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译学中的翻译理论往往相互矛盾,不能和谐共处,译界同行亦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作为一个新概念,"翻译效应学"是建立在中西传统译学、现当代译论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的。它在整合中西译论的基础上,将翻译效应作为译论的元理论,统摄各种译论,并使它们在翻译效应的大旗下,和谐共生,互为支撑。本文从认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解释学角度,分别论证了翻译效应学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试图对翻译效应学在多元化翻译研究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一阐释。  相似文献   

2.
翻译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历来中外对什么是翻译、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翻译的研究方法存在诸多争议。中西译论的对比研究一直广为受人关注,中国译论是远远落后于西方还是东风压倒西风?翻译中理论可以脱离实践?有所谓的独立于具体语言的纯翻译理论?对上述问题深入展开讨论有助于人们认清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宋倩  阎琦 《科技信息》2007,(5):134-134
本文从中西思维特点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了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和中国译论的忠实标准为代表的中西翻译理论的异同。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兴趣,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译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 《科技信息》2008,(14):222-222
本文从对翻译标准的研究入手,对辜正坤先生所提出的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翻译标准多样化的原因。辜正坤先生提出要发挥中西译论优势互补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从传统学派的直译、意译之争到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多元系统论诸论,百花齐放的局面已经走了几千年,各派别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对翻译的认识,或众说纷纭,或人云亦云,规范性理论也好,描述性理论也好,各派之间似乎很难完全说服对方,这一方面体现了理论的可发展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理论还有待完善、提高。文章作者在纵深研究主要中西译学的基础之上,着重对当今中西译学领域的核心理论进行了批评比较,发掘其中的问题和共性,提炼出了文本有其“核”及翻译的“共核”观,并以案例分析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6.
尹承捷 《科技信息》2010,(30):I0189-I0190
当今翻译学科领域流派越来越多,而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并还没有定论。由于中国现当代译论过于吸收和借鉴,甚至照搬西方译论研究成果,故普遍认为中国译论不成气候。本文试图在传统译论视角下通过论述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从而更深入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译论的积极的贡献,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对翻译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精湛论述及提出的独到见解,不仅拓宽了现代译论研究的范围与视野,而且与以往译论相比对翻译理论研究又翻译实践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译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龚蕴华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6):I0165-I0166
本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译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既肯定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又充分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笔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分析考量,并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10.
自翻译学科建设以来,中国传统译论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张佩瑶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挖掘中国传统译论的精髓,采用“丰厚翻译”新策略系统地重溯了中国传统翻译话语的发展历程,并以新的“话语”视角重构传统译论,建构新的翻译话语体系,使之与西方译论进行对话,力推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赵小斌 《世界博览》2023,(11):48-51
<正>长期以来,“翻译腔”似乎都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说它是个“问题”,缘自其一直背负的负面色彩;说它“不成问题”,则因为它的存在远早于得名,几乎伴随着翻译的诞生而诞生,也必将一直存在下去。毫无疑问,世间先有翻译,然后有译论;有了译论,然后有“翻译腔”。但是“翻译腔”作为一个译论中的名词出现,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翻译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话语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它不仅使译论界进一步发现结构主义关照下的传统译论所存在的盲点和误区,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它过于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认为翻译即“重写”,为女性代言,引起了译论界的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13.
译好中国名菜,必须了解中西饮食文化之差异、中西菜命名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并灵活使用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走出封闭迈向多元-谈解构主义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思潮已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并对传统译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产生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译论进行重新思考。解构主义在给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解构主义也导致了翻译活动的混乱,但就给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而言,其积极影响大于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数千年的人类翻译史中,与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始终是翻译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可译派和不可译派都有自己的理据,但纵观整个翻译史,持可译论的翻译家无论在人数还是建树上都是胜利的一方.在文学翻译领域.自但丁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观点,由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既在形式又在内容,还涉及文化内涵.因此文学翻译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由于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语言基础、语言功能基础、沟通人类思想的同构机制以及语言的代偿性.形成了足以抗衡语言相对性和特殊性的不可译性.在翻译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翻译补偿.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文本,不论是文学作品或是科技作品的可译性.(夏廷德,2007:32)本文试图通过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补偿的运用及其效果,论证文学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之一是没能处理好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的关系——轻传统、重西方,丢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偏离了自己的学术根基。只有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才是当代国内翻译研究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背景和对双语文化理解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论语》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文化关键词英译进行分析,分析了《论语》英译经历的宗教化、西方中心论、自我东方化、去中心主义以及中西比较哲学解读的文化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8.
翻译实践是基于翻译理论基础上的一条主要学习翻译的途径。中西译学理论将学生误译现象归纳为词义理解错误型、语法概念模糊型、脱离语境型、硬译死译型、汉语表达欠缺型、文化知识欠缺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必须根据语言环境,注重翻译的灵活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0.
周文 《科技信息》2007,(22):127-128
本文从分析一代翻译楷模朱生豪的生平和译作入手,探究其"志在神韵"的翻译观,他在中国翻译思想史上所起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