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学世界》2011,(1):10-10
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植物和授粉昆虫间的相互作用加速了进化中的演变,提高了物种的多样性。然而,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植物与授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如之前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增加生物的多弹性,相反,在某种情况下是减少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进化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上。  相似文献   

2.
真菌与昆虫是自然界存在的两个最大生物类群.两者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而密切关系,无论在昆虫的体表还是昆虫的体内,都存在着丰富的真菌类群.许多昆虫都与真菌间形成了互惠的共生关系,因而才得以更好的利用资源、适应环境和占领新的生境.研究真菌和昆虫的互作和协同进化对于我们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分化、生物地理分布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政行 《武夷科学》2002,18(1):315-315
台湾有瓜叶马兜铃 (Aristolochia cucurbitifolia)、蜂窝马兜铃 (A. foveolata)、异叶马兜铃 (A. hetero-phylla)、大叶马兜铃 (A. kaempferi)、及港口马兜铃 (A. zollingeriana)等五种马兜铃属植物。马兜铃的花具有壶状陷阱式之构造 ,花瓣暗红色 ,能发出类似腐肉之气味诱引昆虫。新鲜之花朵在壶口处有倒生刺毛 ,使掉落入之昆虫能进不能出。昆虫在其中活动 ,将身上的花粉碰触在成熟之此雌蕊 ,完成授粉 ,昆虫在壶内依靠花心底部分泌之蜜源存活 ,待雌蕊无受粉能力时 ,花药成熟 ,壶口处倒生刺毛变软萎缩 ,沾染花粉之昆虫重见光明 ,逃出陷阱。但不久又难敌诱惑 ,再度入陷阱担任授粉之媒介。台湾马兜铃属植物授粉昆虫主要属毛蠓(Dasyhelea sp.)及少数的蛾蚋 (Psychoda sp.)及其它小蝇类。授粉昆虫对五种马兜铃属植物有明显之寄主植物专一性 (host specificity)。  相似文献   

4.
访花传粉是显花植物和动物(主要是昆虫、鸟类和蝙蝠)协同进化的结果,已知显花植物85%是由昆虫传媒授粉的。双翅目寄蝇科是一类重要的访花传粉昆虫,突颜寄蝇亚科和寄蝇族等成虫最常见于各类显花植物上。报告了我国常见的访花传粉寄蝇科4亚科18族54属119种物种名录,它们在农林牧业生产、植物保护、害虫生物控制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中意义重大,但还没有被认识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麻疯树花的形态结构与传粉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麻疯树花进行了大量野外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表明麻疯树进行虫媒传粉; 柱头可分泌粘液,表面具有许多小孔穴,容易粘住昆虫携带的花粉粒;花粉粒形态为近圆形,表面具有许多轮齿状突起,有助于被昆虫携带及粘附在柱头上;腺体原基在花瓣原基出现后开始发育,之后发育较慢,而在雌、雄花开放时发育成熟并散发出芳香气味吸引昆虫,从而完成授粉.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花、花粉结构及腺体发育与授粉高度协调.  相似文献   

6.
虞国跃 《大自然》2011,(4):14-15
世界上约80%的开花植物需要昆虫等动物帮助授粉才能结实。绝大多数这类植物的花内具有蜜腺,能分泌花蜜,并吸引昆虫、蝙蝠等传粉动物前来吸食,同时为植物授粉。  相似文献   

7.
汉中温室大棚水果生产失败原凶:封闭的环境、高温高湿不利于昆虫传花授粉和生殖生长,致使果树座果率低、产量不高。部分室温大棚水果生产虽然成功,主要是使用植物激素PBO,提高了授粉座果率。因此,授粉座果率低是温室大棚水果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自交不亲和甘蓝的花粉萌发与花柱内保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柱头提取液对自交不亲和甘蓝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以及自花、异花授粉过程中花柱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花柱头提取液能显著抑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而异花柱头提取液能提高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的生长;授粉过程中花柱内SOD,POD和CAT活性都显著上升,而自花授粉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异花授粉.花柱内蛋白质含量在授粉过程中都会上升,但自花授粉在授粉后最初3~5min出现一个含量峰值.  相似文献   

