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健  王妮  李毅 《甘肃科技》2013,29(1):131-133
利用Geoimage、Erdas等图像处理软件,对spot5遥感数据进行了几何精校正、效果增强、影像融合、波段组合等处理过程,形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能够使用精度准、分辨率高的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spot5遥感数据在兴隆山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应用的方法和优势,在经过几何精校正的卫星影像上,根据解译判读标志,结合已有档案、近年来各类作业设计及检查验收等有关资料,利用计算机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了目视解译判读并区划小班,通过现地验证形成最终的成果数据.  相似文献   

2.
对绵阳地区地震灾害前后的影像进行了几何校正、图像融合等处理,通过目视解译对绵阳地区的建筑物损坏及塌方和泥石流等受灾情况进行了评估,介绍了快鸟影像在绵阳地区抗震救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HJ-1A/1B卫星CCD数据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在内陆湖泊水色遥感定量监测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大气校正是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采用6S模型对2009年10月24日鄱阳湖HJ-1A/1B卫星CCD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处理,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S模型校正后的CCD影像水体遥感反射率能表现鄱阳湖水体悬浮泥沙浓度入江水道高于主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波段(绿光波段)和三波段(红光波段),大气校正结果精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6%、12.6%,最小相对误差分别达到3.0%、1.6%;一波段(蓝光波段)、四波段(近红外波段)大气校正结果误差较大,建议参数反演时尽量避免采用这两个波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简化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本身的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方法。根据清洁水体在绿光波段的离水辐射相对稳定的特点,来估算清洁水体像元在绿光波段的气溶胶参数,插值获取整幅图像在绿光波段的气溶胶参数,根据大气校正因子为1的假设,外推获取蓝、红波段的气溶胶参数。以太湖为研究区,对Landsat5TM蓝、绿、红波段进行大气校正,反演出离水辐亮度,进而获得水体的遥感反射率。对反演的水体遥感反射率与准同步实测的相应采样点水体遥感反射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去除了大气效应对遥感数据的影响,经过大气校正的反射率值接近实测反射率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波段灰度拉伸、彩色合成及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波段比值、主成份分析等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对原始ETM+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影像处理结果,运用目视解译方法,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取其长避其短的解译原则,参考该地区1∶5万与1∶20万地质图,对甘其毛道地区出露的岩石地层进行了全面的解译。通过解译,划分岩石地层影像单位15个,对其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经野外验证,所划分的岩石地层单位基本与实际相吻合。本文详细介绍甘其毛道地区ETM+卫片数字图像处理的地层影像解译方法、解译标志和解译成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RS和GIS集成技术,对大连地区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根据《湿地公约》中湿地的规定并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将大连湿地资源分为两级(天然和人工湿地)6大类:河流、库塘、海岸湿地、海洋湿地、水稻田、沼泽、养殖场及盐场.采用TM5、TM4、TM3波段合成图像并进行影像解译,建立解译标志物并进行野外考察校正,得出大连湿地的面积及其分布状况.最后对大连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青川县重点区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利用航空影像对青川县红石河区域进行遥感解译,并结合汶川地震前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193km2的范围内共解译地质灾害712处,其中,滑坡209处,崩塌486处,泥石流1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到了3.7km-2。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断层上下盘效应、坡度效应、灾害链效应及高密度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雪  李伟  王伟 《科技咨询导报》2011,(13):102-103
随着3S技术的发展,以及林业信息化的需求,RS及GIS在林业中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本文着重讲述利用SPOT5卫星遥感数据对某乡镇森林资源进行二类调查,结合影像的特征和森林资源调查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基于SPOT5遥感数据,利用RS与GIS在森林资源二次调查中的技术流程度方法,包括遥感数据的正射校正、融合处理、波段组合等方面,以及影像的判读解译等.最终得出该乡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
选择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TM遥感影像为试验数据,采用最佳指数因子方法(OIF)并结合试验区地物光谱特征进行TM影像最佳波段选取的研究。结果表明:TM125波段组合为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TM影像的最佳波段组合,三个波段包含了较大的数据量,波段与波段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其合成的彩色影像易于目视解译,为保护区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运用先进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对研究区的SPOT5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计算机处理和解译, 经过几何校正、彩色合成、数据融合和多波段差值分析得到多光谱高分辨率彩色图像,通过波谱信息增强、主成分变换与主成分逆变换、卷积运算增强空间信息手段增强了线性影象信息.通过对线性遥感影像特征进行详细解译、分析及验证,工作区内最终确定13条具有一定的规模的线性断裂构造带.  相似文献   

11.
遥感技术在监测和评价土法炼焦污染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Landsat5 TM754三波段RGB彩色合成图像,建立了土法炼焦点解译标志.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的结果,对1999年和2004年试验区的土法炼焦点的时空演化进行了信息提取,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实地核查验证.结果表明,TM754波段组合解译土法炼焦点具有解译标志明显,结果准确、可靠,判对率为94%.在试验区5年的间隔中,土法炼焦点数量增长10~50倍.  相似文献   

