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颜毅 《科技资讯》2009,(14):146-146
本文以打造“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笔者首先分析了宜居城市概念的时空定位,指出对宜居城市的追求时间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空间上可以分成建筑单体、社区、城市三个层次,而后笔者研究探讨了宜居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并基于对宜居城市内涵的理解,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从操作层面上给出了打造宜居城市具体的途径,即成为宜居城市的必备要素,最后笔者结合重庆的具体实际探讨了打造宜居重庆的具体措施。全文既有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实践操作指导功能,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8年宜居城市研究持续获得国内的广泛关注。盘点了在城市宜居性因素研究、宜居城市建设与实践、宜居城市的评价、宜居城市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总结了中国响应生态文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战略,在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朝着实证化、具体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3.
宜居城市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但目前对宜居城市的定义和内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宜居城市具有复杂的内涵,打造宜居城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本文以秦皇岛市为宜居城市现设对象,分析其在宜居建设发展道路上已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提出城市宜居建设过程中的制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宜居城市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但目前对宜居城市的定义和内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宜居城市具有复杂的内涵,打造宜居城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本文以秦皇岛市为宜居城市现设对象,分析其在宜居建设发展道路上已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提出城市宜居建设过程中的制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以福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方法系统分析了福州市环境资源的优劣势,以及环境宜居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威胁,研究表明福州市环境宜居城市建设应采取增长型战略,并从水源保护、湿地保护、城市布局优化、控制交通污染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宜居城市建设的环境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宜居城市的评价和排名,综合分析影响宜居城市的主要指标及其变化时的数据,建立关于评价宜居城市主要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Matlab、EVIEWS、EXCEL软件进行求解,研究得出各项主要指标及其变化与宜居城市评价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对宜居城市进行合理评价和排名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模式,即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宜居城市研究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但我国西北地区宜居城市建设依然是比较薄弱的研究领域,借鉴已有成果,建立了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等6个方面共75个原始指标或生成指标,运用Delphi等方法,对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得分由2003—2007年依次升高,分别为72.5,76.7,78.2,79.9和80.7分;经济等劣势指标是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瓶颈”.提出了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与升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民生和谐”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城市建设中城市规模无序性、盲目化的扩张,近年来建设宜居城市似乎成为每一个城建者的共识,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探讨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怎样解决新的城市建设问题,并避免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曲解和功利化.而基于紧缩空间为基础的宜居城市建设正是解决这一城市规划难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大规模出现的生态破坏、能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各种城市病,从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生活设施、社会安全保障5个方面分析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即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是相互交融互通的,并对滨海新区如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宜居城市的排名,首先运用AHP及聚类法筛选指标,构建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运用定量分析法给出宜居城市排名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权数;然后利用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建立宜居城市综合评价模型,结合淮海经济区八个城市相关数据,给出宜居程度排名结果,同时就徐州市给出如何更好建设宜居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皓 《科技潮》2009,(8):46-47
建“宜居城市”是眼下流行的话题。但什么样的城市才“宜居”?国际上有没有公认的“宜居城市”(livable city)评价标准?中国有没有自己的考核指标来评价“宜居”?为解答这3个问题.笔者查到了有关“宜居城市“的概念归纳、评价标准和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的理念.“宜居城市”的概念,比较准确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抓到了关键.“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共有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用模糊数学原理,得到了宜居城市水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城市管理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或者途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城管执法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领域,它涉及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层面,影响范围广,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有着十分直接且紧密的联系。本文在充分认识树立城管执法形象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树立城管执法新形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信息荟萃     
十大宜居城市揭晓  “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个刚刚通过的北京市城市定位,谈化了“经济中心”,首次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北京,现在,不少城市都在努力实现着“宜居”的目标。《商务周刊》和零点公司联合实施的一项关于“宜居城市”的调查显示,在公众看来,“交通的方便性”、“城市是否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适合生活的最重要指标。该项调查于 2004年底进行,在近日公布的“中国宜居城市榜”中,上海名列首位,大连、北京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之后依次是广州、成都、青岛、杭…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问题,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筛选出主要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利用熵值法建立了评价宜居城市的数学模型。然后以8个城市为例,计算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以及每个二级指标的熵值,从而给出8个城市综合得分排名。最后,得出生态环境和文化教育这两个指标的变化会对宜居城市排名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宜居城市概念的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城市宜居性综合指数,从城市自身发展基础和居民感受两个角度对南阳市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南阳市区整体宜居性水平较好,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交状况满意度、居民就业、公共空间建设等是宜居城市建设的薄弱方面,并提出了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鹏  姚亦锋  张培刚 《河南科学》2006,24(1):134-137
“宜居城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崭新的概念,并且许多城市都把它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然而人们对于其内涵及评价的指标研究却很少.文章在总结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进而总结和评述了国内外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面的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并从人的五个需求层次角度出发,提出了评价宜居城市的一系列属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地铁建设对宜居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并能充分利用地下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但地铁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城市环境景观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正负面影响.该文以宜居城市之一的长沙市为例,分析了该市地铁1、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期中对大气、噪音、水污染、道路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影响,以此为长沙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直觉模糊理论的安徽省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做研究比较,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从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等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直觉模糊理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模型,采用直觉模糊熵计算指标权重;然后通过采集安徽省16个城市2013—2016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得出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排名;最后由评价结果分析出空气质量优良率、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等指标在宜居城市评价中贡献率较大,并给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