9.
结合布局活动中设施布置在多层空间的实际情况,对过道布置问题在双层空间中的布置优化进行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基于可行解的离散性和问题求解的复杂性,提出一种花授粉算法离散方法.通过重新定义授粉过程,将以问题规模为搜索深度的随机搜索过程作为全局搜索,而在局部寻优阶段,个体以交换对的形式跟随最优解更新自身.为进一步提高算法性能,在全局搜索阶段引入临界值,通过变异陷入局部最优的个体实现变邻域搜索,并设置阈值以提高求解效率.通过对比改进前后两算法求解38个测试算例的运算结果,验证了算法改进的有效性.最后,应用改进离散花授粉算法求解原过道布置问题,并与不同算法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所提算法在求解质量和效率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叶水送 《大自然》2012,(5):70-71
蜜蜂为膜翅目蜜蜂总科的一类真社会性昆虫,源自亚洲与欧洲,由英国人和西班牙人带到美洲。蜂群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种成员,一般有1只蜂后(偶尔也有2只)、1万到15万只工蜂以及500到1500只雄蜂。自然界中占植物种数近半的被子植物通过昆虫授粉。由于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蜂类在授粉昆虫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对人类而言,蜜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西省西南部乡宁县胡家岭的翅果油树开花期观察记录8天,并对获取的基本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蜂类是翅果油树的主要传粉者,甲虫类次之,而蝶类是一种不稳定的传粉者.翅果油树花泌蜜丰富,能吸引大量昆虫为其传粉.翅果油树在异株异花传粉、同株异花传粉和自然授粉后,其结实率分别为69.2%、60.0%和17.93%.翅果油树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的特性,且自花授粉结实率很低只有26.7%.  相似文献   

12.
小花木兰居群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小花木兰居群的繁殖生物学,对其居群结构、访花昆虫、人工授粉、繁殖体及其散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小花木兰在群落中常处于伴生从属地位,居群结构老龄化.自然状态下,小花木兰结实率为60.0%,结籽率为13.1%;去花被处理的花朵结实率和结籽率分别下降至36.0%和7.2%;去雄自然授粉的结实率为64.0%,结籽率为11.7%;两种人工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86.0%、84.0%,结籽率分别为27.0%和32.2%;主要访花昆虫为鞘翅目甲虫类和蜜蜂,鞘翅目甲虫的传粉效率在6.72-10.48,蜜蜂为32.58;自然状态下,单个果实出种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46.53,而两种人工授粉处理出种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6.34,15.96.繁殖体的散布途径有:重力散布、溪流散布、动物散布.  相似文献   

13.
Roubik DW 《Nature》2002,417(6890):708
The self-pollinating African shrub Coffea arabica, a pillar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was considered to gain nothing from insect pollinators. But I show here that naturalized, non-native honeybees can augment pollination and boost crop yields by over 50%. These findings, together with world coffee-harvest statistics and results from field studies of organically shade-grown coffee, indicate that coffee plants would benefit from being grown in habitats that are suitable for sustaining valuable pollinators.  相似文献   

14.
连续3年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珠芽紫堇(Corydalisshearerivar.bulbilif-eraHand.-Mazz.)的有性生殖为兼性自花受精.其自花受精是对开花期间持续降雨导致传粉者限制的适应.保证自花受精的内部因素有闭花传粉、自交亲和及内轮花瓣顶端合生.晴天,闭花传粉则变为异花传粉中的花粉次级呈现.其传粉昆虫是柳分舌蜂(Coletescurnicularis),传粉主要发生在异株异花间.山小地花蜂(Panurginusmountains)为蜜腺抢劫蜂,干扰传粉者的采访.受精后花冠仍不凋谢,花粉生活力也无明显下降,持续时间约占整个花期的1/4至1/3.笔者为了解释这一特殊现象,提出了两个互不排斥的假说:吸引假说和雄性功能假说  相似文献   

