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勇 《科技信息》2011,(10):I0155-I0155
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经历了一个非常坎坷曲折的历史过程。一种异质宗教的传入,必然与既有的宗教产生碰撞,基督教在日本主要是和神道教、佛教和儒教产生冲突,同时包括了布教携带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斗争形式主要是通过宗教思想的冲突展开。  相似文献   

2.
认清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关系到"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之大是大非问题.两者既有本身概念、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行为结果的区别;又有态度不同、目的不同、关切不同的区别.为了反对迷信邪教,必须增强全民宗教文化素养,有意识地进行宗教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由于命运的不幸,史铁生为求思想上的解脱看了一些宗教类的书,也曾不断地谈佛说道谈信仰谈宗教。这期间,史铁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宗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精神个性的宗教观。主要内容是:佛(神)不是福报的源泉而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天堂在人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宗教精神不等于宗教,宗教的要旨是靠神对人的拯救,宗教精神是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对自我的拯救。史铁生宗教观的实质是为自己为人类寻求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4.
陈宏恩 《科技信息》2013,(34):109-110
要研究中国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中国宗教文化。而在中国宗教文化的几大支柱中,唯独道教文化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起来的血脉文化,其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贴得最近,最具嗣承关系与亲情关系,最能充分反映传统中国人的宗教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样,神道(亦称神道教)也是在日本民族固有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今天的国民生活中仍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它们的教理与教义、起源、发展和演变等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民族性宗教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远藤周作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寓意深远,以罪恶和救赎为题旨,内容多涉及宗教(主要是基督教)。远藤作品中所探讨的罪,不是如偷、拐、骗等法律上的罪而是一种由于神无意识所形成的宗教上的罪。文章以其代表作《海与毒药》为范例,通过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分析,探讨日本人的罪意识。  相似文献   

6.
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宗教及其文化也一直影响着当地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日本纪伊山胜地和朝圣路线及其相关的文化、景观是东亚宗教文化的交流地,更是一部日本宗教文化发展史的活态教科书。本文简述了日本纪伊山成为神道教和佛教的圣地,并逐渐发展为东亚宗教文化交流地的过程。两派宗教在此发展,并成就了一批神社和寺庙的建设,而日本的宗教文化和神社、佛寺建筑也深受影响。从日本纪伊山遗产资源的介绍,探寻宗教圣地及其周围文化景观的四维价值。以日本纪伊山的规划要素为范例,发掘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对当地空间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市化与宗教文化建设是当前学术界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要点在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宗教文化中的真善美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宗教文化之"真"的作用在于静化人的心灵,使之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够安静恬适地生活,让每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者。宗教文化之"善"的作用就在于使人能够迁善改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际关系较为疏远的都市中,起到一种让人人都怀有亲近他人并行持善业的思想和行为,为都市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宗教文化之"美"的作用,就在于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获得美感,环境高雅,生态优美,这是物质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这是精神美。显然,宗教文化之中的真善美与新型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奥尼尔戏剧中对宗教信仰有两面性:追求与怀疑。这在他后期剧作《送冰的人来了》里有充分表现。该剧中,宗教的仪式感、而且手法的使用都由显到隐。奥尼尔对人与神关系的关注实为对人与人关系的探讨,在对宗教的皈依和背弃中,剧作家陷入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联合日本东亚人类学研究会于2014年4月25日至26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帝国、商业与宗教""宗教的传习""仪式与音乐舞蹈""关系网与公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宗教景观与空间建构""祭典与地方社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多元文化主义与新兴宗教"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日本律令时代为了压制中央豪族专权,重振天皇权威,从中国大规模引进了儒家、佛教人伦思想,试图建立"以德治国""以孝治国""以佛教立国"的统治模式.但日本传统的社会规范与以"法"的形式规定下来的舶来之物并不相融,主要体现在"私"与"公"的对抗、天皇"君主"性与"神"性的不可兼容、家庭道德与婚姻制度的矛盾,以及佛教伦理带来的...  相似文献   

11.
宗教蛊惑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蛊惑即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欲望的神圣化。新时期文学文本中的宗教蛊惑倾向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因为它神合了大众文化的世俗化本质特征 ,骨子里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考虑。宗教蛊惑在社会文本和文学文本中的发生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以往政治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减弱、经济社会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勃兴、人的精神世界暂时“空场”、启蒙主义半途而废等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宗教蛊惑与宗教观念意识不是一回事。对于人的精神提升来说 ,宗教蛊惑只能是帮倒忙 ,其合法性有待证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造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哲学脱胎于宗教的方式不同,其对宗教的态度亦不同。中国哲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基本上剪断了与宗教神学的联系,使中国哲学的发展充满了无神论的色彩。不同的是,西方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成熟的哲学脱离了超然的宗教,但作为宗教的核心概念——上帝或神,却犹如一条神秘的光环伴随着哲学的全大历程,映射出哲学的时代主题。因此,重人道和重神道就成为中西哲学在对待宗教上区别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毕摩宗教与生态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毕摩宗教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融入和影响凉山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一套宗教伦理道德秩序,反映着彝族人在人与人、人与鬼神、人与自然间存在一种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制约关系。这种生态观念以不同的仪式化形式表现出来,它在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相互认识与作用中,产生有利于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对彝族人保持化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对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民族本来是分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别的关系,给人一种宗教与民族总是不相分离的感觉,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论文以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的关系为例,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宗教与民族的区别、宗教与民族的联系、宗教对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主流宗教与基督教精神进行了比较 :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 ,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中国宗教追求现世的幸福 ,基督教强调来世的完满 ;中国宗教比较宽容 ,基督教则比较独断。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是当前国际、国内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宗教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宗教旅游、生态旅游之特色,但又不同于二者的新型文化旅游,它是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完善自身、创建新文明的产物。宗教生态旅游将成为21世纪的时尚旅游。  相似文献   

19.
在基于西双版纳曼底傣泐寨人类学田野研究基础上,运用宗教社会学的视角,揭示曼底傣泐人在勐神、村寨神及家户神日常宗教实践中的社会性别关系。认为在曼底,村民们通过想象社区的构建来确定他们的族群认同,而对社区的想象却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神灵赕和竜仪式来增强。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沟通人神之间关系的象征性互动行为,这种互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传播贯穿于宗教产生发展的始终。宗教的传播有着完整而成熟的传播体系,覆盖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各个层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