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气体传感器在工业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本文简要介绍了气体传感器的分类及国内外最新发展,分析了当前气体传感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气体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智能传感器凭借其应用灵活、易于编程、功能多样的优点,日益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消费领域.本文围绕产业现状、技术趋势、省内布局、创新重点等方面,全面介绍安徽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现状并提出智能传感器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3.
光纤气体传感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气体传感器的基本种类,论述了国内外各类纤维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首先简述了截至2013年世界石油天然气管线的铺设情况以及采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的轨道式管道焊接机器人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工作特点和优势,然后,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中常用传感器的分类,详细分析了它们的焊缝跟踪原理、优缺点和在管道焊接中的应用情况。研究发现,电弧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具有实时性好、信息量大、跟踪精度高等优点,是管道焊接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传感器,单一的传感器在不同工艺的焊缝跟踪中跟踪精度容易受到限制,而采用多种传感器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极大提高油气管道的焊缝跟踪精度。采用视觉传感和电弧传感相结合的焊缝跟踪系统已经在日本投入天然气现场管线的焊接,并获得了良好的焊接效果。最后得出结论,焊接过程中应该根据工艺特点采取不同的跟踪方法,而采用多种传感器结合的方式可以提高焊缝跟踪精度,必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几种重要的气体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气体传感器——CO传感器、CO2传感器、H2传感器、CH4传感器和最新敏感材料的特性,指出稳定性,灵敏度,选择性以及抗腐蚀性是决定气体传感器性能的四项指标,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气体传感器的广泛用途。  相似文献   

6.
使用微电极并融合计算机控制的快速电势调制技术,推出了一类全新的暂态电化学多组份气体传感器-“电势脉冲调制型气体传感器”。与常规的移居记电化学气体传感器比较,优化了传感器性能,拓展了传感器新的功能和功能集成化。  相似文献   

7.
王蒙  史达  陈晓娟 《应用科技》2006,33(9):1-3,17
介绍了热线式气体流量传感器的敏感机理,它是根据热平衡原理在电流和气体流量之间建立确定的函数关系,由此得出了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气体的热传导、密度等特性,导致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变化.提出了将数据融合理论应用于传感器的温度补偿,对流量和温度同时进行监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气体流量与传感器输出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消除温度变化的影响,提高传感器的精度.给出了系统实现的方法和实测数据,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发展过程、技术原理以及相应电化学检测类型的应用。进一步概述了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的主要研究内容。简要介绍了气体检测的电化学工作原理及其检测手段发展;并通过检测原理不同,概述了有害气体检测的诸类电化学检测方法,分析了各类检测方式的优缺点。探讨了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对多种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和种类检测的技术途径、最新应用;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在气体传感器检测方式迅速发展的阶段,电化学发展及其所蕴含的潜在动力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接触燃烧式气体传感器、高分子气体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加工技术,并阐述这几种气体传感器在易燃、易爆的气体当中的应用及其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动漫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日本、美国等国家都走在世界的前端,中国动漫产业也正在探索与前进中,各大城市分别抢夺发展动漫产业的制高点,长沙的《蓝猫淘气3000问》、广州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都成为了比较经典的成功案例。目前,厦门市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动漫产业的发展也成了其突破点和重点,然而厦门市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等能否为发展动漫产业提供优越的环境和背景呢?本文首先介绍了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随后通过对厦门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部分动漫产业的走访,分析了发展动漫产业的文化氛围,并提出了根据这样的文化氛围厦门动漫产业应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注天然气(烃类气)提高采收率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美国、加拿大、苏联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的应用规模,介绍了其他国家的典型项目。以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天然气驱项目为例,分析了国内天然气驱发展缓慢的原因。探讨了天然气驱项目的油藏条件、井网井距、注入时机、注入方式等。分析了国内外天然气驱项目实施中遇到的混相压力高、沥青质沉淀、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过早气窜等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阐述了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透镜状浅层气藏地质特点的基础上 ,论述了气藏的动态特征及出水对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并提出了确定气井合理产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利用动态盈亏平衡原理测算了气藏开发的厚度界限 ,克服了以前静态方法的局限性 .研究表明 ,只要采取合理的开发方式 ,认识到底水在气藏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确定合理采气速度 ,透镜状浅层底水气藏也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类气藏应立足于占领高部位 ,出水前平衡、稳定开采 ,使气水界面均匀推进 ;出水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井底积液过多 ,才能够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同类型气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相似文献   

