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郭倩聿 《广东科技》2013,(14):241-24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丰富,大众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包含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包括实时、真实和准确等诸多方面,由此,新闻记者和编辑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网络、电视、手机、广播等其他新闻媒体的纷纷发展也给报纸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纸媒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保证报纸媒体的继续良好发展,记者和编辑在新闻制作和策划中的采编技巧就十分重要了。一般来说,报纸媒体需要从新闻策划、新闻采访、稿件写作、稿件选择、组稿和排版等一系列过程中体现其新闻价值所在,而新闻价值一直是这些工作紧紧围绕的核心。在采编过程中,编辑和记者们会运用大量技巧以突显时间的新闻价值并接近受众。对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技巧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赵景芳 《世界知识》2013,(21):57-57
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不仅在于主观愿望以及单方面的表白与诚意.更在于他者的认同与接受,和平崛起的最终保障来自于国家捍卫和平能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并广泛普及的网络传播 ,因其具有多媒体传播、传播快速及时、大容量、交互性和个性化优势 ,被人们誉为“第四大众传媒”。有人认为 ,网络传播宣告了传统传媒尤其是印刷传媒报纸的死亡。但笔者认为 ,网络传播为报纸插上了高科技翅膀 ,拓展了报纸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1 报纸的优势与不足报纸是由拥有专业人才的专门机构、在系统理论和专门业务知识指导下创办的。稳定的专业采编队伍采编新闻 ,使新闻的真实性有了可靠保证 ,从而使报纸具有了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成了人们公认的重要大众传媒之一。报纸拥有相当…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观念中,新闻报道策划仅仅被看作是新闻采编人员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作者则提出,新闻报道策划还是一种体现媒介编辑部门运作水平高下的一种管理活动。本文还以《兰州晚报》历史上4起典型报道策划为例,总结其成败得失,指出新闻报道策划活动与策划主体的心智模式、策划者及执行者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策划过程中的信息掌握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英语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版面、语法和语篇三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英语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并探讨了网上新闻报道和普通报纸新闻报道在文体上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6.
时政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政治新闻的报道。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由于内容枯燥、角度单一、手法单调等问题,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都市类报纸的时政新闻报道率先迈出了变革的步伐,在报道内容、角度、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着符合都市类报纸时政新闻报道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吴勃 《科技信息》2011,(25):I0422-I0422
互联网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得传统的信息报道发生改变。民族新闻报道是各种新闻信息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非常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1999,(6)
去年,由欧洲委员会赞助,世界报纸协会与人人受教育国际协商论坛共同举办了两期地区性"报纸用于教育"研讨会,即3月29日~4月4日召开的阿比让会议和4月16~25日召开的得班会议。这两次会议,同期对从事教育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培训。世界报纸协会主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同时评估培训成果;而人人受教育固际协商论坛主要工作是提高教育新闻报道的水准——当然,教育新闻报道与这两个组织都有关系。世界报纸协会代表马拉伦·迈克玛恩博士指出:"人们总是低估新闻报道之于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同其他领域新闻  相似文献   

9.
对朱熹工夫论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1.简要梳理朱熹格物论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指出朱熹在建构其工夫理论时,对“二程”的工夫论述有取有舍,凸显出朱熹工夫论思想的独特立场;2.考察朱熹“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这一重要论述,分析其在何种理论企图之下,再三强调格物在《大学》工夫程序中的首要地位;3.分析伊川“察之于身”的格物论及其与朱熹“反身穷理”之命题的理论关联,在此,朱熹已意识到居敬与穷理应当是一种“互相发”的关系;4.朱熹所言“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不是两事”之说乃是其工夫论思想的终极之论,此论意味着格物与诚意既可两立又不可分离,但这种不可分离又不具有浑然合一性。朱熹若能坚持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乃同属“明明德之事”的立场,则格物诚意不是两事的观点始能真正落实,由此可以建构起一套义理自足的儒学工夫论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0.
吴林峰 《科技信息》2009,(19):125-125
现代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由过去的新闻报道一家独大,逐渐变为新闻和广告两大块。新闻决定了报纸是否“好看”.是一份报纸的软指标;而广告则决定了报纸是否“赚钱”,更像报纸的硬指标,两者相辅相成。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的地位还在不断提高,广告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演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新闻元素开始不断渗透到广告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广告形式——新闻广告。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1.
