查数十起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指控。一旦诚信办公室做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决定,这些信息最终会出现在网络上。如果用谷歌搜索那些受过惩罚的人的名字,即使他们的禁期早在十年之前被解除,甚至他们签署接受处罚的文件是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然而,网络上留存的这些记录对他们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接受惩罚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  相似文献   

2.
"周老虎"是真是假从2007年10月3日周正龙"拍到老虎"以来,许多人的神经都被调动起来,从政府、媒体到网民,都参与到这个"寻虎"事件中。从开始的一致称赞,到"被美国科学杂志选用",到有人质疑,到植物学家"以  相似文献   

3.
刘山 《科学之友》2003,(6):21-21
学术腐败、学术贿赂的发生,从一定意义上说,倒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因为它至少证明“学术”两字在一个高科技时代已经值钱起来,“九儒十丐”的历史正在结束。但是问题是:学术腐败、学术贿赂所彰显的危险远远大于其所谓的“进步”意义。主要依据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建立大学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年了.目前中国的教育界、科技界十分关心中国的大学与学术如何能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世界一流.中国大学能否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并不单单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教育传统的问题,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问题,甚至是历史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时东陆 《科学》2008,60(1):4-5
一个国家的学术威望和水准不仅仅在于每年发表的文章和科技人员的总数量,还体现在对于世界科学领域的主导和组织程度.例如:这个国家有一流的学术杂志,吸引了全世界最杰出的研究小组向其投稿;掌握着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学术协会和团体;具有很大数量的一流科学家;举办世界上最有凝聚力的国际会议;拥有学术界主流出版社和科技图书巨大的发行量,尤其是教科书.  相似文献   

6.
<正>《自然》发文,对一位曾经的造假者试图东山再起、华丽转身的报道,不能被解读为对该研究者言论的认可。《自然》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韩国引起不小的轰动。文中详细描述了前首尔国立大学克隆专家黄禹锡重出江湖、有望再振其科学研究地位的过程。黄禹锡曾于2006年被爆涉嫌学术造假。一些韩国人将此  相似文献   

7.
黄慧  姜诚 《自然与人》2011,(6):52-54
食品添加剂不可怕,可怕的是滥用添加剂、使用非法添加剂。 2011年又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一年,从双汇瘦肉精到沈阳毒豆芽,从上海染色馒头到台湾塑化剂,从酸奶中的增稠剂到西瓜中的膨大剂……无一例外,以上事件均与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有关。于是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被指为一切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那么食品添加剂究竟为何物,以上事件中的非法添加物到底是不是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8.
情报风云     
<正>斯诺登,究竟是叛国者还是卫国者?这个问题和我们没多大关系。但美国使用的某些情报技术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了。"棱镜门"泄密事件已经发生了半年有余,但该事件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不过,如今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斯诺登本人的安危及"棱镜门"事件本身,转移到了美国是如何将许多当代军事和民用高新技术应用在了对本国民众的监控和对外国情报的窃听上。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2006,(2):2-5
2006年1月10日,随着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关于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论的公布,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得到确认。这一事件不仅在科学界,而且在普通民众中都激起了强烈反响。在怀疑、震惊和惋惜之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防止下一个“黄禹锡事件”的发生。在不久前召开的沪上部分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如何从教育、文化观念上加强引导,在监管制度上加强管理,以防中国出现类似事件,提出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关毅 《自然杂志》2014,36(4):297-305
正这个夏天有付出,也有收获;有惊喜,更有失望。2014年7月2日,《自然》杂志正式撤回两篇于1月发表的曾引发巨大争议的细胞论文,这意味着这场历经5个月的调查终于画上了句号。论文中的多项错误都已"现形",数个重复试验也以失败告终。论文第一作者小保方晴子被所在的学术机构认定为学术不端,其所在的研究中心也有可能被关闭。美国卫生官员和专家则在7月10日宣布,曾被认为"治愈"的一名艾滋病女童在停药两年多后体内再次检测出HIV。这  相似文献   

