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 ,对中西传统绘画艺术作了比较。在内在因素方面 ,中西绘画艺术起源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空间事物的观察方式上不同。在审美追求方面 ,西方绘画重“写实” ,中国绘画重“写意”。在艺术表现方面 ,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出生于苏州的现代著名海派画家陶冷月,在本世纪20年代初熔中西画法于一炉,以“新中国画”震惊画坛,和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成为中西融合派先行者,为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绘画美学角度,分析陶冷月的艺术创新过程和艺术审美特征,说明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西传统绘画艺术作了比较,在内在因素方面,中西绘画艺术起源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空间事物的观察方式上不同。在审美追求方面,西方绘画重“写实”,中国绘画重“写意”。在艺术表现方面,表面形式和表面手法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李星  乔兰 《科技资讯》2011,(10):226-226
现今,历史和社会进步使中西美术走向了融合,中西方艺术已经不可以简单的用历史、地理、文化等来区分,这种新世纪的变化使中西艺术出现了新的创作景观。又由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境况,中西艺术的这种从古代向近代的变化展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西绘画要有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不被吞并,又要有好的发展。这两点都是艺术存在发展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对中西传统绘画从各个层面的艺术角度展开论述,从双方的审美感知方式、艺术美学价值,到双方绘画手段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及两者作为绘画艺术所具有的相同之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与分析.指出在当今以及未来的绘画领域里,中西绘画都将不断地挖掘对方的优势以求得更大的进步.两大绘画将呈现出不断交流、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各个历史时期绘画发展的状况看,云南壮族绘画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其一,原始氏族部落时期“濮越”的绘画,这是云南壮族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作品具有原始简朴的艺术特征;其二,句町国时期“濮僚”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成熟时期,作品具有精美娴熟的艺术风格;其三,土官、土司统治时期“濮侬”、“濮衣”和“濮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时期,作品具有敦厚神秘的艺术特质;其四,近、现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的融合时期,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倾向,反映了壮族绘画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对视觉空间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界早就有所重视。视觉空间是反映现代中国绘画“写意”、“写心”、“传神”特征的窗口,是美感的载体,它包含着一种理念。它在中西绘画中都有各自意义上的独立存在。其视觉心理,一是倾向于客观,具有科学性;二是倾向于主观,具有浪漫性。艺术空间多向客观和主观两极发展。其视觉空间,一是追求纵深,再现“前前后后一连串的物象”;二是追求平排,表现物象时,“步步移”,“面面观”,观其内涵,略其形色。艺术空间多是“心”、“景”合二为一,“悟化”的结果。西方绘画,中国古代和现代绘画视觉空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西方、中国古代绘画视觉空间应包含于现代中国绘画视觉空间之中。  相似文献   

8.
从“气韵”说与“摹仿”说看中西传统绘画之异同俞晓霞气韵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方传统绘画的最高艺术纲领。“气韵”说出自中国六朝时代谢赫所著的《画品》,而摹仿说则是古希腊人阐述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一种学说,同时作为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它一直指导着古希腊直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两位同时代的中西人物画家委拉斯克斯和陈洪绶,从他们各自的创作风格以及产生的原因等不同角度分析绘画创作中对“似”与“不似”的不同理解,进而权衡和思考这一艺术美学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西结合"是现代艺术家们不懈探索的艺术发展方向。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坚持"融中西画于一治"。她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以潘玉良三个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为线索,阐释了其中西结合艺术风格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再读董其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个身份“复杂”而影响力很大的人物。艺术地位、学术地位、社会地位是构造大师之鼎的三足,董其昌具备了。传统的文人情结,在董其昌的心中根深蒂固,他借用禅宗南北宗的分析来解读文人画,亦缘由于此。从审美趣味上看,一如神韵派诗风,“淡”格之思、之画,也最是董其昌所需要的。对书法意境的真实理解,加之书法功力的深湛,使得董其昌在作画时有资格有条件注重艺术的形式,在山水图象中灌输文人书写的味道,产生属于自己的符号。研究董其昌,研究中西绘画的差异与融合,对中国画的发展不无好处。研究“通才”董其昌,不仅仅有利于辨析中国画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可以深入探讨艺术与人生之间的性命关捩。  相似文献   

12.
再读董其昌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个身份“复杂”而影响力很大的人物。艺术地位、学术地位、社会地位是构造大师之鼎的三足,董其昌具备了。传统的文人情结,在董其昌的心中根深蒂固,他借用禅宗南北宗的分析来解读文人画,亦缘由于此。从审美趣味上看,一如神韵派诗风,“淡”格之思、之画,也最是董其昌所需要的。对书法意境的真实理解,加之书法功力的深湛,使得董其昌在作画时有资格有条件注重艺术的形式,在山水图象中灌输文人书写的味道,产生属于自己的符号。研究董其昌,研究中西绘画的差异与融合,对中国画的发展不无好处。研究“通才”董其昌,不仅仅有利于辨析中国画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可以深入探讨艺术与人生之间的性命关捩。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东西方文化、哲学、艺术背景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中西古代绘画艺术的对象、方法和立意都有着许多不同。本文从中西方关于绘画名作的比较中得出结论:中国古典绘画寻求的是“神似”,追求内在的气韵,多在迷朦的山水中寄托创作者的情致;西方绘画则注重建筑、人体,注重形似,渲染力度。  相似文献   

14.
服装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生活标志之一。文章分析了信息时代的文化思潮 ,从新媒体艺术、“高层次”的转化、设计哲学文化内涵体现、个性的张扬、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西融合等方面探讨了信息时代服装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周晋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9(1):110-113,151
老庄以来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在魏晋人物品藻、谈玄之风的影响下,逐步与绘画理论融合,确立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尚“神韵”的特色,独具审美趣味.六朝绘画“形神观”对后世绘画、书法、雕塑等影响遥深,可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核心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书画题材诗文是文学、书法和绘画三种艺术的融合,并由艺术层面上升到哲理高度。苏轼主张“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与造物者游”,艺术上以“常理”论书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7.
王玮  罗琼 《科技信息》2008,(13):233-234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取决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西方对待自然态的不同使中西绘画发生了如此差异:一个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另一个则是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包括中西传统绘画艺术,认为只有传承传统并借鉴外来文化,才能创造出完善的民族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田园山水诗同古典绘画艺术有着极其相似的美学特质。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画家和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呈现出“诗画合一”的审美特色。这种艺术成因主要来自诗人创作时将写作与绘画两种技法的融合,诗人将白描、瞬间画面捕捉、色彩烘托以及构图方法融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诗画合一”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视觉图像越来越重视,图像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介之中。产生于印刷时代的插画艺术,在新的科技的影响下,也拓展自身空间,蓬勃发展起来。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插画艺术具有传统的审美特征,依附于书籍内容,形象而又有针对性;当代社会,插画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又充分体现了商业价值,深入在社会的多个领域,无论是对绘画艺术本身,还是人们的审美需求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