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科幻作品除了能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阅读者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够开发想象力,传达向往未来的精神力量。以下推荐10部经典的科幻小说,希望能够陪伴小小梦想家们。凡尔纳经典三部曲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气球上的五星期》《机器岛》《飘逝的半岛》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科幻教父"艾萨克·阿西莫夫说过,"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在9岁或10岁,不能晚于11岁。"而他本人更是从小就对科幻作品充满兴趣,并一生为此奋斗不息。当代美国最杰出科幻小说作家的桂冠,无疑应属艾萨克·阿西莫夫。他是20世纪顶尖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他作品中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是科幻文学诞生200周年,中国科幻文学也走过了114年的历程。当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两度摘得雨果奖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惊呼:中国科幻文学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当水面之上的刘慈欣和郝景芳承受万众瞩目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如冰山基座般巨大的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群体是何种生态?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又将如何发展?日前,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始人之一、科普科幻作家、科幻活  相似文献   

4.
肖洁 《科学大观园》2004,(12):12-13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原创科幻作品出版的兴盛上,也表现在对外国科幻作品及理论的引进上。2001:中国科幻迎来开门红新世纪中国科幻的繁荣与《科幻世界》“押中”1999年高考作文题有着或轻或重的关联。《科幻世界》的发行量从80年代最少时的几千册猛增至现在的40万册,而且也让人们关注起以前不为人们所重视、甚至对其横加指责的科幻来了。但是人们关注的目光并没有立即带来科幻的成熟,中国科幻仍处于幼稚期。不过新世纪的开始仍让人们迷恋对已有成绩的总结,可以说整个2001年的中国科幻出版都…  相似文献   

5.
星河 《科学大观园》2004,(10):11-12
与许多并不喜欢科幻的人谈起凡尔纳,他们也照样说的津津乐道,由此可见凡尔纳作品的影响之大。但是接下来的话题就有些古怪,因为他们总是谈到凡尔纳的科普,谈到凡尔纳的预测……而笔者对其中的某些观点却不敢苟同。事实上,有一点一定要搞清楚: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也许能够起到普及具体科学知识和对未来进行准确预测的功能。但是,这决不是科幻文学必须承担的义务。我们先谈所谓的预测功能。不妨就以凡尔纳的作品为例。有一个以讹传讹了多年的说法,那就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预言了潜艇。其实只要稍微查查历史资料,看看潜艇是何时发明的,而…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两部发表于1904~1905年间的中国科幻小说创始作,通过探讨中国早期科幻创作中的诸多现象,对其中科学观的复杂表现做了重点分析。一方面,不能抹杀早期科幻小说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早期科幻作品与文化精英在科学观方面的认知差距,导致精英们最终放弃了对科幻小说的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科幻的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7.
周小琪 《科学大观园》2020,(11):后插1-后插4
正2020年5月15日,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一代人的记忆。2020年5月15日上午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在他的一生中,有过很多尝试,年轻时,在北大化学系念过书,在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当过导演,而他最热爱的事业则是写作。作家叶永烈,总共出版了180部著作,作品总字数超过3500万。他的作品横跨科幻文学、纪实文学、小说、散文等各个领域,甚至还写过相声、出过相声集,其中最为人  相似文献   

8.
<正>想象力推动科技发展。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探索未知。"祝中国科幻电影之旅好运!"这是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社交媒体上对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发出的祝愿。这部科幻电影在引发"宇宙级乡愁"的同时,更撬动了人们对中国科幻作品未来的  相似文献   

9.
电影《沙丘》近期热播,引发公众对科幻大作的新一轮关注潮流.我惊喜地发现,在学生交上来的随笔里,有不止一位提出了更高阶的问题:作为一个原著党,我要不要去看电影?——不少学生已经啃完了《沙丘》原书六部,他们对科幻作品的兴趣和热忱让我感到欣慰.当科幻作品邂逅教育,碰撞出了不同寻常的绚丽火花. 虚构和想象是科幻作品的基本特征,这恰恰是当前中学生本该拥有却通常欠缺的基本能力.科幻电影中宏大浩瀚的宇宙场景,科幻小说里浩渺无极的想象触角,都会让学生自觉自愿、充满兴趣地进入一个与日常生活迥异的世界,让他们开放心灵,拓展视野——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脑洞大开".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科幻文学的调查研究是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的一个调研课题。根据此次调研的情况看,不管是在科学(科普)界还是在文学界,对于科幻文学的定位一直是非常模糊的,主流文学界一直将科幻文学排斥在文学的大门外姑且不谈,甚至科学(科普)界也曾经将科幻文学定论为资产阶级精神污染的重灾区,将科幻作品中的“科”斥为“伪科学”,但是,科幻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庞大的科幻读者群有这样的阅读需求。目前,我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主要存在问题是:1.出版阵地问题。刊物只有《科幻世界》和山西的《科幻大王》二家,中国和科幻图书在年出版种类和数量上都相…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0,(17):32-33
据《每目电讯报》报道,从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到《星际迷航》中的“光炮”,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总是在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一些科幻设想已经成为现实,比如,阿瑟·克拉克最先构想的人造卫星。当然。也有一些设想距离实现还需要很长的路,比如《侏罗纪公园》中的克隆恐龙已被证明仍是一个遥远的梦。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09,(19):34-35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幻作家詹姆士·贝利曾在40年前,也就是1968年,预言2008年11月18日会是什么样子。他在《机械图解》杂志上发表《40年后的未来》一文,对40年后的地球进行了大胆猜想。这些猜想从纯平电视到电视会议。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当然,他的有些预言并没有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3.
正此系列少儿科幻作品中,王晋康在精彩的故事中糅进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使青少年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快乐时思考哲理,体悟宇宙人生。王晋康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自出道以来已经发表了长、中、短篇作品100余篇,近600万字。其作品大多沉郁苍凉,恢宏大气,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广受科幻读者甚至非科幻读者的青睐,先后被译成英语、意大利语、日语等多种语言。王晋康少年时异常聪慧,在代数、几何、物理等理科方面极有  相似文献   

