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让语文"回归生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语文教学须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和渗透学生的生活.文章就语文教学生活化方式提出了几点实践意见.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3.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公式化、规范化、数理化是不争的事实,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回归根本。应当让学生在诵读与知人论世中品鉴诗歌,在灵魂的对话中感悟散文,在燃烧的激情中走进古文。立足“人文”,着眼“素养”,使语文教学由狭隘走向广阔。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新课标形势下,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本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语文教学应“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6.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语文的本来面目。学语文,不能只靠课堂,还要走向生活实际。社会时时是语文课堂,处处有语文信息,只有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使语文活学活用,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还语文以本来的面貌,让语文“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综合,走向智慧”,引领语文走向返璞归真之路。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享受快乐。让语文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人文魅力倾倒学生;智慧魅力熏陶学生,使语文成为学生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  相似文献   

7.
语文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但语文的学习又是枯燥无味的。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语文问题提炼出来,再将语文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语文,增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相似文献   

8.
“墙外开花墙内香”,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悟到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从这句话中找到了语文教学创新的方向,因而我的教学也走上柳暗花明之路,取得了令社会、家长和学生满意的成绩。所谓“墙外”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生活,“墙内”就是45分钟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要想向45分钟要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美丽的浪花。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底所在,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好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获得心灵的涤荡,智慧的启迪。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大课题。如何让阅读成为作者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让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成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绿色通道”?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如下体会,可供大家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且能“表达真情实感”呢?本人进行了体验作文的实践与尝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的“美”要用教学表现出来,让教师和学生能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自己对语文的感受力。本文就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语文学科中渗透的“美”,以及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的陶冶,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从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感悟”,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课堂上尽情地让学生“读、想、问”,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那几个词,那几句话,那一篇文章,还有思维的习惯,生活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在考试转轮的碾压下,学生阅读量和阅读面不断萎缩,致使学生的文化积淀浅,语文功底差。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知识传授而轻学生体验,再加上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造成学生无法体悟文本所反映的喜怒哀乐之情。想要较好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让阅读渗透生活,另一方面是让生活走进阅读。本文试着提出“创设课堂阅读的生活情景”,“整合课堂阅读的生活化资源”,“构建多维的课外阅读模式”等三个阅读教学策略,以期改善目前阅读教学之现状。  相似文献   

15.
叶素萍 《科技信息》2009,(17):221-222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生命力感染力和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本文以龙湾区开展“我心中的好课”获奖的三位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为契机,就目前语文诵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期待中朗读”、“教师范读,读出神韵”、“创造性朗读,或补白想象,或揣摩言外之意”、“精彩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背诵”的拳措,使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无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彭雯 《科技信息》2007,(17):208-208
经过多年的高中教学工作,笔者总结出有一条原则在语文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即让语文课“动”起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苹果”,享受到自己独立思考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满口余香的诵读美感,感人情境的塑造,语文课外那个海阔天空的文学世界等语文教学的水土的流失,最终戕害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天性,丧失了语文教师的教学魅力.借鉴道家“无为”的哲学思想,追求“无为”的语文教学境界,有助于语文教师教学魅力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仪是在课堂这个小舞台上、教材这个小世界中练成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留心处处皆语文”等,很好地诠释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习语义,从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生活有多宽,语文就l仃多广。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进而改变生活、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已吹遍教坛这方热土。而沐浴在春风里的教师如何面对新教材呢?教材虽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我们应结合“情境”(生活环境资源)和“人才”(学生自身的人才资源)来重组包装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让学生学具有生命力的、丰富多彩的教材,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最终回归人才。回归生活。下面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情景描述。  相似文献   

20.
刘志伟 《科技资讯》2014,(28):174-175
语文这一学科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质上内涵很丰富,做起来更难。在具体的实践中正确运用教学中的“活”,把“活”字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让学生能始终沉浸在乐学、乐思的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