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重庆市铁路枢纽东环线里程DK3+538~DK3+588段近距离下穿G5001绕城高速的新白洋湾隧道工程为依托,研究了浅埋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大管幕施工开挖方法优化问题。采用MIDAS-GTS NX软件建立隧道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二台阶法、二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法和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4种开挖方案,将建模理论计算值和工程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对地表沉降、围岩变形、围岩应力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依托工程采用二台阶法是经济可行的优化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武义县白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模拟现阶段采用的预留核心土-上下台阶法开挖下围岩的变形及应力变化规律,并从优化施工方法的角度,综合分析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位移及塑性区分布情况,评价不同施工方案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留核心土-上下台阶法存在洞身位移变化大的问题;预留核心土-三台阶法...  相似文献   

3.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方案FLAC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奥森区间隧道工程为依托,将上下台阶法与预留核心土法作为拟采用的2种隧道开挖施工方案,运用FLAC软件对2种隧道开挖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FLAC模拟结果,确定预留核心土法作为浅埋暗挖的施工方案.运用FLAC模拟的结果预测地表变形规律.建议了超前小导管注浆和格栅钢架的联合施工方法为奥森区间隧道地表沉降变形的控制措施.工程实践表明,FLAC模拟建议的施工方案是合理可行的.FLAC计算预测的地表变形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于黄土隧道来说,围岩的自承力较低,隧道开挖后围岩收敛变形明显且围岩受力不断变化,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开挖工法和支护措施来减小开挖对围岩的扰动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依托某浅埋黄土隧道,详细地分析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和四台阶CD法施工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为安全高效施工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强度折减法为原理,建立大连南部滨海大道东端桥隧工程三车道有限差分模型,综合考虑特征部位位移突变、计算数值不收敛和塑性区出现"类贯通区"这三个条件,分析开挖后考虑支护与不考虑支护的围岩安全系数,从而可以定量的评价该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利用FLAC3D软件内嵌的FISH语言,自编相应的计算程序实现强度折减法,验算三车道大断面公路隧道在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导洞法、单侧壁导坑法和双侧壁导坑法不同开挖方法下的安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的安全系数高于其他三种开挖方法,说明此种方法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浅埋隧道三台阶法开挖进尺问题,以鹅岭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隧道三维稳定性分析模型,模拟了4种开挖方案,并引入单元安全系数法,计算了隧道围岩各区域的安全系数,分析了隧道围岩潜在的破坏形式,确定了三台阶法合理的开挖参数。通过对比分析围岩的安全系数、位移、应力、塑性区可得,上台阶开挖长度越长,中、下台阶开挖以及前方土体对隧道工作面的挤压越小,越有利于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而台阶越长,支护间隔越长,支护效果就越差,安全系数就越小,隧道围岩的失稳风险就越大。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最危险的部位为拱脚与拱底处,建议采取方案一进行开挖,各台阶之间为不同步开挖,且预留核心土,上台阶开挖长度宜为5~10 m,开挖进尺宜为0.5~0.6 m。  相似文献   

7.
软岩隧道开挖方法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适用于纱帽山隧道Ⅴ级围岩的开挖方法,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对适用于双线分离式公路隧道Ⅴ级围岩的三种开挖施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运用ADINA自带的单元生死功能动态模拟开挖支护过程,对比左导洞先行开挖编制的施工工序、台阶分部开挖法和上下台阶留核心土法三种开挖方法,分析三种开挖方法对隧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左导洞先行开挖编制的施工工序其中隔壁起到减跨作用,从而控制沉降;它与台阶分部开挖法在开挖后位移场分布基本是对称的,在量值上有略小差别,不会造成地表不均匀变形,不会影响洞室的稳定;台阶分部开挖法左侧地表变形略大于右侧,且差值大于针对左导洞先行开挖编制的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8.
单洞四车道隧道开挖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韩家岭单洞四车道超大跨公路隧道,拟采用台阶法开挖方案进行施工.通过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对台阶法开挖方案进行研究,揭示了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力学行为及其变化规律,为判定该开挖方案的可行性、防止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塌方等事故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最大位移发生在拱顶,拱顶下沉应作为围岩稳定判据的关键因素;如果严格控制循环进尺长度,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台阶法开挖能够满足隧道快速、安全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依托回头沟隧道工程,采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数值分析台阶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交叉中隔墙法、单侧壁导坑法四种开挖方法,结果表明单侧壁导坑法变形值最小;通过现场监测隧道地表和围岩变形情况,研究发现当地表不对称时左右两侧地表和围岩变形规律不同,深埋侧位移大于浅埋侧;当地表平坦时,左右围岩变形规律相同;监测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相同,可为今后隧道开挖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浅埋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的开挖工法,为该类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针对广州某大跨度隧道进口段在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和三台阶七步法下的开挖进行数值模拟,分别对三种工法下的隧道拱顶下沉值、围岩水平位移值、塑性区以及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控制隧道拱顶下沉和拱脚水平位移及围岩应力集中现象方面,双侧壁导坑法均优于CRD法和三台阶七步法;在控制围岩塑性区方面,双侧壁导坑法与CRD法相差不大,但均优于三台阶七步法;三台阶七步法开挖相比双侧壁导坑法和CRD法更容易发生围岩失稳现象.结论大跨度隧道浅埋软岩段的开挖不建议采用CRD法和三台阶七步法,而应优先考虑双侧壁导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