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它有利于全面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各位同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策略的角度,结合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它有利于全面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各位同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策略的角度,结合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的新取向,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全新的空间,是语文教学的新的风景线。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出现了太多太乱的做法,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桂萍 《奇闻怪事》2011,(5):35-35,27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全新的课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为我们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在探索中我们要注意积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资料,把综合性学习向校本化迈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根据这一建议和本地课程资源特点,笔者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尝试——关于村名来历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闫先捧 《科技信息》2011,(29):I0327-I0327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应该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但是,目前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即过分重视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对课内学习的探索与实  相似文献   

7.
人们生活在一个"微时代"中,"微"信号不断产生。微课是"微时代"背景下新型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需要灵活的形式,微课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该文试图了解微课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微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技术及教师层面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广微课,提高其使用率,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质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微课教育。  相似文献   

8.
张正军 《科技信息》2011,(19):I0305-I0306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近几年的实践初步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及语文成绩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采取合理正确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的评价考查越来越重视。从试卷的各个组成部分来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的考查体现得越来越充分,越来越具体。这对于全面落实新课标,实行新课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课本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把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箕荆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11.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2.
谢树华 《科技资讯》2007,(18):99-100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课型,但当前该课型在实际实施中步履维艰.本文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展开论述,以期待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的评价考查越来越重视.从试卷的各个组成部分来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的考查体现得越来越充分,越来越具体.这对于全面落实新课标,实行新课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卫国 《科技资讯》2013,(1):184-185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教学中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并行的一个重要块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综合展示台"。可见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它是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桥梁;它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它是学生从书本走向自然的桥梁;它是学生从理性认识走向实践能力的桥梁;它是学生从语文走向其他学科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陈维维 《科技信息》2007,(11):201-201,200
本文在总结前贤时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点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谈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6.
彭慧媛 《科技信息》2007,(6):193-193,215
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语文教学改革运动。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张,“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虽然对学生和老师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但同时又为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本文从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及对学生终身发展影响三方面阐述了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在理论阐述的同时,提供了一个相应的教学实例,这个教学实例是本人在几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体会,把理论和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因为我们之前的传统教学有很多已经不能够适应语文新课程教学。因此,我们要学习研究新课程精神,以好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可以从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方面来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进入了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确欣喜地看到,这一活动确实有力地促进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是,欣喜过后,我们会经常听到老师们在互相质疑:"这还是语文课吗?"的确,一堂堂综合性学习课上下来,往往热热闹闹,"繁花似锦",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看电影,演小品,说相声,唱歌,画画,全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一套练下来,下课铃声响起,师生皆大欢喜。可是,这样的语文课难道不更像艺术课、科技课或思想品德课吗?我们不禁反思,学生从一次次热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到底得到了多少语文素养的熏陶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综合性学习中到底应该怎样去把握语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构成了语文新课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举措和新突破,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如何有效地实施综合性学习?本文试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殷学福 《科技信息》2011,(22):277-27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板块由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语文活动与口语交际组成。明确地把语文实践活动作为独立的板块体现出来,使我们易于操作,便于训练。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语文实践活动也被作为独立板块加以考察(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在课本中主要是以综合性学习方式来体现的,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