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合成了四氯合锰(Ⅱ)酸正十烷铵(C10Mn)和四氯合钴(Ⅱ)酸正十烷铵(C10Co)两种物质,进行了元素分析,并用DSC,IR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固-固相变,且有较高的焓变值和熵变值(△H=35~40kJ·mol-1,△S=110~120J·mol-1·K-1),在较高的温度下具有化学稳定性,因此,C10Mn,C10Co可作为贮热物质.  相似文献   

2.
固—固相变贮热的研究:四氯合金属(Ⅱ)酸正十烷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四氯合金属(Ⅱ)酸正十烷铵(C10H21NH3)2MCl4(C10M,M=Cu,Zn,Cd,Hg,Mn,Co,Ni),对它们进行了IR和DSC分析,C10Mn,C10Co,C10Zn和C10Cu的固-固转变温度在32℃-80℃之间,固-固转变为55-83J/g。可逆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是一类有希望的固-固相变材料。  相似文献   

3.
四氯合金属(Ⅱ)酸正十烷铵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四氯合锰酸正十烷铵(n-C10H21NH3)2MnCl4(简记为C10Mn)和四氯合锌酸正十烷铵(n-C10H21NH3)2ZnCl4(记为C10Zn),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红外光谱(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测试了碲酸合铜(Ⅱ)和高碘酸合铜(Ⅱ)配合物的电子光谱、电子顺磁共振谱、Cu2pXPS,并给出了配合物溶液中“Cu(Ⅲ)/Cu(Ⅱ)”对的循环伏安图.由电子光谱求得其八面体场强参数Dq值分别为1350cm-1和1450cm-1,结合电子顺磁共振谱、Cu2pXPS,探讨了配合物中铜与氧之间的化学键性质,确证了Cu-OI键的共价性强于Cu-OTe键,高碘酸根对铜(Ⅱ)具有更强的配位能力.基于“Cu(Ⅲ)/Cu(Ⅱ)”对的循环伏安图,在碱性溶液中,用电化学法成功地将二价铜氧化成三价铜.  相似文献   

5.
用锌试剂显色在pH5.0~9.5条件下,铜(Ⅱ)与锌试剂生成绿色配合物与717型强碱性阴树脂交换吸附,进行树脂相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Ⅱ),λmax为640um,铜(Ⅱ)在0~0.5mg/l范围符合Beer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2.16×105l·mol-1·cm-1,比水相(ε=1.9×104l·mol-1·cm-1)提高11倍.用此法测定天然水中铜(Ⅱ)和钢样中微量铜(Ⅱ)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6.
饱和萃合物是由一份0.1mol·L-1DOSO(1,2-二氯乙烷溶液)连续草取pH=1的PdCl2盐酸水溶液得到。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草合物是Pd(DOSO)2Cl2。在DMF中测得Pd(DOSO)2Cl2摩尔电导为26.1Ω(-1)cm2mol(-1),属非电解质类型。X-射线分析证明Pd(DOSO)2Cl2是不同于PdCl2,DOSO以及它们的简单加合物的新物质。磁矩实验(μ(eff)=0)在明Pd(DOSO)2Cl2是平面正方形结构.中远红外光谱实验表明Pd(Ⅱ)是与DOSO中的S发生了配位,并且是反式配合物。此外。还对萃合物进行了热重(TGA),差示扫描热分析(DSC),熔点测定,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及稳定性的实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锌(Ⅱ)-草酸盐-水杨基荧光酮(SAF)-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体系形成四元混配络合物的显色反应条件.在pH9.0的硼砂-HCl缓冲溶液中,形成摩尔比为Zn(Ⅱ):C2O42-:SAF:CTMAB=1:1:2:4的紫红色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彼长为λmax=560nm、表观摩尔吸收系数ε560为1.1×105L·mol-1·cm-1,锌(Ⅱ)含量在0~8μg/25mL范围符合比耳定律。显色20min后体系的吸光度值达最大,至少稳定3h不变;方法用于测定大米粉、人发及含锌营养食盐中的微量锌(Ⅱ)、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pH为8.57的30%(v/v)乙醇溶液中,甘氨酸与二羟基二邻菲罗琳钴(Ⅲ)配合物取代反应的动力学。提出其反应机理为交换高解机理,根据静态平衡,推导其反应速度公式,并求得其反应的△H ̄+=82.83kJ·mol ̄(-1),△S ̄+=79.42J·mol ̄(-1)·K ̄(-1)。  相似文献   