11.
刘德良  范洪义 《自然杂志》2011,33(3):180-182
笔者从文学、物理学、地球科学到地质年代学论及时间点和时间段的定年问题。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定年起源于欧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相当成熟,但只能测定地质事件峰值(时间点)迄今的年龄;我们倡导的构造地质年代学速率法定年为近年的探索,可以直接测定地质事件过程(时间段)历经的年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定年与构造地质年代学定年两者相互补。  相似文献   

12.
一个来自农家的年轻人,在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后,进入钱伟长先生领导的研究所。在那里,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使他如虎添翼。31岁,他破格晋升为教授,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34岁,他发现了碳纳米管中的多米诺效应,发现碳纳米管不仅可用作储能元件,还可能成为产能元件。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他还在专心致志地潜心钻研,也非常重视教学,对目前高校里"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深表忧虑。他认为,他近年来的迅速成长主要得益于钱伟长先生的先进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得益于钱先生倡导的宽松、开放的学术气氛。……  相似文献   

13.
从赫歇尔发现人类所处的位置实际上被一圈明亮的恒星环绕着的现象开始,人类就开始了缓慢但从未停止的探索步伐。从美国人本杰明.古尔德到欧洲人费尔南多.科默再到弗里茨.兹威基、贝基,从"剧烈的过程"的爆炸说到看不见的暗物质说,再到2006年的哈佛大学观察证实。前后近两百年,几代科学家早已驾鹤西归。  相似文献   

14.
张维 《自然杂志》2007,29(4):244-248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前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吴文俊院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及数学史家,他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与成果,在拓扑学研究和数学机械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数学机械化研究方向的主要开拓者,两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2006年获邵逸夫科学奖。勤奋求学的少年时代1919年5月12日,吴文俊出生于上海,他是家中的长子,4岁时就被送进弄堂里的文蔚小学读书,学一些很简单的课程。他下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一次,活泼好动的幼弟文杰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当时表面看好象伤得并不重,没想到几…  相似文献   

15.
学术评价应更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尔丹  胡海  张俊 《科学通报》2014,59(1):96-106
学术评价是以科学的标准衡量学术活动结果的价值.本文探讨了学术评价的要义和应该遵循的规则,介绍了学术评价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基于科学内容的学术评价和基于形式的学术评价,以及两种方式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综述了学术评价在欧美国家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我国现有学术评价方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基于形式为主的评价方式向基于科学内容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规则和相应的制度建设问题,并就我国医学学术评价方式的转变和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7,(5):1-1
2006年下半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出警告,“厄尔尼诺”现象已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形成,它将于2007年前4个月在地球广大地区,包括从美国到东南亚再到非洲之角,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据此,一些英美气象学专家警告说,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联合作用下,2007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频  相似文献   

17.
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Alvin E.Roth)与劳埃德·沙普利(Lloyd S.Shapley)一起被授予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学术委员会给他们的获奖理由是他们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做出的贡献。这两位美国学者均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数学工具解决了经济学里的问题。博弈论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  相似文献   

18.
2006年5月30日英国《泰晤士报》的一则报道震惊了全世界:基因检测确定48岁的美国男子汤姆·鲁滨逊竟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而且是亚洲之外第一个被确认为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主持检测鉴定的是以布赖恩·赛克斯为首的牛津大学的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20天后美国的《纽约时报》又报道说布赖恩的检测不够准确,有待进一步的确认。这种重大科学事件的朝发夕改令全世界的媒体和公众议论纷纷。牛津大学的科学家是根据什么得出的这一结论?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否站得住脚?他们又是从何时开始这项研究的等等问题,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类为何分布…  相似文献   

19.
正1987年9月14日,一封标题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从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设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的"中国学术网"发往德国。1994年4月20日,中国第一条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中国真正成为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这一天,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事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并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20.
科普须靠谱     
正近期,疫苗事件牵动着公众的心,其波及地域范围之广、人员之多令人咂舌,同时涉案疫苗流向不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随着事件的发酵,一篇2013年的"旧闻"《疫苗之殇》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这篇很有情怀、照片和文字技巧很高的报道,更推波助澜着人们对疫苗的恐慌。媒体和自媒体的狂轰滥炸,一边倒的群情激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