13.
容积法计算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在我国长期来使用参数平均值进行手工计算。本文是作者参加某气田开发设计时,进行天然气储量核算的研究成果。它取得了三方面的进展:把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算术公式转变成了积分公式,理论上迈进了一步;储量计算在微机上实现了软件化;它提出了物性场的概念,并以微机描述物性场特征,这不仅是储量计算的基础,它还为油气田数字模拟及开发工程提供了依据。它输出的储量分布图反映了油藏的非均质性,有利于开发布井和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阜新煤田刘家区影响煤层气地质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家区具有丰冒的煤炭资源和较高的煤层气含量,因此被列为煤层气开发的重点靶区。根据刘家区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实际,论述了有关地质因素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认为在诸多的地质因素中,岩浆岩、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围岩是主要地质因素。对岩浆岩特征、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围岩特征以及对煤层气的影响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能源安全和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的日益控制,加大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大规模清洁能源替代将是推动中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最现实途径之一。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凭借其资源量大和碳排放量低的优势,必将伴随着低碳发展的大潮迎来新一轮开发利用高潮。从分析页岩气资源储存特点入手,归纳总结了美国促进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技术发展模式,并对制约中国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面临的配套政策、勘探开发理论、关键技术等3 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应建立配套政策和加快技术创新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建立了一个气田开发规划产量优化分配的线性规划模型,用以确定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产量或投资使投资最省、并应用于XX矿区,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国外已发现的深盆气藏储量巨大 ,且出现于盆地构造的向斜中心、构造深凹陷部位以及斜坡下倾带 ,在赋存方式上具有一系列特殊表现。解剖深盆气藏的成藏机理、建立其发育模式并预测其发育特征是对深盆气藏进行研究的基础。从深盆气藏的特殊性分析入手 ,将深盆气藏界定为致密储层中与源岩相连的有根状气水倒置关系气藏。深盆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是 :构造简单 ,断裂带、裂缝及微裂缝不发育 ;气源岩分别有海、陆相暗色泥、页岩、煤系地层、碳酸盐岩或其共同组合 ;无区域底水和边水存在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水倒置 ;流体压力异常 ;内部结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8.
气藏早期地质储量的确定对开发方案的制定、开发设施的设计以及气藏价值的评估十分重要,低渗透气藏早期地质储量的确定一直是一项比较难的工作。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利用流动物质平衡法、油藏影响函数法以及采气曲线法来早期预测低渗透气藏或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经过实例分析说明以上三种方法切实可行,还对三种方法自身的适用条件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气体参与的电催化反应,包括气体析出反应和气体消耗反应,是能量转换过程和化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相比于针对高活性催化剂的研究,对于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调控反应过程中的气体扩散行为对高电流的工业应用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已经有不少纳米阵列电极用于有气体参与的电催化反应实例,且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但对于气泡在电极材料表面的浸润性行为的基础研究却较少。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结构化的超浸润纳米阵列电极在气体参与的电催化反应中的作用及应用,从介绍超疏气性和超亲气性定义出发,提出优化电极结构、制备超疏气性和超亲气性电极的方法,然后介绍了几种电极材料在能量转换系统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超浸润电极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实验用窖式燃气加热炉为控制对象,阐述了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设计及主要技术特点和控制方法。介绍了在VB6.0的开发环境下,系统主要模块的详细设计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