9.
用氯磺酚S作柱前显色剂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铝(Ⅲ)、铬(Ⅲ)、铌(Ⅴ)、铜(Ⅲ)离子,固定相为Shim-pockODS柱(150mm×6mm).流动相为含有6×10 ̄(-2)mol/L溴化四乙铵,1×10 ̄(-2)mol/L乙酸盐缓冲溶液(pH3.5)的乙腈(38%)-四氢呋喃(2%)-水(60%)溶液。流量1.0ml/minn。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检测器于570nm处进行检测,在此条件下,铝(Ⅲ)、铬(Ⅲ)、铌(Ⅴ)、铜(Ⅱ)得到很好的分离,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水、大米、面粉和人发分析。  相似文献   

10.
热致相变贮热材料四卤合金属酸(Ⅱ)二烷基铵具有层状钙钛矿结构,通过晶型有序-无序转变能可逆地固-固相变贮热. 合成了两种材料四氯合锰酸十二铵n-(C12H25NH3)2MnCl4和四氯合锰酸十四铵n-(C14H29NH3)2MnCl4,并在两种材料的乙醇溶液中结晶出一系列二元混合体系. 对纯组分及各个二元体系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了热分析曲线,采用Kissinger和Ozawa两种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材料的非等温固-固相变动力学,计算了固-固相变过程的活化能和反应级数.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一致. 随着C12Mn质量分数的增加,二元体系表观活化能Ea值呈波动变化. CnMn及二元体系的反应级数均接近于1.  相似文献   

11.
以N-乙酰甘氨酸为配体,在无水乙醇中分别制备了La3+、Pr3+、Nd3+、Sm3+以及Eu3+五种稀土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和FTIR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运用RAMAN光谱研究了具有摩擦发光性能的铕配合物的室温和低温的发光光谱。实验表明,在氩离子激光器照射下铕配合物发红光,最强发射峰为613 nm,表现为Eu3+的特征荧光。且该配合物摩擦时会发出与该稀土离子的荧光颜色相同的红色亮光。  相似文献   

12.
Ag_3[(C_5H_4N)NH_2]_4(NO_3)_3晶体属斜方晶系,空间群p a=0.799 0(2)nm,b=1.675 0(3)nm,c=2.102 0(3)nm,结构精修到R=0.043,z=1.400,该络合物分子中配体氨基吡啶桥连两个银离子,处于二次轴特殊位置的银离子与四个氨基配位呈四面体构型,另一银离子则与吡啶和硝酸根配位呈少见的五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13.
根据热力学原理论证了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磷酸钙、磷酸氢钙与磷酸二氢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依次增大,进一步说明了热力学原理是讨论物质溶解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KBH_4存在下,测定了 FeCl_2-(NH_4)_2VS_4 组合体系的催化乙炔还原活性和选择性,考察了外加配体 PBu_3和NEt_3对该体系的活性影响。比较其它Mo-Fe或W-Fe固氮模拟体系的结果,表明以钒铁为主的固氮体系和以钼铁为主的固氮体系可能具有相当多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XRD、IR等手段证实了在等温低热条件下[Ni(NH_3)_6]Cl_2与 NaNO_2发生了固相配位取代反应获得trans-[Ni(NO_2)_2(NH_3)_4产物。采用气相色谱研究了[Ni(NH_3)_6]Cl_2的热分解行为。说明取代反应是按SNI机理进行的,并随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利用XRD研究了反应的动力学。采用计算机以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计算出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三丁基氯化锡和2-吡啶甲酸在三乙胺存在下以1:1摩尔比反应,合成了非预期有机锡配合物[(n—C4H9)2Sn(2一PyC02)2(H20)]。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为单体结构,锡原予呈七配住畸变五角双锥构型。通过配位水分子和游离羰基氧原子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研磨法制得的(NH_4)_2SO_4-ZrO_2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将表征结果与其催化性能关联。结果表明,热处理时存在着(NH_4)_2SO_4在ZrO_2表面的自发分散过程,同时形成S─Zr配合物,且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配合物含量逐步增大,573K时达极大值,催化反应活性最大;超过573K时,表面S─Zr配合物逐渐分解,催化反应活性也相应地降低.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二维(C_4H_9NH_3)_2PbBr_4单层结构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特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其化学成键和轨道特性,研究了光吸收性质.此外,还研究了外加垂直电场对其电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材料存在明显的电场驱动能隙调制效应,半导体能隙在外电场大于0.45 V/A时关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