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清脂蛋白(a)水平变化对肾功能的影响以及降低脂蛋白(a)水平在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DN)进展中的意义.方法:(1)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测定结果将13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DM组(56例)和早期DN组76例,比较上述两组和正常对照组(56例)的脂蛋白(a)水平;(2)将76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子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末检测脂蛋白(a)、FBG、UAER和血肌酐,分析脂蛋白(a)水平变化与早期DN进展之间的关系.结果:(1)单纯DM组脂蛋白(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DN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DM组(P<0.01),脂蛋白(a)水平与UAER呈直线正相关(P<0.01).(2)治疗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脂蛋白(a)水平的下降,UAER和血肌酐亦同步下降.结论:血清脂蛋白(a)水平升高与DN进展有关,降低血清脂蛋白(a)水平能有效减少早期DN患者的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及区域数量微血管病变外周血IL-17和VEGF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VEGF水平,按照微血管病变部位,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及不同损伤区域数量微血管病变患者IL-17和VEGF的水平.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IL-17、VEGF水平高于无血管病变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者(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IL-17、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3种微血管病变患者IL-17、VEGF水平高于合并1种微血管病变患者(p<0.01),合并2种微血管病变患者IL-17、VEGF水平高于合并1种微血管病变患者(p<0.0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的血清IL-17与VEGF有明显的正相关(r=0.412,p<0.05)结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外周IL-17、VEGF水平升高,IL-17、VEGF水平与微血管病变部位无关,与微血管病变损伤区域数量有关,炎症因子IL-17、VEGF水平及其相互作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广泛性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相关性.方法:选取50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的中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存在≥50%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19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排除存在≥50%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30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Lp-PLA2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GLU)、脂质指标[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HDL-C、脂蛋白a]、血浆D-二聚体(D-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并对Lp-PL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比较193例观察组中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患者之间血清Lp-PLA2水平.结果:观察组Lp-PLA2、GLU、LDL-C、LDL-C/HDL-C、脂蛋白a、HCY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年龄及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Lp-PLA2水平升高、血清GLU、LDL-C、动脉硬化指数、脂蛋白a、HCY升高、男性、年龄增长、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发生呈明显正相关(OR分别为1.004、1.138、1.402、1.609、1.001、1.028、1.645、1.076、2.503、2.383、1.608,P0.05).颅内狭窄和颅外狭窄患者之间的血清Lp-PLA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Lp-PLA2可能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type 2 diabetes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患者的踝肱指数(ankle brachail,ABI)、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分析影响踝肱指数、脂联素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分型标准及高血压诊断分级标准的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8例,以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分为两组;测血压、踝肱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踝肱指数值低于2型糖尿病组踝肱指数值,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肱指数及血清脂联素水平对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预测意义,脂联素具有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H、F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未合并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血清G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皮质醇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合并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血清GH、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01),两组糖尿病组间血清GH、F水平亦有显著差异(P<0.001、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动脉超声检测,根据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分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实验组)23例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照组)22例,并作血糖、血脂和纤维蛋白原等含量测定。结果:两组总腮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较无血管病变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门原明显增高(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存在血脂、血凝功能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异常增加是糖尿病下肢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113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病情分为3组,即单纯2型糖尿病组45例(A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8例(B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0例(c组),以3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3组中,B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时,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是2型糖尿病发生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讨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其受体VEGFR1和VEGFR2含量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31例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且没有明显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0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同期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VEGF—A、VEGFR1和VEGFR2含量,并加以比较和统计学分析。重要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VEGF-A及其受体VEGFR1和VEGFR2的含量和健康志愿者基本一致,两者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显示血糖水平的合理控制能延缓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VEGFR2含量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而血清VEGF-A、VEGFR2含量和甘油三脂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也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紊乱可能参与了血管生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C 反应蛋白 (CRP)、前白蛋白 (PA)、脂蛋白 (a) (Lp(a) )在炎症病人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70例细菌感染患者、30例病毒感染患者、10 0例正常对照组血常规及血清中CRP、PA、Lp(a)的含量。