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大学时期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图书馆百无聊赖的我无意间瞥见一本学究气十足的杂志——《自然辩证法通讯》,随意地翻阅几页便被其中深奥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弄迷糊了,便放下不再理会,可曾想到,科技哲学后来竟然成为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而《通讯》也成了我每期必看的读物。对我来说,《通讯》最大的特点是追求自由,而她也已经成为我生活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续三)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在学校阅览室第一次看到了《自然辩证法通讯》这本杂志。出于对理性思维的崇尚,我开始阅读起来,由于学识的浅薄,开始阅读时感到新奇、难懂、吃力。尽管当时是一知半解,我...  相似文献   

3.
我是《自然辩证法通讯》一名忠实的读者,长期阅读《通讯》终于使我成了她的一名作者。十几年前在中学教书时,我就开始订阅《通讯》,每篇文章我都认真阅读,深为她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深造的思想、新颖的观点和广泛的领域所吸引,特别是科学技术史和人物评传两个栏目我尤为喜欢。《通讯》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引导我走上了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之路。考取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后,《通讯》成了我学习和研究时的必备资料,我将创刊以来的《通讯》通读了一遍,这不仅大大充实和丰富了我的知识,使我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然辩证…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一直是我喜爱和敬重的杂志之一。但《通讯》也和其它自然辩证法类杂志一样,处在“大口袋”的困惑之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杂志的副标题上,例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有副标题:“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副标题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通讯》的副标题则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说来惭愧,我真正认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还不足四年时间;只是在1999年,当我成为一名复旦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时,才知道了她——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我们专业的核心刊物,也是复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被指定的唯一一份权威杂志。所以,尽管若论年龄她与我一样年轻(我出生于1978年),但她却无疑是以成熟稳健的学术权威的长者身份进入我的生命的。 我想,和大多数出生于70年代后期的年轻人一样,当初的我对于“自然辩证法”之类的名词是既熟悉而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通讯》从创刊初期定位“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到近年的“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始终是她的重要内容。科技史研究肩负着“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的历史使命,为“—个具有特色的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于光远语)的形成和壮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续四)我未上过大学。《自然辩证法通讯》就是我的大学。这里的老师有前辈学者、学界中坚和后起之秀。教材不是陈陈相因的教科书,而是业师的厚积薄发之作,撩人深思,让人含英咀华,受益无穷。设置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书房里,《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与哲学》、《自然辩证法杂志》等刊,从它们的创刊号之期开始,一直保存到今天。虽经几次搬家,但它们始终都伴随着我进入新居。它们经常在我手中,闯进我的眼帘,它们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对我来说,实际上是伴随着它们走过我的学术生涯。  相似文献   

9.
时光荏苒 ,转瞬已是《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 2 5周年了。 2 5年前 ,笔者在位于河北滦县的唐山粮食学校(现经贸学校 )任教 ,发起成立了校自然辩证法学习组 ,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有数百人参加 ,每周晚上两次的自然辩证法讲座总是灯火通明 ,座无虚席 ,师生共谈自然辩证法 ,竟成了当时粮校一个特色。在这种背景下 ,《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 ,自然引起学校师生关注 ,我们想方设法买到杂志创刊号 ,进行学习和交流 ,《通讯》给了我们巨大鼓舞。至今 ,我仍保留着《通讯》创刊号 ,白绿相间的雅致封面 ,醒目的《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号”字样 ,淡…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海内外学人和广大读者 :2 0 0 3年是《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 2 5周年。 1977年 ,李昌、于光远和钱三强联名向邓小平同志请示 ,筹备出版《自然辩证法通讯》。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 ,经党中央和中央主席的直接批准 ,中国科学院于 1978年正式发文 ,成立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司局级 ) ,筹备出版《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 ,当年试刊面世。 1979年 1月 ,《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号正式出版。在漫长而又短暂的 2 5年中 ,她经历了创刊面世的景气 ,改革开放的洗礼 ,思想解放的砥砺 ,祸起萧墙的沉思 ,市场狂潮…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数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数学文化论坛暨中国数学会通讯编委会扩大会议”于10月21—24日在石家庄召开。组委会主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邓明立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蒋春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国内外41家单位的7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中国数学会通讯》和《数学文化》杂志的编委、  相似文献   

12.
由日本的科学史家伊东俊太郎等主编的《科学技术史事典》(1983年版),是世界书林中难得见的一部内容丰富的科技史工具书。为了填补国内这类辞书的空白,樊洪业等根据此书编译了《科学技术史词典》,对有关中国的部分做了改写,对中国近代科技史部分做了增补。《科学技术史词典》共收入词条2546个,汇集和整理了有关科技史的大量基本知识。举凡中外科技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学科、理论、概念、事件、发明、机构乃至与日常生活相关技术的源流,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正《自然辩证法通讯》(下称《通讯》)杂志于1978年出版试刊,1979年为季刊形式出版了四期,之后长期保持双月刊出版。为了加快发表进度,经主管单位同意,并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通讯》将改为月刊。《通讯》坚持把关注科学技术的哲学意蕴、历史演进和社会意义作为  相似文献   

14.
20多年前,《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曾以其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特色将我从一个数学系的本科生改变成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钟情者。因为《通讯》,我有幸在当时那样一个学术资源依然相对匮乏的年代,以一个本科生的身份先后结识了曾经给我许多帮助和影响的赵树智先生、金观涛先生、李醒民先生、周济先生等。尽管其中的一些人我至今还未谋面,但他们的热情和思想却使我倍受鼓舞,终生受益。李先生的《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金先生等关于中国社会“超稳  相似文献   

15.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续一)20年前,我是一位初进大学校门的学生,《通讯》是我的课外读物,她引导我从更高深的层次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和思维方式。那时,全国正处在拨乱反正时期,有些人以为文革把一切都搞乱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丰富了祖国的科学文化宝库。然而,作为中国科技史或民族史一部分的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过去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为推动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展,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所创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学术丛刊。该丛刊主要登载少数民族古典科学文献研究论文、有关少数民族科技史资料、少数民族科技文物研究的论文、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综述,以及少数民族科技  相似文献   

17.
回眸历史慨而慷--《自然辩证法通讯》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真考察了我国科学哲学界权威杂志《自然辩证法通讯》的历史沿革,从文章类型、作者年龄、作者地域分布等计量方面详细分析了20多年来该杂志的概况,从而纵横地透视了《通讯》的整个历程,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清晰的动态画面。在这里,谨以此文纪念该杂志25周岁,祝愿她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8.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编者的话]亲爱的读者,当你收到本期《自然辩证法通讯》时,《通讯》已姗姗步入她的20华诞了。20岁的妙龄少女毕竟涉世未深,不免显得天真稚嫩;但是,20岁的学术刊物《通讯》却在经磨历劫和艰难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科技史暨第三届中青年自然辩证法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科技出版单位的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联合发起召开的。开幕式上,大会的第一项议程是主题报告。樊洪业报告的题目是《当代科技史的研究现状》,他着重介绍了8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关于当代科技史研究的状况,包括《当代中国》各卷中关于  相似文献   

20.
以前,我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自然辩证法”这个概念,而今却对它怀有浓厚兴趣,并作为自己的奋斗事业,究其原因,《自然辩证法通讯》无疑起了启蒙作用。记得上大学时,课余之暇,对《红楼梦》中动植物进行了考证、整理,并妄想通过对《诗经》、《水浒》、《西游记》等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动植物考察,搞一门所谓“生物文学”。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偶尔看到了《自然辩证法通讯》,发现里面刊登的文章正是我平时热衷考虑的问题,特别是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