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师兵  张生军  王嘉炜 《科技资讯》2014,(13):232-232
新疆乌恰县砂岩型铜矿为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中新生界沉积盆地内的大型矿床,铜矿储量特别丰富,该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来新疆铜矿找矿的一项重大进展。通过对矿床特征分析认为,矿床主要分布在托云中生代拉分盆地的西北部和东阿赖海西边缘的海盆之间的萨热克巴依中生代断陷盆地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分布,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的浅灰-灰绿色砂岩层为找矿的最有利层位,指示成矿金属分布于上层地壳和造山带的显著剥离地区;孔雀石化、铜兰、辉铜矿化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2.
运用分形几何学的方法,分别测算了渭河盆地活断层系的分维数和地震、滑坡及地裂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的分维数。结果显示,渭河盆地活断层的分布分维数与地质灾害的分布分维数强弱关系相一致,定量地证明了活断层对渭河盆地地质灾害有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砂岩进行粒度分布研究不仅有助于成因分析和环境解释,而且是评价砂岩储集性能和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重要指标。应用分形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了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砂岩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分维数大小能够反映砂岩形成背景的复杂性和环境,且分维越大,背景复杂性越高,自组织程度越低。因此,研究砂岩粒度分形特征,对分析沉积环境和沉积背景的复杂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部面实测和室内统计分析,研究了黔南泥盆纪法门期的深水钙屑浊积岩系的单层层厚模型的分形结构,并初步计算了分维值。结果表明,该浊积岩系的层厚分布在一定的标度范围内(即层厚10~70cm)具有分形结构,分维数D=1.608,相关系数r=0.909.8。  相似文献   

5.
石油钻井中测量岩石可钻性的主要方法是以井下取心为对象,测量岩石的力学性能和微钻法可钻性试验,但这种方法采样费用高,试验周期长,不能在现场直接应用,这对实际应用造成了很大困难。文中用筛析法分析不同围压下砂岩岩心碎屑的分布,发现砂岩岩心破碎碎屑是分形分布。不同围压的实验中,碎屑分布的分维值不同。随着围压的增加,砂岩破碎碎屑的分维增大。解释了砂岩碎屑分维增大的原因,研究了碎屑分形分布的物理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砂岩岩心分形维数与可钻性和围压之间关系,为使用实际钻进过程中产生的上返岩屑描述可钻性指标奠定基础,为可钻性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某砂岩铀矿含矿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压汞实验数据,采用分形理论研究含矿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其与渗透性的关系及成因.含矿层孔隙结构总体上具类似的分形特征和形成机理.孔隙结构表现出双分形特征,大孔隙结构的分维值明显大于小孔隙结构的分维值,表明大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明显大于小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大孔隙结构的分维值可判定含矿层的渗透性,并且其高值指示渗透性低,而小孔隙结构的分维值不能判定含矿层的渗透性.流体对不同孔径孔隙结构的改造程度存在差异可能是导致本砂岩铀矿含矿层孔隙结构具双分形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陕北黄土高原因其地貌类型既丰富又典型,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区域,已有不少关于本地区的地貌研究成果.然而对分维值的空间分异及其与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本文评估了用分形方法探索地形和河网的分维特征的应用适宜性.结果显示,计算分维值的窗口大小影响结果的空间分布特性.当格网大小为32时是最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分维值估算,其结果与其他研究展示的地貌分类一致.网格大小分别为16和64时,会产生高估或低估分维值的结果.对河网的分形研究表明,分维值与Strahler级数相关,河网级数越多,分维值越大.河网结构的分形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地貌特征和其他地区的分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分形理论和方法,利用四川省和重庆市1950年1月—2009年9月(震级≥4.0)的地震数据和川渝地区大地构造图,计算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地震空间分布的信息维,并对地震空间分布及其分维值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显示:1川渝地区的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的地震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结构,二级构造单元的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差异比一级构造单元更明显;2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大小与构造单元内地震发生的次数没有互相对应的关系,而与地震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与构造单元复杂程度、地壳活动强弱之间有较好的联系,其信息维是构造单元活动性强弱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9.
