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王桂兰 《科技信息》2010,(9):263-263,243
作为日本人,茶是最受青睐的饮料。按照招待客人的传统礼仪,用茶招待客人,以及其规矩作法被称为“茶道”。奈良时代,从中国传来的茶,为什么能够在异国他乡的日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荼道而扎根开花呢?这是由于茶道中包含着日本文化的特征。本文试就日本茶道的起源、流派以及日本的茶文化做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潘洁敏 《科技信息》2011,(29):31-32,12
中日茶文化都渗透了"儒道释"三家思想。虽然三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但三者之间并非毫无区别。中国茶文化是崇尚道家的"天人合一",日本茶道是崇尚禅宗的"天人合一"。本研究从中日茶文化精神的比较出发,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两国茶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3.
漫画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风靡了日本社会,甚至在日本周边的一些国家也受到了欢迎。但最近一段时间,在日本出现了一些带有明显政治内容的漫画读物,尤其有两本漫画书引起各方关注,《中国入门——麻烦邻人的研究》和《嫌韩流》。在这两本漫画书中,作者竭尽丑化与贬低中韩两国之能事。在《中国入门》中,作者首先号称这是一本全面了解中国的书,但通过漫画人物之口,却把今天的中国说成是在思想、文学、艺术、科学和制度等方面毫无可取之处的国家,是反日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卖淫现象的国家、有可能对日本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具有吃人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有着特殊的影响。日本自古以来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颇为深刻,可以说很多的日本料理文化都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一些饮食文化。同时,由于两国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饮食习惯的不同。本文通过在日本生活的切身感受,分析阐述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一差异给我们展示了日本文化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观众会有更多的机会观看、了解双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在日本东京的国立能乐堂,上演了中日两国传统舞台艺术瑰宝——中国昆剧、京剧,日本能乐、狂言荟萃一堂的《中日杨贵妃响演》。这场演出的独特之处,不  相似文献   

6.
日本茶道是日本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茶和饮茶文化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人在品荼时融入了佛教的禅宗思想,茶禅一味形成了具有独具文化特色的日本茶道。日本荼道的精髓在于和静清寂,它可以称之为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日本茶人在荼事时也遵循了相应的文化礼仪,这体现在主人对客人的用心上。文章从日本茶道具有的和敬清寂、茶禅一味、礼仪文化进行分析,从而论述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与日本人语言交流的实践中,在体察日本的风土人情的过程中,深感课堂教学中的日语与日本国土上的日语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是语法、词法所能解释、解决的。这种差异是来自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从中日两国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以及从文化导入层面看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陈杜梨 《世界博览》2012,(17):48-49
正从"真由美"到苍井空日本女星成了中国人认识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国人自我欲望的投影。1997年3月,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到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任主任。他首先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中国知识界,日本文化的地位比我们日本人想象的还要低"。沟口雄三发现,大多数日本高中生、大学生至少都能举出二三部中国古典作品的名称来,如《三国志》、《水浒传》等。而中国的高中生、大学生则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有一部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高傲的中国知识分子注意力依然是集中在欧美,对周围的亚洲诸国无暇顾及。"沟口如是说。那么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又如何呢?"歌舞伎"、"落语"、"浮世绘"、茶道、花道、书道能让欧美人感到异国情趣,中国人恐怕不能完全接受。歌舞伎会让中国人联想到京剧,落语会让人联想到单口相声,浮世绘和国画也有相通之处,至于茶道、花道、书法则至多不过被看成是对中国的模仿。对具有文化宗主国意识的中国人来说,日本的古代文化只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已。沟口没有想到,日本的现代影视剧反而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日本女星成了中国人认识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国人自我欲望的投影。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日本学会在杭州杭州,也许是中国在地理、文化和经济上与日本相距最近的城市之一。众多史料记载,在中国南宋时期,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和民间贸易达到顶峰,交流中心就在今天的杭州。那个时候,大量日本僧侣渡海来到中国学习佛法,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临安城停留。南宋灭亡之后,日本举国茹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人眼中,缺乏自省意识甚至"八啦换诟"谋已成为对日本国民性的浓缩概括。"反省"依据其认识深度可分为三层含义:认输、认错和认罪。从认输认错的角度,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日本人没有反省。中国人抗议日本人没有反省,争议主要集中在日本人有没有认罪,特别是向中国人认罪这个层面上。并习惯拿其与德国相比。但就日本而言,其所信仰的独特的神道教与武士道文化精神,使其在认罪上远不同于德国。其实在不同文化体系下,德、日、中三国对认罪的认识与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果要让日本人做出让中国人满意的谢罪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2.
