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它必定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发芽并成长成型的,水墨山水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于唐代,也是如此。文章认为水墨山水之所以出现于唐代,是因为此时的水墨山水完成了“道”与“器”的统一。在文化空前开放的大环境中,儒、道、释三家文化交融并促使了水墨山水物以所载之“道”的成熟;墨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阐述此“道”最合适的形而下之“器”;而山水技法的进一步完善,则为形而上之“道”的阐述创造了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2.
戴熙论画,以闲、静、淡、远的风格为“四美”,又进而以识、学、才“三长”兼备,才得画道之成,他提倡“形为心役”的创作,认为造化重于笔墨。他认为文人画应是“名心尽净”、“游戏人间”,故提倡“趣”、“灵和”、“天真”。在学古的择向中,戴熙窥元而追宋,有“振起北宋”之志。他对“四季山水”说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对风格学有独到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3.
被后人尊为“诗佛”和南宗山水画宗师的王维,由于他精熟佛家教义,以禅人诗,又精通画理,融诗画于一炉,致使他的诗富有画意和禅趣,尤其是山水诗,穷山水之佳趣,参造化之神韵,以其卓尔不凡的风格在历代山水诗中独树一帜。本文就王维山水诗的画意和惮趣这一问题,提出王维是用宗教的审美理想审视自然,又用画家的眼光、手法进行剪裁、布局、塑造意境,这是诗人的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美术史学界对此论看法不一,有肯定支持的,也有怀疑批判的。其实张彦远所著述的文字本意是详实可靠的,只不过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可能出现了传抄、翻刻、遗漏之误。山水之变过程中,吴道子的功劳是很大的,更应该是“成于吴”才符合逻辑。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绘画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究无尽的诗情画意,即有自然造化之精髓,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绘画的艺术意境就诞生于外师造化,心物交融,重神轻形,虚实相生,画尽意在的审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6.
韩淼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140-140
荆浩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句话无疑是多少年来中外名家绘画必然遵循的规律。苏轼在《文与可画贯笃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又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竹三首》诗中,赞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之句。画家创作形象,构图布局,一定先有成熟构思,然后才能“一发而得其妙解”。  相似文献   

7.
徐复观对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的心性学考察,论速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一画”之间的精神升进关系,而这种升进正是画人人格修养工夫之所致。在此基础上,徐复观进一步提出“画的究竟义”。由此可以解明艺术在以心性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书法的化境     
所谓化境,佛经上指可教化的境域“十方国土,是佛化境”。而书艺上则指造诣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它属书法的意境范畴。评书常日佳境、妙境、灵境等,不若吾言“化境”二字更为贴切。化境乃书家风格成熟,美学思想贯穿其中,技进乎道的完美体现。在书艺中能体现出贯穿艺术─—人生─—宇宙的和谐统一的“一画”。石涛的”一画论”对我们有所启发:“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报”。“夫一画,含万物于中”。“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1]化境是书家超越自我、人书俱老的完美体会。评判一个书家是不…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自隋唐从人物画中逐步脱胎而成为一个独立画种以来,一直在创新。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创新要继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走一条借古开今之路,要"外师造化,中得心凉",使之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和个人特色的风格。景德镇的山水画源远流长,山水瓷画与传统山水国画,可以说只是在材质上有所区别,绘画技法、审美取向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0.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说的“方寸”不是指心,而是指面积小,可知宗炳的话不是关于心物关系而是关于绘画透视的议论;张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最具有辩证色彩的观点,它与西方的歌德遥相呼应;画与诗,中国古代画论多倾向于论述二者的共性,而西方理论界侧重于分析二者的差异;庄子的“解衣般礴”说是关于艺术创作心境的卓越见解,这一见解对后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取材于自然实景,却不刻意于外在表象。正如唐代张躁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跟前“如画”的江山,只是一个参照,呈现于绢素上的林泉丘壑,则完全是画家因形、因势、因情、因境,经由“搜尽奇峰”、“笔参造化”而幻化出来的另一奇异“自然”,即入画的“江山”。  相似文献   

12.
健尧虽 《科技信息》2003,(3M):60-61
每读女画家戚和的画,我都被它神秘的内蕴吸引,读过之后,又被它凄迷的余韵萦绕,于是,我便取唐代诗句“水底有天春漠漠”为这篇小文的题目——这句诗的下句为“人间无路月茫茫”,据说,  相似文献   

13.
姜郭霞 《科技信息》2011,(30):291-291
谈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在“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观念笼罩下,同笔墨相比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实际上“用色”是中国绘画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画家为用色付出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用色经验。  相似文献   

14.
[]?董其昌开列的“文人之画”的系谱以及他的“南北宗论”与他的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两个标准在他的系谱中起到结构性的支撑作用,一是师法造化,二是以画为乐.有此关口,“多寿”之说也成为他对绘画的一种极具个人性的表达.董其昌以个人的趣味和体悟重新结构绘画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他自开堂庑的雄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论述当前传统笔墨派水墨、学院派写实主义水墨、实验水墨三种中国水墨画类型的现状以及它们在高校美术本科教学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长期以来中国画教学的利弊,指出了在中国画教学中导入“实验水墨”的美学意义和技法意义,论证了“实验水墨”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正>为创作大型历史题材水墨人物画《遵义之春》,吴山明整整"闭关"了两年。6米长的《遵义之春》平平展展地在地面上铺开,乍一看,如高岩壁立,既厚重又纯净;登上脚梯俯身再看,如重峦叠嶂,既绵长又雄伟。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或凝重,或开朗,或戚戚,或坦荡,或丰采满志,或睿智袭人。徜徉在水墨的世界,触摸到水墨人物的心灵,我的眼睛,逐渐透析出这幅画的真正底蕴。  相似文献   

17.
水墨徽州行走在其中就仿佛走进了山水画之中一样,步步入景,处处为画,形成自然的山水画卷。巧妙的布局,自然的写真让宏村成为古文化的奇迹。徽派建筑更是别致,清新淡雅的风格,漂亮的结构,精彩的雕刻技艺让徽派建筑形成特有的风格而成为独特的建筑与体系。徽派文化已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又留下了动人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艺术美来源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外师造化”可以推动艺术技巧的发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笔法;二、艺术美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二者结合得体,才能创作出艺术美的真谛;三、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中外名作均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作,所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无纪年,约民国25年丙子(1936)夏所书。纸本,“荣宝斋笺”(北平)。款后钤“宗祥”朱文印。19.8cm×55cm。一吟堂藏。书迹无纪年,但据本扇对页山水画(作者亦仲)上款亦为“志陶”,且有“丙子大暑写意”云,参以张宗祥书迹风格之特点,其书、其画或同一年应索而成之。又,本扇  相似文献   

20.
《胡适之传》自序胡明做《胡适之传》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为胡适“画像”。胡适晚年说过一句后来证明是相当有自知之明的话:“我的相很难画”。为胡适“画像”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适生前已经有人为他画过“像”,即为他写过“传”,如1941年12月胡不归(胡传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