15.
杜鹃花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杜鹃花孢粉学、繁育系统及传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提出杜鹃花属植物繁殖生物学未来的研究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探讨杜鹃花属孢粉学线形结构的花粉呈现的进化意义;(2)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研究不同地点的相同物种和不同物种繁育系统,分析杜鹃花繁育系统多样性的相关因子,了解传粉系统及传粉昆虫的多样性,揭示杜鹃花属的传粉者特点;(3)选取合适的基因片段,重建杜鹃花属的系统,通过系统树找出可能是杂交起源的种类,纠正经典分类学在杜鹃花属系统位置构建方面的偏差;(4)对比不同杂交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找出传粉昆虫对不同亲本和杂交个体施加选择压力的差别,明确在物种的杂交形成过程中传粉昆虫对生殖隔离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6种榕树及其传粉小蜂共生体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榕树(Ficus spp.)和榕小蜂共生体系是由宿主和共生者之间的生殖配合维系的.采用隐头花序解剖、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东北部6种榕树及其共生昆虫传粉体系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6种榕树花的性别分离成雌花、瘿花、雄花和两性花,植株的性表达有雌雄同株和雌性两性异株的区别,雌、瘿花有或无花柄(子房柄)单层或双层排列,雄花有散生、半集中和集中着生的分布方式,花序大小、花的数量、苞片数目、孔道苞片功能分区、出飞孔形成方式均有差异并与榕小蜂的行为相对应,每种榕树通常仅有1种传粉昆虫,6种榕树及其共生小蜂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传粉体系.显然,这种传粉体系存在丰富的种间差异性,各共生体系对传粉生物学的性状有不同的进化选择,体现了共生双方进化适合度和共生对策,维护了共生体系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榕树传粉生物学是当今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榕树为榕小蜂提供具生态保护作用的栖息场所和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物质 ,榕小蜂为榕树传粉 ,二者是植物和昆虫间高度专一化的互惠共生伙伴 .榕树和榕小蜂各具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共生双方在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生物学行为上高度特化和互适 ,在物候生活史链上环环衔接 ,构成一个十分复杂而精确的传粉生态系统 .  相似文献   

18.
外来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繁殖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为菊科蟛蜞菊属植物,原产中、南美洲,由最初的绿化引进开始,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及沿海部分地区.其花为头状花序,有筒状花和假舌状花两种小花,其中筒状花的花瓣中附器结构(肉质刺状物)可能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正常授粉;传粉媒介不存在障碍,主要媒介为角马蜂Polistes antennaks、酢浆灰蝶Pseudojijeeria maha.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差,结实率很低,种子在正常条件下萌发率低.南美蟛蜞菊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依靠匍匐茎不断占领新的空间,节节生根并在节上产生新的植株.南美蟛蜞菊的无性繁殖能力极强,其茎段的可塑性很大,扦插、压条试验显示,只要一个带有节的茎段就有成功发展扩大种群潜力,由此可见其潜在的入侵能力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光伏阵列一般由大量组件构成,受环境影响易出现局部阴影,导致P-V曲线出现多峰现象。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控制策略如扰动观察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从而降低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为了解决该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正弦余弦算法和自适应策略的布谷鸟优化算法(Cuckoo Search Algorithm Fusing Sine Cosine Algorithm And Adaptive Strategy ,AFCS),并将其应用于光伏全局MPPT控制中,用于改善MPPT过程中的收敛速度与追踪精度。最后设置多种光照情况并用花朵授粉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进行对比,经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该算法拥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的追踪精度, 在各个光照条件下均能快速追踪到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 可以有效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