报纸版面上图文互补互渗能够实现信息的增值效应。但在"泛视觉化"倾向中,泡沫图片导致了新闻信息的减值甚至于产生负值,为此,新闻图片的把关人,要提高相关素养,实现版面创新有"度"和图片处理有"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报纸作为传统而重要的信息沟通工具,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挑战。要进一步提高校校报在学校的宣传效率,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一种媒介,在稿件内容和形式上做文章是一方面,改变其编排形式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克服校报新闻时效性差,从编辑工作角度看,在对新闻内容的处理上既要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又要结合实际照顾报道内容的全面性和对工作的指导性;从手段上看,可利用专版,专栏等形式增加校报内容的深刻性,从记者采写方面看,可采取以新带旧、以深带浅,以点带面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海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8):12185-1219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对其进行密切而又广泛的报道。为了准确把握媒体报道主题的规律和特点,需要结合时间维度从大规模新闻文本的内容层面进行主题关联分析。以2014—2020年中国主流报纸媒体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将数理统计、主题模型、主题关联和文本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分布、主题强度、主题关联关系,以"京津冀文旅产业协同发展"主题为例进行主题关联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报道主题呈多样化特点,报道时间分布规律与国家重要事件相契合,发现了政策宣传、产业转移和交通一体化等十大主题,说明新闻报道主题框架分布与国家政策推进重点相一致。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本文方法对国家战略新闻文本信息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英语报刊消息是各种文本的集合,体现了新闻语篇的互文性特征。由于互文性本身的复杂性,对其互文性进行分析存在一定困难.而辛斌提出的体裁互文与具体互文的分类法对报刊消息的汉译提供了启示。从宏观角度对英语报刊消息的体裁互文性从体裁、风格、主题、结构、功能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汉译时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红艳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7):68-69,81
本文结合广外奥运专题报道的成功实践,总结出校园媒体做活做深重大题材报道的几点经验:①及早制订计划,关注新闻事态的发展,灵活调整报道方案;②报网互动优势互补,将网络新闻的快捷性与校报新闻的深度性结合起来;③多种报道形式齐头并进,增强系列报道的趣味性、可读性;④依靠通讯员、学生记者队伍,及时捕捉新闻,增强报道的可信度、现场感。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不论是以阅读为主要特征的报刊文字新闻,或是以听觉为主要特征的广播新闻,还是以视觉图像为主要特征的电视新闻节目都是需要“写”的。与报刊新闻、广播新闻写作不同的是,电视新闻节目写作不仅仅是运用文字语言、文章体裁来述说新近发生的事实,还要运用图像语言和声音语言来表现新闻事实,是多种语言符号的综合运用。这就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文本写作。  相似文献   

18.
厦漳泉同城化对三地媒体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如何报道好“厦漳泉同城化”这一议题成为媒体必做的功课之一.《海西晨报》立足打造都市早报的定位,在同城化报道中首开专题报道,摒除了官方权威式的政策宣示的新闻框架,而以“大闽南老百姓”姿态进入报道,通过人情趣味式的叙事风格,尊重市场消费时代的编辑策划规则,注重对本土题材的挖掘与呈现,从而吸引了读者群.但新闻评论的缺位、时效性不强、新闻客观报道与专业主义的匮乏、媒体策动力度不够等不足也成为晨报在专题报道中的遗憾,使专题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厦门的形象宣传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网络媒体已经历了它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业务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网络新闻时间观方面"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的变化;网络新闻组织方式上从平面化向层次化、网络化的发展;网络新闻发布与利用方式上的循环化、多通道化;网络新闻手段从单媒体到多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编辑观上从粘贴到加工到组织到解读的发展;网络新闻受众观从单向到互动到共动的变化。这些发展,不仅是中国网络媒体对自身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新闻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网络新闻的发展,不仅对网络媒体的繁荣意义重大,也将对中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变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校报,作为校园内重要的新闻媒体,要正确把握批评性报道,必须做到服务大乙,行之有度;加大份量,精心选择;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