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提起湖北蕲春,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到李时珍、吴承恩……可能无人不晓。蕲春,大明医圣李时珍故里,也是《本草纲目》和《西游记》的成书地。从武汉出发驱车顺沪蓉高速沿长江而下,不到三小时,便到了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2.
盛金章 《科学通报》1982,27(3):192-192
大屯煤田位于苏北沛县境内.煤田内的煤系地层均被第四系覆盖.煤系内含有19层含(竹蜓)灰岩(太原组16层,本溪组3层).对这些灰岩的岩石特征、稳定程度、厚度变化及在地层中的含量以及与成煤的关系作了论述和分析.这批含(竹蜓)灰岩是笔者之一(王仁农)于1974—1979年采自钻孔中.(竹蜓)类动物群经研究后有13属60个种(9个新种).这60个种中太原组52个,本溪组8个.太原组及本溪组的(竹蜓)类在地层上的垂直分布特征明显,可分为三个(竹蜓)带及二个(竹蜓)亚带如下:  相似文献   

3.
永乐宫建于13世纪至14世纪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原址位于黄河北岸的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里水竹墟兴仁巷,始称"大纯阳万寿宫",明清后改称"永乐宫". 历经10年的搬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三门峡水库"修建规划确立,而永乐宫旧址正处于规划内的淹没区.根据周恩来总理作出的"要不惜代价保护好它"的指示,国务院决定对永乐宫进行整体搬迁.这堪称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次创举,开创了我国古代建筑及壁画拆迁重建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推光漆器源流的初探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公元前十几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约在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科学、工艺美术就有了高度发展.近50年来,我国各地有大量的漆器出土,如湖北地区出土的7 000年前的漆器;20世纪70~80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汉代漆器:20世纪50年代山西大同也出土了北魏时期的漆器,山西其他地方也有少量汉代漆器出土,其余都是明清时代的.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研究漆器的需要,所以,亟须进一步调查、整理和收集这方面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武仙竹  王运辅  裴树文  吴秀杰 《科学通报》2009,54(12):1736-1741
古人类遗址中埋藏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古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动物种类组成、骨骼破碎现象和骨骼表面痕迹等反映着古人类环境适应、食物选择、食物加工和文化习惯等多方面信息. 目前, 国内对出土骨骼表面痕迹研究非常薄弱. 国际上对骨骼痕迹现象也主要采用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等, 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但均存在有一定缺陷. 通过制作痕迹三维数字模型, 对骨骼表面痕迹进行多视角观察和测量, 并对其使用等值线分析技术, 实现了对痕迹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数据测量到任意数据测量的研究, 从而有效地分析痕迹性质(痕迹产生原因), 以及产生痕迹的工具类型、刃口形状、工具运动方式、工具微磨损形态等. 通过对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表面痕迹的实验研究, 确定了痕迹性质, 而且对产生痕迹的刃形、先后顺序、工作方位及痕迹产生过程中刃形的微观变化等, 都有较准确的认识. 该实验是人们首次对古人类戳刺性痕迹现象进行专业技术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1977年,湖北随州(当时为随县)一单位扩建厂房,偶然让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墓葬重现人间.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反复铭刻着一个人的名字——曾侯乙.  相似文献   

7.
宿松变质磷矿成矿时限的显微构造和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德良 《科学通报》1995,40(15):1406-1406
中国东部自湖北蕲春、黄梅,经安徽宿松、肥东,至江苏东海,分布有一系列中小型变质磷矿床,习惯上称之为“海州式磷矿”.本文在对该磷矿带所处的大别山东南宿松段进行了显微、超微构造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变形作用所经历的时间尺度来反映成矿时限的思路.具体步骤是:以显微、超微构造方法求算了这一构造变形带的古差异应力值和流变速率;以等浓度图解法求算了磷矿带变形作用的体积因子;尝试以线压缩量与流变速率的比值标志变形作用的时间尺度,进而表示磷矿的成矿时限.  相似文献   

8.
中药炮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医用药特点.有关炮制药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但是古代对炮制工艺的记载文字简短,使复原传统技艺、实现"遵古炮制"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古代炮制药物的考古发现将为中药炮制的起源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证.西汉海昏侯墓园主墓(M1)中出土了由木质漆盒盛装的样品,通过核磁及三维重建、显微分析,发现该样品是由外部辅料层和内部植物层构成.结合显微特征、质谱分析,推测该样品中为玄参科地黄属Rehmannia植物的根,且可能经过了热水等处理.《神农本草经》记载地黄具有"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等功效,这与古代文史资料记载墓主生前患有严重的风湿病相符.样品的辅料层内含有淀粉粒与蔗糖,这可能与炮制"矫味矫臭、利于服用"的作用有关. M1木质漆盒内遗存样品是迄今报道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中药辅料炮制品,其发现和鉴定为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药物炮制与应用历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根据资料记载,我国的染织工艺在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蜡染也是其中一门古老而颇具规模的工艺.根据<礼记>等文献的记载,丝织、染色在西周时期都设有专官主管,由此可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成熟了.从出土文物来看,我国发现最早的蜡染文物是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蓝色蜡染毛织物,时间大约是公元396-581年.  相似文献   

