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语言的社会属性及文化属性反映到称呼语中表现出语用习惯的不同和文化价值的差异性。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称呼语的文化差异,使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本文对比研究英汉称呼语,分别从交际称呼语、职衔称呼语、恭敬称呼语、亲昵称呼语等角度对比研究其异同,并讨论汉语中特有的拟亲属称呼语。  相似文献   

2.
俄汉两民族在代词性、名词性称呼语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语用文化差异。俄语中多使用专用名词性称呼语,汉语中多使用职衔称呼语和亲属称呼语,这与两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俄汉两民族在代词性、名词性称呼语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语用文化差异.俄语中多使用专用名词性称呼语,汉语中多使用职衔称呼语和亲属称呼语,这与两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Brown & Gilman考察了数种欧洲语言的第二人称代词,提出第二人称代词的选用取决于两个语义关系:权势和同聚关系.权势关系是双方在一种不同等的关系下进行言语交际,而同聚关系是对等的,与亲密、平等相联系.Brown & Ford通过对美国英语中称名道姓的社会规约的研究,提出了对等称呼语模式和非对等称呼语模式.重点描述了英语和汉语的称呼语,并用权势和同聚关系理论分析了英语和汉语的对等称呼语与非对等称呼语模式,得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运用标记理论,对汉语的称呼系统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构建称呼语形式和功能的关联模式。本文以称呼语所反映的亲密程度和发话人意图为参数归纳出四种关联模式,认为称呼语的功能变异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统,必须充分考虑语用中的语用知识。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娭毑”是汉语方言,它有两个意义:一是指称祖母;一是尊称老年妇女。综合各地汉语方言以及苗、瑶、畲、壮侗语的情况来看,“娭毑”有如下几种意义:称呼母亲;称呼祖母;称呼外祖母;对祖母辈的妇女的尊称;族人对外婆的尊称。“娭毑”主要在湘方言中使用;“(女哀)姐”主要在客家话中使用。就“娭毑”、“(女哀)姐”和“依呀”而言,至少可以说客家方言与湘方言、畲语、苗语、瑶语、壮侗语同源。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所共有的本质属性。作为模糊语言家族中的一分子,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文章拟考察是否相关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标准也适合汉语、日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并尝试性地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汉语、日语模糊限制语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模糊限制语在这三种语言中有着共同的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8.
汉语外位语结构在英译汉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位语结构在汉语中俯拾皆是.本文研究了汉语外位语结构的定义,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功能角度分析了外位语结构的特点,按照本位语与外位语的关系和本位语在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对外位语结构造行分类,并探讨了汉语外位语结构在英译汉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韩国历来有非常密切的文化交流。中韩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从中韩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汉语学习,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风俗习惯、称呼语、思维方式三个方面来看中韩文化的差异,并通过这种文化差异来看汉语学习。  相似文献   

10.
科学研究离不开分类 ,本文通过对汉语中最基本的语法单位语素的分类研究 ,不仅准确地定义了汉语虚词 ,而且理清了汉语语法研究中长期混淆不清的两个概念———汉语虚语与附加成分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汉语经典指示语分类机制存在明显的次级范畴划分不一致、分类标准拘泥于以对照距离为维度的问题。从语用批评的视角看,就一致性与科学性而言,汉语经典指示语的分类应以对照距离为参照,统一为"三分法",这既避免了其次级范畴分类"二分法"和"三分法"间的不统一性,亦是对语言体验性的一种呼应;就全面性与普遍性而言,汉语指示语的分类标准范畴存在多样性,不应局限于对照距离,对照方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参照维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小说《围城》人物对话中出现的称呼语的定量定性分析,从不同角度归纳、析解出了《围城》中称呼语的不同的类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围城》称呼语应用的基本规律。由于语境的作用,存在着常规称呼语与偏离称呼语这一互为转化的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前通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对于句子的特殊成分的看法从称呼上看不一致,有的叫“独立成分“,有的叫“独立语“,从概念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上看也略有出入。  相似文献   

14.
西周晚期之前“先”、“生”开始连用;战国晚期,“先生”开始有发展成为称呼语的趋势;西汉时期,“先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表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的称呼语,同时也被妻子用来作为对丈夫的称呼语;宋元时期,“先生”已经成为今天称呼语“老师”的代名词。当前,“先生”无论是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语还是作为区别性别的称呼语,其意义已经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15.
肖赛辉 《科技咨询导报》2009,(19):214-214,216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中国历来重视人际间的关系,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称呼语系统。而英语国家的称呼语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这就给中英文称呼语的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试对汉英称呼语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群体称呼语是个体在面向作为交际主体的群体时所使用的称呼语,群体称呼语的选择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受话群体自身的特征,二是受话群体与说话人的关系。由于受话群体本身的复杂性,加之时代文化和交际心理的影响。群体称呼语经常可以连用。群体称呼语连用的排序遵从的三条基本原则是:即权势原则.礼让原则和主体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前通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对于句子的特殊成分的看法从称呼上看不一致,有的叫“独立成分”,有的叫“独立语”,从概念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上看也略有出入。  相似文献   

18.
通用称呼语的历史变革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新平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1):161-161,92
通过对1949年后至今汉语通用称呼语的历时研究,分析、探究了50余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图象和变动,阐释了社会心理的变化趋势以及社会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取向的迁移和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分析称呼语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松 《科技信息》2009,(10):102-102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称呼语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社会语言学的范围之内。作者在文中首先对称呼语和顺应论做一介绍,并从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交际中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本文对进一步研究称呼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英语交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作为语言习用性重要表现之一的"语块"进行了剖析,通过运用Nattinger和DeCarrico等人分析英语语块的方法,对比汉英语块在结构和功能间的差异,并进行分类描述和研究。阐述了汉语语块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重要价值,它有助于产出规范和习惯的汉语表达,形成汉语语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助于克服中介语及词汇搭配错误,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语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