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族文化旅游受到民族地区高度的重视,但是一些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因缺乏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还有的民族地区,单纯地强调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失真或失落.本文从旅游与文化关系的理论入手,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提出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防止民族文化的失真和失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试图通过对凯里市南花村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民族文化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要将民族传统体育有机地融合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之中,形成高效、有序、双赢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文化的融合,达到最佳旅游效果,必须从制定区域化开发策略、建立体育旅游中介、培养复合型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等方面多管齐下,同时注意两者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樊胜利 《甘肃科技》2004,20(12):211-212
对甘肃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因该地区的生态和文化特点,必须慎而又慎。本文立足甘肃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加强该地区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各种内外部保障体系建设要点,进而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具体的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5.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旅游的灵魂,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深入民众的生活,才有可能了解和感悟到当地的民族文化环境,才有可能咀嚼体会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才能实现追求文化差异或文化认同,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才能满足一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如今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潮流,民族文化能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也在以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占据着旅游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概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现状,提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对策,为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及民族文化的弘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孙永龙 《甘肃科技》2012,28(24):1-4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互动基础,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是提升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甘肃民族文化资源概况与旅游资源优势的探讨,提出了甘肃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对策: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互动基础,加强部门间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树立统一市场观念,凝练资源特色,构建甘肃民族地区综合形象;实施区域联动,开发跨区际文化旅游品牌产品,确立在西北地区的鲜明特色;提高社区参与力度,强化公众主体地位,实现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产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为核心,民族文化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的重要途径。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论述民族文化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天山北部山区观光旅游现状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民族旅游对于牧区牧民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当地的民族旅游。天山北部山区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开展民族旅游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习、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加强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民族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突出特点与现实大众化的关系;突出牧区景点文化主题与哈萨克族旅游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系;新疆旅游"旺"与"淡"的关系;处理好景区、林区和牧区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与交流,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面对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 ,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民族文化地区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 ,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民族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这一资源,将会造福于民族区域的人民。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雷山西江就是通过旅游产业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利用,既促进了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又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区域内原有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成为民族文化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它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消费愿望。因此,需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旅游对民族地区的负面影响是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民族地区文化的动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是一个现实的难题。以乡村民族文化的演化模式为依据,同时通过对文化旅游者进行分析,提出了“三向参与”的文化保护开发模式。该模式强调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以真正文化旅游者为唯一目标市场的自然的文化保护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分析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并对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获得蓬勃发展,成为了当地居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文章以白庙村为例,分析了拥有优势资源的民族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并提出在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理念指导下深入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旅游发展潜力是旅游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发展壮大能力以及未来的后续能力,准确分析和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有助于寻找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将潜力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协调和持续发展.文章从旅游产业基础、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和旅游保障潜力4个方面构建出了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运用TOPSIS方法对渝东南民族地区6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区域差异显著;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影响最大的是旅游资源,其次是旅游保障能力;从渝东南民族地区综合旅游发展潜力来看,武隆区、石柱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强的地区,黔江区、酉阳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较弱的地区,秀山县、彭水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弱的地区.未来应通过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活化民族文化资源,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做大做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20.
由于西部的经济基础、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川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和原始性。川西民族地区聚居着大量藏羌等少数民族,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广阔。川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不能走传统的老路,旅游开发务必考虑到生态问题和文化保护问题,要把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主,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川西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