结果 :细菌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CRP、Lp(a)明显升高 ,PA明显下降 ,差异显著 (P <0 .0 5 ) ;病毒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CRP、PA、Lp(a)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CRP、PA、Lp(a)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不仅用来鉴别诊断 ,而且三者的联合测定及相关性的分析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疗效的观察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受检对象100例,其中单纯糖尿病组3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1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36例,测定3组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及VEGF。结果:单纯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VEGF水平依次上升(P0.05),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水平与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血脂水平有关(P均0.05),VEGF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CRP有关(P均0.05),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水平与VEGF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VEGF水平升高,并与尿蛋白及血肌酐水平的升高是同步的,说明炎性反应因子以及炎性反应因子的相互作用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VEGF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 (NO)浓度变化 ,探讨糖尿病大鼠血清NO变化的规律和意义。方法 :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 ,分别在第 2、7、12周 3个时期取血清 ,葡萄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 :(1)血糖变化 对照组各时期血糖值维持在正常水平 ;糖尿病组大鼠各时期血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2 )血清NO浓度变化 对照组各时期血清NO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糖尿病组大鼠 2周时血清N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7周、12周时糖尿病组大鼠血清NO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NO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 ,但可能与血糖的调节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糖尿病大鼠大血管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结合链脲佐菌素小剂量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连素组和二甲双胍组。黄连素组、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素、二甲双胍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形态,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胸主动脉p-PI3Kp85、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黄连素能减轻糖尿病模型大鼠大血管内皮病变程度,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血清CRP水平,提高大鼠胸主动脉p-PI3Kp85、p-Akt的表达量(P0.01)。结论黄连素对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其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病史5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48例,年龄38-78岁,本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均有血管并发症;相应年龄对照人群48例。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清空腹血糖(GLU)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Am较正常对照组缩短。上述指标的变化与空腹血糖水平无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而凝血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探究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02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142)与非冠心病(n=60),冠心病组根据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测定血清尿酸水平,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冠心病组空腹血糖、血清尿酸、TG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HDL-C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各病变组血清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血清尿酸水平随病变支数增加呈上升趋势,且病变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3例)加服复方芪鹰颗粒治疗,对照组加服糖脉康颗粒治疗,疗程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神经传导速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以研究复方芪鹰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及餐后2 h血糖均有改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得:复方芪鹰颗粒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加快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糖代谢异常及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视觉电生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对75例确诊为早期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以及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和视网膜电图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早期未出现血管病变时的中医证型以阴虚热盛证和湿热困脾证为主。阴虚热盛证表现为PVEP的P100波潜伏期延长和FERG的b波振幅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湿热困脾证患者PVEP的P100波和FERG的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均发生改变,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未出现血管病变时可表现出特殊的中医证型,与视觉电生理的改变存在相关性,可以为临床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 (Leptin)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 4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 2 5例老年非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与正常人对照。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也高于老年非高血压组 (P <0 .0 5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较非高血压者高 ,提示血清瘦素与高血压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启动子rs699947(-2578C/A)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提取161例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组)和213例未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DNA,PCR反应扩增含rs699947(-2578C/A)位点的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Bgl II酶切,测定rs699947(-2578C/A)基因多态性。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VEGF rs699947(-2578C/A)基因AA型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CC基因型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携带VEGFrs699947 AA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结论:VEGF基因启动子-2578C/A多态性与DR病有关,携带AA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及累及血管支数的关系,并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予以美托洛尔治疗后QTd的变化.方法:选择19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且心电图资料完整者,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49例和冠心病组143例;冠心病组依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MM患者的HGF血清水平,观察其变化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以及β2 微球蛋白的关系。结果:具有较明显的贫血[血红蛋白ρ(Hb) <85g/L]、高钙血症[c(血清钙Ca2 +) >2 982mmol/L]和肾功能损害[c(血清肌酐CRN)≥176 8μmol/L]的MM患者,其血清HGF水平分别比贫血较轻[ρ(Hb)≥85g/L]、高钙血症较轻[c(血Ca2 +)≤2 982mmol/L]以及无明显肾功能损害[c(CRN) <176 8μmol/L]的MM患者明显增高,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 0 5 )。ρ(血β2 微球蛋白) >4mg/L组的血清HGF水平高于ρ(血β2微球蛋白)≤4mg/L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 0 1)。MM患者年龄、性别与血清HGF无明显关系。结论:MM患者的血清HGF水平与MM患者的贫血程度、高钙血症程度及有无明显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有关,也与MM患者的血清β2 微球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