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3-24
<正>19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2012年10月,伴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围绕莫言及其作品研究的论著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1980年代中期直至当下,在30余年来的数以万计的莫言研究论著中,关于莫言的文革叙事方面的研究论著则屈指可数。就目前中国知网和读秀学术搜索所见,涉及莫言文革叙事或书写为题的论文仅有4篇。这4篇论文分别是许子东的《"文革故事"与"后文革故事"——关于莫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1-23
<正>莫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本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获得世界读者认可的标志。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的文学成就已经为国外文学翻译与研究界注意,仅举以下3例就可以大致说明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情况:1.在莫言小说的10个长篇英译本(全为Howard Goldblatt翻译)和1个短篇集英译本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0-21
<正>莫言纵横文坛三十余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关于莫言的研究文章有千余篇,相关著作十余部,系统性传记一种,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一百五十余部。[1]莫言作品的海外译介之旅早在1988年已经开启,中篇小说《民间音乐》被翻译成英文,发表于《中国文学》杂志,之后香港的《译丛》杂志陆续将莫言的一些中短篇小说翻译成英文。第一部被翻译成外文的长篇小说则是1989年由井口晃翻译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8-29
<正>2015年11月21日—22日,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潍坊学院承办的"莫言与新时期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潍坊举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潍坊学院等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并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等形式,与会学者围绕着"莫言与新时期文学"这一主题,在莫言作品研究、比较视野中的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6,(1):18-19
<正>在3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莫言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精神,饱满的创作激情,超然的想象力,强大的叙事能力,以及坚定执著的艺术追求。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写出了不同凡响的文学作品,是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个标杆式人物。正因为如此,他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研究、评论的主要对象之一。尤其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他以及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的研究,更是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6,(1):13-14
<正>在莫言荣获诺奖之后,关于莫言文学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井喷之势,涉猎领域之广阔,探索问题之深入,似乎已经千家说尽。但细察百余部莫言研究的硕士、博士论文,还是感觉年轻的学者们对莫言创作的解读极少见新的理论观念的照耀,  相似文献   

7.
《嗅味族》是莫言于2000年发表于《山花》第10期上的一部短篇小说。该小说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对于好汉的日常行为的嘲讽,另一条是好汉和于进宝一整夜在井底的传奇经历。同时,小说向读者展示了莫言笔下以嗅味族为核心的"桃花源"世界。这既是对于陶渊明"桃花源"的继承与改造,也是莫言自身对美好希望的寄托。  相似文献   

8.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坛有着深远影响。他们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在本土文学话语处于弱势地位的背景下坚守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在文化杂糅时代对本民族文学的扬弃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同,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使他们作品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书写则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其民族文学拔秀于世界文学之林具有非凡的意义。泰戈尔和莫言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密东北乡给予了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但是也给予了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是故乡给予的饥饿与孤独使他走向了文学,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9,(3):12-15
<正>为响应国家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的号召,切实有效地推动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及相关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由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项目组,于2019年4月3-7日  相似文献   

11.
《潍坊学院学报》2016,(1):16-17
<正>目前的莫言研究可谓成果丰硕、多元并进。既有宏观的"世界性"与"本土性"的研究、"历史性"与"民间性"的研究、创作论与评传式的研究,更有微观的文本意蕴研究、文本叙事研究,还有莫言的海外传播及其与世界作家的比较研究。总体而言,莫言研究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然而考察起来,也同时伴随明显的问题,比如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6-27
<正>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在中国文坛崛起以来,莫言文学研究一直长盛不衰。与莫言高水平的文学创作相对应的,是30余年颇有建树的莫言文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为后继研究者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莫言文学研究的门槛和标竿。后来的研究者想要在莫言研究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唯有挖掘新材料、开拓新视域、提出新观点、使用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说集《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书,主要体现了莫言对故乡中人与事的关怀.全书由十二篇中短篇小说集合而成,是莫言近年来感悟乡村变化、书写乡村人事的文学呈现.莫言在《晚熟的人》中的乡土书写呈现在自觉地消解崇高,关注到乡土图景的新变,塑造出形色各异的乡村群像等方面.在新时代乡村的变化之中,莫言拒绝陌生化和旧有...  相似文献   

14.
<正>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研究总结70年来中国文学的光辉成就与创作经验,探索发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新范式、新动向,推动莫言研究进一步深化升级,繁荣发展文艺事业,2019年10月19日——20日,由潍坊学院、高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密市莫言文学馆承办的"新中国文学70年与莫言研究"暨"红高粱文学现象"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高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6,(1):19-20
<正>作为第一位摘取诺贝尔文学桂冠的中国籍本土作家,莫言及其创作在2012年之后被赋予了很多作品以外的符号意义,仿佛一块通往世界文学之林的界碑,自此,就文学地标而言,高密东北乡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可做等量齐观。一位作家的获奖炒热了已经多年冷清的文学市场,上至学者申报项目,下至村民种植高粱,"莫  相似文献   

16.
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由文学事件向文化现象扩散过程中,满足了中国作家的渴望:当代文学走向成功,进而揭示作家成功的文化奥秘;满足了文学读者的期望:普通民众走进大师,进而展示文学大师的文化魅力;满足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而宣示崛起中国的文化形象,最终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莫言不遮蔽乡土世界存在的一切苦难和悲剧性的生存状态,苦难和悲剧是莫言乡土小说始终不变的主题。莫言充满个性化风格的形成有其复杂原因,少时经历、民间故事和传奇以及西方文学在不同程度上对莫言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7,(3):14-20
迄今为止,莫言共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形式上各种各样,艺术表现方法多姿多彩,但写作内容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历史,一个是现实,莫言总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辗转腾挪。这一点,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学高度一致,而且表现出了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高尚追求。  相似文献   

19.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时代价值。这种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民族精神价值,二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文学价值,三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莫言荣获诺贝尔奖,除了颁奖词言明的,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人们更注意到,莫言创作中那表达"复杂感情"的"细腻笔触",以极强的生命力来揭示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莫言是"以文学的方式,成就尘世的救赎"。绝境之人除了祈祷之外,"救赎"就只能靠自己。文学一如音乐,正是孤寂绝望的心灵向往"救赎"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