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是国际史坛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发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盛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80年代以来渐趋衰弱。在理论上,该学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倡导新社会史和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在历史研究实践中,该学派不囿陈说,在广泛的研究领域推出了一大批富有创见,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启蒙”历来是一个有诸多争议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体现了时代的风格和当时文明进步的顶峰,但又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19世纪则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差异和断裂,浪漫主义和社会主义植根于小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并开始对启蒙运动和18世纪文化的反动。它们作为两种对立的倾向在人类的历史和精神发展中都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历史哲学如何界定?它是哲学还是历史学?抑或二者之交叉或边缘学科?历史哲学研究的中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其价值何在?……这些问题或为学术界所忽视,或见仁见智,难成定论.本文拟对其略述管见.(一)自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最早提出“历史哲学”这一概念以来,不同的思想家、史学家各从自己的角度广泛使用着它,但都没有对其内涵作出统一的规定.早期的黑格尔等人,一般把“历史哲学”看作关于历史观的学问;而20世纪前后的新康德主义派与新黑格尔主义派则视其为历史认识论的代名词.中国学者在本世纪80年代之前尚未产生完整的历史哲学的学科意识,只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解为唯一内涵.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涌入,中国学者拓展了视野,开始了对历史认识论的反思,并理所当然地逐渐将其纳入了历史哲学范畴.然而,更多的人往往满足于把历史哲学笼统地称为“史学理论”,是“史学理论”的同义词,而不对“史学理论”作层次高低、抽象程度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4.
“商鞅法家论”为牵强附会之论,前人对他法家身份印象深刻主要源自于商鞅在秦国变法期间以法家思想构筑变法核心,以致妇孺皆识“商君之法”。事实上,商鞅不是一位仅通晓法家思想的专才,而是博通各家思想的通才,他是通识教育下的产物,也是通识思想的卓越践行者。因此,商鞅变法是商鞅糅合诸家思想精华部分(以法家学派思想为核心,其他学派思想为分翼)的变法图强运动,这是秦国变法效果优胜于六国变法的重要原因,更是通识思想在这一时代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迅猛发展的新科技革命,正把人类带入以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对教育的要求,核心就是创造性。中师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小学师资。本文就中师历史教学如何围绕和服从这一根本任务,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谈谈粗浅看法。一、尽快走出传统历史教学的误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是一种被…  相似文献   

6.
萨维尼是19世纪历史法学派的核心人物,在对古典自然法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精神论”的思想,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自给自足与自我演进的过程,法的本质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法的最好来源是习惯,主张从历史的角度去建构具备民族精神的本土化法律制度。但由于萨维尼过于保守的政治倾向,过高地估计了习惯法的作用,使其历史法学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瑕疵。以史为镜,客观地研究萨维尼的法律思想,提炼和升华其“民族精神论”,建构适合本民族的良法。  相似文献   

7.
郭文元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5):13-15,39
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倡文艺的大众化,提出“别一种作者”和“别一种看法”的文艺.赵树理实践着这种鲁迅对新知识分子存在价值的确认,体现出了鲁迅所说的在大众化文艺创作中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必要性和先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鲁迅始终坚守着对大众历史预设的精神启蒙立场,而赵树理则强调对大众现实关涉的“实”利守护立场.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法学的"综合"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法学出现了一个“综合”趋势,这种“综合”表现在三大法学派的相互靠近与“合流”,也表现在一个新的法学派——综合法学的出现;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法学派别的法律思想中的“综合”倾向。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将对西方法学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但在一个综合的概念下统一西方法学更多地带有理想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考证学是清代学术思想的特征,而且说它是当时的“时代思潮”。他这个看法对于后来研究清代学术史的人们,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个说法把考证学强调太甚,不免片面。把清初的“时代思潮”说成是考证学,欠妥。考证学只是当时显学的一种。此外,还有经世致用学派。在清初早些时间里。经世致用学派是很有势力的,考证学派是后来才出现的。两者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但是,大体上可以说,在清初,先有经世致用学派的出现,然后有考证学派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余洋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1):124-126
历史哲学是指18至20世纪西方哲学中探讨历史规律或历史过程,研究历史认识方法和性质的各种学说和理论,形成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论述的学说,是马克思毕生两大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唯物的科学的历史哲学,也是一种具有革命精神的思辨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本世纪末的降临,关于下个世纪究竟应从2000年开始,还是从2001年开始?目前,全球看法不一。我国科学家认为,“世纪”这个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二是这100年从哪年到哪年。公元从“1”年开始(无公元0年),这是公认的历史,按此类推21世纪应为2001年至2100年,但实际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21世纪还是应该以2000年为起始年。其理由是“世纪”和“年代”的纪元法应该协调一致。“年代”从“0”开始,已无异议。例如20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发展中呈现出范式的多元化,其边缘性范式是词源学、语言古生物学和古典语文学,其主流范式是自然主义学派.边缘性范式扩展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主流范式提出并实践了历史比较法的主要原理.文章在探讨各种范式的历史功能的基础上,对主流范式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对象的历史演变问题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古代哲学是“知识总汇”,近代哲学是“科学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哲学对象上所引起的革命。哲学对象的历史演变果真是这样进行的吗?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并与持上述观点的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的思想学术界曾有一场关于“人道主义”的论争。如今,若是站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这一历史位置来重新回看历史上的这场思潮论争,可以发现其在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为理论武器批判文革历史错误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现代性的诉求与市场经济之间完成一种“无意识的共谋关系”。因而,对这场思想论争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在重提现代性批判的今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学基础的研究,形成了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三大学派,其运用理性主义构造数学,认为数学是一个欧几里得系统。拉卡托斯通过对三大学派所做工作分析之后,认为数学是一个拟经验系统,数学的真理性是被“说明”,而不是被“证明”的,它的发展模式是:问题——猜测——反驳,数学理论具有可证伪性。由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是现代数学哲学研究的历史走向,这种走向表明数学在不断追求完美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贾哲  贾慧 《科技信息》2011,(4):156-15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单线进化论学派和传播论学派之后,文化人类学界又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它是西方人类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因此,该学派又被称为博厄斯学派。本文将对博厄斯的文化观从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文化区域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北美大陆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存在特殊性的命题,传统观点认为北美大陆是与众不同的大陆,它的政治经济发展表现是与欧洲不同的。例如,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泰斗,一致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普塞特就持此观点,他认为美国式的发展道路是美国例外论的重要依据。①关于北美发展的特殊性问题,美国进步派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曾就此作了经典解释。特纳以环境决定论解释历史发展,分析边疆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的“边疆假说”对20世纪前期的北美史学家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在其成名作《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中提出:“直到现在,一部美…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以“人权”作为筹码实现其既定外交目标的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政策根源于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发展于所谓的美国特殊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但作为美国对外交往中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工具则是形成于20世纪初期,其后一直在美国外交中时隐时现,到70年代后期卡特入主白宫后,正式作为国家一项主要外交政策提了出来,“人权外交”由此得名,并且对后任总统的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卡特政府“人权外交”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一个系统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17世纪最伟大的民主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他的“君为民害”论和“民主君客”论,批判了君主专制,伸张的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他提出“藏天下于天下”“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之说,具有民治、民享、人权平等的思想倾向;“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张,则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来,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的理论,在二战前较有影响的有“华侨殖民论”、“华侨革命之母论”等,其特点是把海外华人的历史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二战后较有影响的有“华侨社会阶级论”、“同一民族论”、“华人同化论”等,这些理论开始关注华人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关系。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的理论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