南祁连盆地广泛分布的二叠纪地层中近年来发现了多处砂岩铜矿化点,笔者在总结含铜砂岩出露区地质特征、分析典型的矿化点特征的基础上,认为铜矿化发生在上二叠统忠什公组灰绿或灰白色砂岩与灰紫色砂岩交互带,受岩性、岩相控制明显,而铜质的来源为晚奥陶世隆起的北祁连造山带的风化产物,在盆地内三角洲沉积相中还原条件下,铜质富集沉淀,形成矿源层,在成岩过程中改造富集矿化。这些有利的成矿条件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伽师铜矿床位于柯坪塔格背斜南翼,其成矿作用明显受构造和岩石类型制约。根据伽师砂岩型铜矿矿化与构造及岩石类型间的产出关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阐述了该砂岩型铜矿床的推覆构造控矿机理。推覆构造及其次生断裂系统为深部流体运移提供通道,还原性有机流体与铜背景值高的红色砂岩层发生交代形成辉铜矿,很好地解释了推覆体前缘铜矿化的赋存和富集特征,进而提出伽师砂岩型铜矿床的推覆构造前锋流体交代成矿的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沉积岩铜矿主要是沉积期后成因矿床,其成矿元素及成矿流体均来自沉积盆地。较上、下岩层具有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粗碎屑岩是流体运移的通道与储矿岩层。在储矿岩层之上是由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碳质泥岩及蒸发岩组成的约3km厚的红色细碎屑岩系作为隔水层。含铜碎屑岩中具有一系列热液蚀变现象,红色碎屑岩与灰白色岩在横向与纵向上交错出现,铜矿物主要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或碳酸岩脉伴生。含铜流体沿着高渗透率的粗碎屑岩层运移到古陆边缘、古隆起带、喀斯特溶洞或后期褶皱断裂带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南巧家盆地第四纪河流沉积和重矿物特征的研究,探讨金沙江下游巧家段水系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6 Ma B.P.之前巧家盆地开启后,古金沙江巧家段南流水系也随之形成,并在盆地内发育了至少3期河流沉积,当时为宽阔的辫状河沉积环境,物源区位于巧家以北至四川西昌-昭觉一带的黑水河和西溪河流域,河流将玄武岩、灰岩、砂岩等砂砾携带至盆地中堆积,重矿物组合为锆石-绿帘石-金红石-电气石-角闪石-磷灰石;在0.5 Ma B.P.之前,由于云南高原的隆升使得古金沙江巧家段水系南流受阻,并在古水系支流的溯源侵蚀下被袭夺,造成巧家河段的倒转北流,金沙江贯通,巧家段水系物源区发生巨大变化,河流开始将金沙江中上游流域的板岩、千枚岩、片岩以及石英岩等砂砾带至盆地,重矿物类型中也开始出现石榴子石,在构造活跃期河流不断向西迁移并进行下切,形成了金沙江4级阶地。巧家盆地河流沉积与重矿物特征及相关年代的研究显示,巧家段水系的袭夺倒流,金沙江的贯通应发生于0.5 Ma B.P.之前。  相似文献   

13.
