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体育教学也正向着健康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会“终生”锻炼的方向转变,体育教学中学习方法指导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是在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教学实验法,对体育教学中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对比性实验,实验组教学效果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弱势群体”是指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竞争能力差、缺少优势的学生群体。在“健康第一”的体育观指导下,在坚持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下,辅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本文通过对本校700名中学生的调查,围绕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做好“弱势群体”的转化教育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同行在开展体育工作过程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薄弱的实际情况,提出高校体育教学要适应新世纪要求,在“求知创新”、“健康第一”的思路指导下,使教学目的由过去“增强体质”向“增进学生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改变。探析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师素质诸因素,为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教者发令,学者顺应”,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内容都是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来实现。新课改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为中心,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能力,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本文简单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锻炼能力,探讨了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指引下,依据《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围绕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种适合大学体育特点的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即“目标教学模式”.我们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增强了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意识和目标管理意识, 为终身体育奠定了一定的行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吕赟  徐长红 《科技信息》2009,(32):I0283-I0283,I0286
学校体育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定了高校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独特作用,同时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调查法,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变革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高校应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指导下的高校体育应:明确高校体育目标;改变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调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旨在挖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致力于理论思考和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索,期望“研究性学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新大纲、新教材的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20年体育教学观发展变化的回顾,认为体育教学观变化的特点是从传统的“教学”变为“学教”;由教“学”变为教“思”。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体育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在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针对合校后,新建综合性大学多校区运转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实际,以及普通大学公修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郑州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尝试与实践.经过四年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验,逐渐形成了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育办学思路与教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按照“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专项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三自主’选修课;身体特殊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的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开设体育课程;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课余群体活动的参与和浓厚的校园内外体育文化氛围,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体育课程改革与实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体育文化素养,能够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大学体育课程培养之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针对合校后,新建综合性大学多校区运转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实际,以及普通大学公修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郑州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尝试与实践.经过四年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验,逐渐形成了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育办学思路与教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按照“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专项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三自主’选修课;身体特殊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的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开设体育课程;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课余群体活动的参与和浓厚的校园内外体育文化氛围,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体育课程改革与实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体育文化素养,能够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大学体育课程培养之目标.  相似文献   

11.
体育院校图书馆作为体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学生就业服务是图书馆的应有义务,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举措。体育院校图书馆在进行学生就业服务方面具有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培育的教学资源优势,就业应试性指导的文献资源优势,网络平台检索分析带来的就业信息优势。体育院校图书馆应从树立积极的服务观,完善体育特色教学资源,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解读与宣传就业政策,建立就业指导专题阅览室,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等方面进行学生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法进行病理学教学,观察组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以病案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讲解。对两组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对观察组用问卷形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观察组大多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课堂知识更易理解、记忆、掌握。结论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效果好,更直观,能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更好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知识的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浅论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在体育课上,正确地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增加课的容量;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纠正错误动作的力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利用好多媒体组织体育教学是可行和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知过程。探讨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规律及一般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对比法对青海省高校开设中国式摔跤选修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青海省高校开设中国式摔跤选修课,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有益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还可以有效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短缺、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建议:在青海省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应尽快开设中国式摔跤选修课.  相似文献   

16.
如何搞好新课标指导下的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新余高专学报》2005,10(6):118-119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通过教师科学地教和学生主动地学,培养学生成 为一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多方面健康的人。为此,应做到: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开展体育教学;重视现代化多媒 体教学的研究、开发和使用;改善和激活课堂教学氛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重视学生的 主体地位,改进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但在体育教学中的推广仍有一定阻力.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相互矛盾,因而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是否可行,已成为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攻关课题.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留学生为教学班级的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留学生体育教育存在以下问题:针对留学生特殊情况制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与留学生实际需要有差异;自发性参与体育活动占主体,缺乏体育教师专业性、有效性指导;上课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建议:加强体育教育管理;调整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规范化;留学生体育与学校其他体育相互借鉴等。  相似文献   

19.
运用立体教学方案对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男生1、2班进行了为期36周共72教学学时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运用立体教学能优化体操课程结构,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了体操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