12.
对扬州市的SPOT5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选取1、2、3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并与全色波段融合,根据不同地物的影像特征以及重要遗址点的GPS定位数据,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SPOT5图像进行目视解译,绘制出自春秋建城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址的解译图以及长江、运河河道的变迁图,分析扬州城址变迁的规律和原因.古邗城在建立之初就是一个为了争霸中原、开邗沟所设立的屯粮驻兵之地,所以近2500年以来扬州城址的变迁除与其他城市一样受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更受长江、运河河道的南移和军事战争频发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以隋唐时期为界,隋唐之前城址的变迁以前者的影响为主,隋唐之后以后者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具有时效性强且经济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为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手段。为了查明青海省大通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遥感调查利用GF-1、LANSAT8 OLI和DEM数据构建三维可视化遥感解译平台,对大通县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对滑坡、泥石流等进行解译。详细阐述了区内灾害体的遥感特征和分布特征,共解译出各类地质灾害影像体399处,其中崩塌6处、滑坡100个、古滑坡54个、泥石流87个、不稳定斜坡140处、危险陡坎和陡崖12处,通过野外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红波段(0.66μm)与中红外波段(1.66μm)表观反射率之间的线性关系估计出红波段的反射率,然后利用红波段估计的反射率与其表观反射率,结合6S辐射传输模型构建查找表,查表得0.55μm处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值,从而实现各个波段大气校正.通过林地校正前的表观反射率、大气校正后反射率和MODIS地表反射率的对比以及裸土校正前的表观反射率、大气校正后反射率和光谱库中反射率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对HJ-1B星CCD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TM数据渤海湾叶绿素浓度反演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叶绿素浓度已成为衡量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富营养化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利用2005年4月13日Landsat-5/TM数据和同步实测数据反演了渤海湾叶绿素浓度.对TM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预处理后,建立9种波段组合模型,分别对TM图像进行模型运算.结合实测数据,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在其中选取R2(拟合度)和R(相关性)最大的(tm4-tm3)/(tm4+tm3)波段组合进行反演,并将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作相对误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4和3波段组合建立的回归模型适合于渤海湾叶绿素浓度的反演.  相似文献   

16.
针对GOCI遥感数据的官方处理软件(GDPS(GOCI data processing system))中的标准大气校正算法在渤海近岸浑浊水体区域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以MODIS/Aqua数据NIR-SWIR波段联合大气校正处理所得的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结果和GOCI的星上反射率数据为基础,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浑浊水体GOCI影像的大气校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方法能显著减少标准产品中大气校正失效区域,特别是在443、490、680、555、745nm波段改进效果非常明显;但412、660、865nm波段的紧邻近岸的浑浊水体部分区域存在遥感反射率空间分布不合理,这可能与MODIS对应波段产品本身的大气校正精度不高有关.由于缺乏对应的实测数据,后续验证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高效的对干热河谷区地质灾害环境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遥感图像数据,对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堆积、泥石流沟和倾倒变形)的解译特征及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该区地质灾害可行的判译标志,并通过现场调查验证了它的实用性、正确率为今后该类型地区的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是在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传统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费时费力,且遥感数据的很多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难以满足泥石流灾害调查,尤其是紧急救灾的急迫要求,计算机自动、半自动的泥石流淹没区域信息提取方法为灾后应急响应和灾情的快速评估提供了依据。该文根据泥石流发生前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特点,提供一种基于PIE SDK综合利用前后两期遥感影像的纹理信息和光谱特性,实现泥石流自动化变化检测的方法。该文方法对泥石流淹没区域的检测率达90%以上,虚警率在10%以下,这对于泥石流灾后应急响应和灾情的快速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选择多种方法对浅覆盖地区进行地层、构造信息提取研究,以SPOT5和ASTER为数据源,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地区为例.采用PCA分析法对ASTER数据进行处理,确定不同时代地质体的分布特征;配合SPOT5图像进行目视解译,对其边界进行划定,并对该地区的线性构造、环状构造进行解译.研究结果表明:(1)将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进行PCA分析,可对不同地质体的分布进行初步划分;配合目视解译,可较为准确的确定其界线;(2)利用SPOT5数据对构造进行解译具有很好的效果;从而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比较TAVI与地形校正方法的抗地形效果,利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地区Landsat 8 OLI卫星数据,配合使用相对应的DEM数据,采用目前广泛运用的C校正、SCS+C校正、SCS校正、Cosine校正等4种地形校正方法.从校正后影像的目视分析、均值和标准差参数的统计结果,太阳入射角余弦值与影像各波段的相关性等方面对校正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取最优的C校正模型,计算校正结果的NDVI,从多方面与TAVI进行抗地形效果的对比,得出TAVI的抗地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