基于伊犁盆地南缘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砂岩铀矿露头剖面与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及显微薄片测试与分析、有机质成熟度测试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砂岩铀矿中常见的红、褐色“氧化带”砂岩及“过渡带”白色砂岩属于烧变岩,提出表生热液的概念,由此将煤层自燃与砂岩铀矿的形成联系起来,提出中国北方含煤盆地煤层自燃促进铀的富集成矿的设想。即煤层在新生代干旱气候条件下自燃,在相对湿润气候条件下大气降雨影响煤的自燃,形成表生热液,携带从自燃煤层及附近高温烧烤岩层中释放的 U6+沿渗透性岩层流动,在流动遇阻及温度降低条件下铀元素从(已经降温的)表生热流体中析出,并富集成矿。该成矿模式对中国北方陆相盆地“层间氧化带”、“潜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提出新的成因解释。其证据主要体现在:(1)烧变岩与铀矿在空间上的相关性;(2)“氧化-还原带”砂岩微观特征;(3)铀石激光原位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4)伊犁盆地煤等有机质成熟度;(5)伊犁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方解石胶结物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6)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同位素测试数据等。该模式合理解释了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原因,预示着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及(近地表)表生热液疏导体系是陆相含煤盆地表生热液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陆良盆地是云南第三系沉积盆地的典型代表。盆地的形成过程决定了第三系含气系统的形成过程。盆地第三系有一个含气系统,即N2c2-N2c3(!)含气系统。上第三系茨营组二段(N2c2)为主力烃源岩,三段(N2c3)为优势储集岩,而N2c4为区域盖层。N2c2-N2c3(!)含气系统的关键时期是距今1.64Ma,圈闭形成于N2c1-N2c4,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发生在N2c2至今。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许多砂岩型铀矿产于含油气盆地,铀与油气共盆产出是砂岩型铀矿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回顾油气参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油气参与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的作用机理,结合实例剖析了油气的吸附作用、还原作用在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中的影响。提出吸附作用和还原作用是油气参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主要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iferous features of Tarim Basin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Using the modern tectonic geology theories andmethods such as the plate tectonic analysis, the paleo-struc-ture analysis, the structural-Iithofacies analysis, and the faultrelated fold and petroleum system, and combining with theseismic data, well drilling data and the circumferential fieldgeology,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 prospect in the Tarim Basin has been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rim Basin is a large superimpositionand combination basin with continental crustal basement,composed of a Paleozoic craton and Meso-Cenozoic forelandbas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are: the kernel partof the basin is the marine facies Paleozoic craton, superim-posed 4 continental facies foreland basins. Though the scaleof the paleozoic craton of the Tarim Basin is relatively small,the structure is steady. The petroleum prospect of the Paleo-zoic craton is: multiphase pool-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controlled by ancient uplift. The Meso-Cenozoic forelandbasins in the Tarim Basin, which are distributed on the era-tonic circumference and are a long-term subsidence, turnedinto rejuvenated foreland basins after the Meso-Cenozoicperiod. The petroleum prospects are: coal-bed generatinghydrocarbon, abundant natural gas, pool-generation in laterand recent period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controlled bythe foreland thrust bel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Tarim provide it with a superimposition and combinationpetroleum system of multiple resources, multiple reservoirsand multiphase pool-generatio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prospect covers two large fields: the Paleozoic craton and theMeso-Cenozoic foreland thrust belt.  相似文献   

17.
The Jinman deposit is a 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in-type copper deposit, which occurs along faults and fractures within Middle Jurassic sandstone and mudstone units of the Lanping-Simao Mesozoic-Cenozoic basin of Yunnan Province. In this note,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u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u-sulfides from the Jinman deposit. The data show large variations and low δ65Cu values of -3.70‰ to +0.30‰, which are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δ65Cu values of high-temperature magmatic-hydrothermal copper deposits (-0.62‰ to +0.40‰) and the modern ocean-floor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0.48‰ to +1.15‰).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u isotope fractionation at Jinman is affected mainly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i.e. a low temperature of ore formation (150—286℃); a sedimentary source for ore materials; various stages of ore deposition; and involvem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8.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9.
为厘清陆相盐湖盆地油气形成和运聚特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岩芯分析的古生物、地球化学测试数据等,恢复盐湖古环境,分析盐湖沉积特征,厘定烃源岩发育及其演化特征,探讨油气排烃及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盐湖干湿交替周期变化的古气候,造成了湖盆咸淡交替,形成了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有规律地韵律沉积,沉积岩性为成分复杂的混积岩;盐湖优质烃源岩发育在咸淡转化期,盐湖烃源岩演化相对滞后,发育未熟低熟油演化阶段;特殊的盐湖沉积特征导致了烃源岩排烃效率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烃源岩油藏;油气主要沿侧向运移,常规砂岩油藏具有顺层、近源、砂控、源控的特点。陆相盐湖盆地的沉积、油气形成与运聚特征与海相或淡水湖盆具有明显差异性,在勘探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