10.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用火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发现的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遗址经过3次发掘出土了7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工具、大量动物化石及其他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在2006年对黄龙洞进行的第3次发掘中, 在人类化石层位发现了大片的黑色物质, 疑为古人类用火证据. 采用微观形态分析、碳元素含量测定及地层高温事件检验3种方法对可疑的燃烧地层样品进行了检验分析, 结果显示: 可疑燃烧样品碳元素含量达到64.59%~73.29%, 明显高于取自附近对比样品的碳元素含量范围5.82%~9.49%; 对可疑燃烧样品的微观形态分析发现有薄壁细胞、纤维细胞、射线、导管等植物结构, 这些特征清楚地表明黑色物质是植物燃烧后留下的炭屑, 燃烧的植物可能是被子植物阔叶树; 高温磁化率测量证实可疑燃烧地层经历过高温事件. 基于这些检验可以确认在黄龙洞发生过燃烧. 根据对遗址自然情况及人类在洞内活动证据的分析, 认为这些燃烧是当时人类进行控制性用火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1.
董俊卿  李青会  严鑫 《自然杂志》2015,37(5):325-331
采用光学相干层析(OCT)成像技术对河南和安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至宋代的几种陶瓷质文物(彩陶、漆绘陶、唐三彩、绞胎釉陶、青瓷和钧瓷)的断面结构进行无损分析,获取了不同类别陶瓷器的表层(颜料层、底漆层和釉层)、中间层、胎釉结合面以及胎体表面的断面结构图像特征。通过这些结构图像,探讨了不同陶瓷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同时也讨论了OCT成像技术分析不同类别陶瓷文物的断面结构的优点和局限。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对中国现存地名中"观"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观的省域分布规律及命名方式,论述了道教思想、地域、时代对道观建筑的影响.比较得出了道观在省域分布上呈现的不均衡的特点,并分析了主要集中于山西、湖北、四川、湖南四省的原因.阐述了道观的命名方式主要是以神灵、景物、道教文化、地名、传说、道观特点来命名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钱定平 《科学》2004,56(1):62-63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用这妖娆娇媚的诗句,词人唱出了燕子飞行时的美妙风姿.  相似文献   

14.
关中盆地黄土地层中竹子植物硅酸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厚远 《科学通报》1994,39(24):2257-2257
在对我国黄土地层各种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中,仅在半坡遗址堆积物中发现过靠吃竹根而生存的中华竹鼠(Bhizomys sinesis)的骨骼残片,但至今尚未发现过竹子植物化石的直接证据.近年来植物硅酸体的研究逐渐弥补了花粉分析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的渭南剖面(3万年来)、宝鸡剖面(13万年来)的黄土地层样品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并与现代竹亚科、芦竹亚科、画眉草亚科等几个禾本科亚科植物硅酸体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在渭南S_0地层及宝鸡S_1地层发现竹亚科植物硅酸体.  相似文献   

15.
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云飞  孙国平  陈旭高 《科学通报》2007,52(9):1037-1041
稻谷小穗轴基部的离层形成的差异是鉴别野生稻、 粳稻和籼稻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长江下游的跨湖桥、罗家角和田螺山等3处距今7000年以前遗址出土稻的小穗轴特征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 3个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所见的小穗轴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型2种类型, 没有发现具有籼稻小穗轴特征的稻谷, 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水稻尚处于驯化过程中带有野生习性的原始栽培稻阶段, 粳稻是栽培稻的演化方向. 根据两种小穗轴比例推测长江下游在距今10000年以前开始稻的驯化.  相似文献   

16.
正"太岁"常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和丰富的药用价值.传说太岁运行到哪,相应的方位下会出现一块肉状物,即太岁星的化身.在此处动土,会惊动太岁,因而有"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的禁忌传言.同时,《宣室志》[1]中记载了服用"太岁"后人体能够焕发生机,发挥神奇的疗效,使得后世之人争相追寻长生不老之药——"太岁".自1992年.陕西周至县农民在渭河边上发现了出土的"太岁"疑似物后,近年来"太岁"出土报道较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各家之言也纷纷涌现,但有关"太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考察,从浙江3个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共发现了5份疑似史前灵芝样本(G1~G5),且均出土于文化层灰坑.经~(14)C放射性同位素质谱分析,证实田螺山遗址出土的G1样本距今约6817±44年,余杭南湖遗址出土的G2样本距今约5379±59年,千金塔地遗址出土的G5样本距今约4508±50年,分别属于河姆渡早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经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测,根据担孢子表观形态鉴定G1~G5样本为担子菌纲灵芝属真菌.河姆渡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前灵芝与双鸟木雕头饰、玉器等巫用文物一起出土,推测当时巫已经在使用灵芝.史前灵芝样本的发现将人类使用灵芝的时间从汉朝推进到距今6800年,伴随着早期农业的形成,人们对具有灵芝外观的真菌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艺术经典 采用优质不锈钢,通过纯手工工艺打造而成.造型优雅美观,实用而兼具装饰效果,不论是使用还是摆放,都堪称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不锈钢鼎摆件 这座鼎的外形取自于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的青铜鼎.该鼎出土于春秋大墓,是目前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铜鼎.我国古代,鼎被视为宗庙的常器,属国之重器,是政权稳固、民族团结的象征. 不锈钢关公雕塑 关羽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此无比夸张地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两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独特的竹文化.从古至今,竹类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主要论述了竹类在现代公园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及景观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们使用堆中子活化法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5例古尸人发进行了非破坏分析,测定了古尸发中碘、溴、镁、锰、铜、钠、钒、氯、铝、钙、硫等11种元素的含量.5例古尸概况见表1.头发的预处理和分析方法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