14.
科幻小说是科学传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之一。在科学文化的视野里,刘慈欣的科学观是科幻小说生命力的重要部分,科学观直接影响着其对科学形象的塑造,并能够渗透到作品感染受众。刘慈欣及其科幻作品的独特魅力扎根于其自身具有内在矛盾性的科学观,本文将以《三体》系列为立足点,深入研究刘慈欣科学观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编读互动     
从2004年起,我们特地增设了“编读互动”栏目,诣在达成读者与编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增进沟通与友谊。本栏目热忱欢迎读者朋友来函或发电邮给我们,提供您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这份精神大餐办得更好、更丰富。来函照登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位热爱科学的中学生,是《科学大观园》的忠实读者。每期杂志,我都仔细阅读,从中汲取了很多知识的营养。我特别喜欢看《科幻时空》、《探索频道》、《生物世界》、《文明之旅》等栏目。我希望贵刊能多刊登有关中学生方面的内容,比如《校园科幻》、《青春期教育》、《成才之路》等。得知贵刊即将改为半月刊,很高…  相似文献   

16.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有着不解之缘。还在念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就把《通讯》介绍给了我们。从那以后,我就成了《通讯》的一名忠实读者,每拿到一期,都要认真阅读。时间长了,经过和其他杂志的比较,我发觉《通讯》确实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堪称一流的学术水准,不愧是国家的一级学术刊物。就拿科学技术史专栏来说,目前国内发表科技史论文的杂志不多,《通讯》是其中引人注目者之一。《通讯》刊出的科技史文章,以思想性和理论性强而著称,其中不乏观点新颖、富有创见之作,对繁荣我国的科技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和导向作  相似文献   

17.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幻作家詹姆士·贝利曾在40年前,也就是1968年,预言2008年11月18日会是什么样子.他在<机械图解>杂志上发表<加年后的未来>一文,对40年后的地球进行了大胆猜想.这些猜想从纯平电视到电视会议,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当然,他的有些预言并没有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出版界对科幻小说出版显现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这表现在2002年就有多家出版社向科幻作家约稿。但真正落实到出版上的,却依然乏善可陈,这其中的原因很多,非典影响很大,还有出版者本身对科幻市场的认识问题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从出版物的情况来看,原创的与翻译作品数目相差不大。原创中除了作品集,丛书以外,出现了作家的多个单行本,这是比较令人鼓舞的。因为丛书或者作品集,都是对市场没有把握的体现,非要大家扎着堆走,才觉保险。但单行本是粗陋的,不但精致谈不上,就连包装都算不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版者仍然对科幻小说缺乏信心。作品…  相似文献   

19.
士兵的荣誉     
请允许我抛开故事和主题不谈,先从《星船伞兵》的语言说起。美国科幻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向以大量使用美国俚语、俗语和俏皮话著称,甚至从民间故事和嬉皮士词汇中吸取营养,我们不妨称之为“海因莱因式幽默”。事实上口语化写作一直就是海因莱因的显著特点,当然这种口语决非未经雕琢的原生形态,而是经过精心加工后的文学语言。在阅读《星船伞兵》时,这种诙谐的字句随处可见,每页一到五个不等,而通常都会有那么两三处之多。说起科幻作品中的语言———对克拉克我们可以要求的不那么严,因为他写的是科技;对阿西莫夫我们也可以要求的不那么严,…  相似文献   

20.
说明:这个在网络流传的排名并非出自权威机构,在很多地方也不能自圆其说,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排序标准和规则。但我们不妨当作一家之言,同时也可从中观察出国外科幻和幻想小说读者欣赏品味上的微妙变化。1.《魔戒之王》———J.R.R.托肯恩2.《Amber历代志》———罗杰·泽拉兹内3.《安德的游戏》———奥森·斯科特·卡德4.《神经漫游者》———威廉·吉布森5.《异教徒汤玛斯·寇文能历代记》———史蒂芬·R·唐纳森6.《基地》———艾萨克·阿西莫夫7.《沙丘》———弗兰克·赫伯特8.《艾尔瑞克》———迈克尔·莫考克9.《高堡中的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