医学史著作在论说佛教医学对于日本的影响时,大多是顾名思义地从现代有关茶之保健作用的认识角度,评价镰仓时代(1192—1333年)僧人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的医学价值。另一方面,在诸多有关“茶文化”的著作中,也同样可以看到对于荣西及该书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论说——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日本“茶道”的先驱。但实际上,该书的上卷是在佛教思想的指导下,将所有疾病的原因都解释为源于“心”,同时借助中国医学理论言说苦味对于“心”的重要作用,构建起佛教教义与世俗医学理论、脏器之“心”与精神之“心”一体化的理论解释和治疗方法;下卷又从鬼魅作祟的角度解释一些疑难病症的原因,提倡使用具有“灵气”的桑作为治疗药物。上下两卷构成了一个包含外治(苦味)与内治(神灵)两面的完整宗教医学体系。其后逐渐形成的茶道,也同样不是着眼于茶的保健作用。“茶”在“茶道”中,仅仅是一个道具。  相似文献   

13.
刘少东 《世界知识》2012,(17):56-57
中日关系已成为一个高度敏感、极端情绪化的话题.我们今天谈中日两国友好相处,不是由个人因素决定,也不是因为哪个人“喜欢中国”或者“喜欢日本”,而是由多重因素决定. 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总不反省历史,不懂历史”,而不少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老提出历史问题,总有话说”.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博览》2013,(21):8-8
有很多中国国民不仅对生僻汉字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高频词汇见而不识 日本新华侨报网了刊载《日本国民“提笔忘字”的背后》一文,文窑指出,有很多中国国民不仅对生僻汉字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高频词汇见而不识,在日本情况也是这样,“提笔忘字”成了中日两国多数国民的一个共性。“除了填写收据、表格,签字,你上一次用手写超过500字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放在十几年前,是可以即刻回答的。然而,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却难倒了数以千万计的人。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生食与熟食——地理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稻作文化是指稻作农耕以及伴随这种农耕而出现的一些相关文化现象。虽然日本的稻作文化源于中国,但由于地理、历史环境的差异,中日两国已经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大米在中日两国都常常被作为主食,但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两国民众在饮食习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日本人喜欢吃凉的米饭,热腾腾的米饭出锅后要搅拌凉了做成寿司、饭团,并将其作为招待客人的高级料理。而且这种习惯从儿童时代就开始养成。幼儿园里小孩子吃的午饭便当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进入非传统因素主导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有必要从地球环境变化的高度认识到互相合作以面对共同问题的意义。当前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主权和东海资源的争端,表面上看是传统类型的中日冲突,但实质上,它们却有着大而深的背景,即中国经济崛起引起日本的不安和疑虑。中国的高速发展,在环境和生态上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在这个背景下,中日关系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关系,具有不同于历史上“农业国的中国和工业国的日本之关系”(冯昭奎语)的特征,进入了一个非传统因素主导的历史新时期。从积极方面讲,中日双方已互为彼此最大的经济伙伴。中国的发展受益于与日本的贸易…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从日本九州的鹿儿岛到我国上海只有400多海里,日本的先岛群岛距我国台湾省仅60多海里。历史上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交流之频繁和密切在世界史上也是少见的.纵观中日两千多年来的交往,在绝大部分的岁月里,两国是和平共处,相通共荣。但在一时期里,两国间又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特别是本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员伤亡达三千五百万,财产损失五千亿美元.这段痛苦的历史与历史上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今天.国家间的…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的文化中都留有对方文化的许多痕迹,但也有根本的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个不同点,同时也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地位的变化,才导致日本对中国战后的大度与宽容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古人称日本国为“扶桑国”。两国隔海相望.相距之遥远,《梁书·扶桑国传》说“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东方朔所撰《海内十洲记》言:“扶桑在碧海中,树长数千丈,一千余围,两干同根,更相依倚,日所出处。”足见大海茫茫神秘莫测,使人颇有远不可及之感。然而,伴随着中日两国人民频繁的友好往来,人们也亲昵称谓两国相距是“一衣带水”.近得可朝往夕见。正是这种地缘关系,中日两国早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着友好往来。这时,不仅日本派使来中国,而且中国也派人去日本报聘。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已向日本出口铁和铜的制品,并且向日本传送农业生产、养蚕和医学等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