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某大学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和校外交通干道3个采样点秋冬季的大气颗粒物(TSP和PM10)浓度和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Zn、Pb和Cr的浓度和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TSP和PM10浓度差别较大,其中教学区最高,校外交通干道次之,生活区最低.TSP和PM10中Cu和Cr的含量较低,Zn和Pb的含量较高.TSP中重金属的总含量大于PM10,但是PM10中重金属所占的百分比大于TSP.从形态分布来看,TSP中Zn有40.76%存在于残渣态(S5)中,PM10中Zn有53.43%存在于可交换态(S1).而TSP和PM10中Cu在S1~S4中分布较多,Pb主要存在于残渣态(S5)中,Cr的主要存在形态是氧化物结合态(S3)和残渣态(S5).对TSP和PM10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评价可知,Cu的可生物利用态含量最高,Zn、Pb和Cr的可生物利用态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采集了某铀尾矿库区夏季大气颗粒物(TSP、PM2.5),检测分析了颗粒物质量浓度及铀、重金属(Pb、Cd、Cu)含量,结果表明:TSP的质量浓度为53.9μg/m3,PM2.5的质量浓度为28.0μg/m3,TSP与PM2.5的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R=0.832 2;TSP中铀的含量为0.078μg/m3,PM2.5中铀的含量为0.025 6μg/m3;TSP中Pb、Cd、Cu的含量分别为0.111 2μg/m3、0.014 9μg/m3、0.179 7μg/m3,PM2.5中Pb、Cd、Cu的含量分别为0.063 9μg/m3、0.007 4μg/m3、0.038 1μg/m3;TSP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Cu>Pb>Cd,PM2.5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Pb>Cu>Cd。  相似文献   

3.
长沙市秋季TSP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和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沙市师大附中、雨花区和火车站3个采样点秋季的大气颗粒物(TSP)浓度以及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Zn,Pb和Cd的浓度和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区域TSP浓度分布差别较大,其中雨花区最高,师大附中最低;TSP中重金属污染广泛存在,元素Zn,Pb浓度比Cu和Cd浓度要高,其中Zn的平均浓度为2.528μg.m-3,Pb为2.347μg.m-3,Cu为0.187μg.m-3,Cd为0.002μg.m-3.Tessier化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Cu在前四态中含量非常高,特别是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Zn,Pb和Cd在前4态中分布也较多,表明4种金属元素迁移性高.生物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TSP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强,Cu和Cd的生物有效性要高于Zn和Pb.  相似文献   

4.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与迁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连续化学浸提萃取法,研究了广州市白云区大气颗粒物(TSP)样品在模拟酸雨和湖水条件下重金属元素Cu、Pb和Zn的形态迁移和变化.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中Cu、Pb和Zn的总含量在模拟酸雨浸泡后大幅降低,但Cu和Pb的可交换态的量略有增加,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大气颗粒物经湖水浸泡后,Cu和Pb的总含量基本不变,Cu由残渣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物结合态转化,Pb由可交换态转化为其他形态,Zn大部分以溶解态转移到湖水中.  相似文献   

5.
公路旁侧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国道公路旁侧土壤与植物中重金属(Cd、Hg、Pb、Cu、Zn、Ni、Cr、As和Se)含量以及土壤重金属(Cu、Zn、Pb、Ni、Cr)形态进行测定,分析了公路旁侧土壤和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分析该区域土壤的重金属分布状况以及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Cd、Pb、Cr、Ni、Cu、Zn、Hg、As、Se的含量随距公路垂直距离的分布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及污染程度以Cd为最高,土壤中Cd、Pb含量偏高可能因为机动车辆运行导致向公路两旁释放Cd、Pb元素。并在土壤中沉积所致。重金属在植物体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植物的根部和茎叶中重金属的含量均表现出“N”字形变动趋势。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占总量百分比的大小序列与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大小序列基本相同,5种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占总量百分比的大小序列为:c(Zn)〉c(Pb)〉c(Ni)、c(Cr)〉c(Cu),与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大小序列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6.
大气颗粒物中元素Cu,Pb,Zn,Cr,Ni和 Mn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Cu,Pb,Zn,Cr,Ni和Mn的存在形态,对济南市采暖期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进行分级提取.结果表明,不同区域TSP中的重金属元素存在形态分布差别较大,主要以残渣态为主,质量分布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宝鸡市区2个不同时期(采暖期和非采暖期)、2种不同颗粒物(PM10和PM2.5)中Zn,Pb,Ni,Cu,Cd 5种重金属污染指数(Igeo)及富集状况(EFi),并据此推断污染元素可能的来源,为宝鸡雾霾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宝鸡市监测站院内设采样点进行监测,采用地积累指数法(Igeo)评价污染状况,富集因子法(EFi)分析各金属富集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大气颗粒物中5种元素含量排序为:ZnPbCuNiCd,其中Pb,Zn,Cd为严重污染。采暖期Zn,Pb,Cu,Cd在2种颗粒物中的含量高于非采暖期,而Ni的情况相反。富集因子(EFi)表明,Pb,Zn,Cd有很明显的富集,且更容易富集到PM2.5中,相关性分析表明,2个时期2种颗粒物中Cu和Pb的来源不同,采暖期PM2.5中Pb,Zn,Cd的含量与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掌握宝鸡市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粒径颗粒物中5种元素的污染状况,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巢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及形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洁  李升峰 《河南科学》2007,25(2):303-307
对巢湖湖区东西南北4个不同方位、5个采样点的巢湖表层沉积物中Cr、Mo、Ni、Hg、Cd、Zn、As、Pb、Mn、Cu等十种重金属分析,发现巢湖底泥中的重金属浓度总体以靠近合肥的西北部最高、东北部其次、南部最低,但污染都尚未超标.对其中Hg、Cd、As、Pb四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巢湖底泥中Hg、As和Pb都以非有效态和中等可利用态为主,其中As腐质酸结合态比例较大,Pb的铁锰氧化态比例较大,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性;而Cd的离子交换态因比例较大具有直接危害性.与太湖进行比较发现,尽管太湖底泥Pb和Cd重金属全量高于巢湖,但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重金属的活性却是巢湖大于太湖,因此对巢湖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比太湖更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200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As的含量,平均含量为Cu 27.88 mg/kg、Pb 22.98 mg/kg、Zn 95.88 mg/kg、Cd 0.178 mg/kg、Cr 41.01 mg/kg、Hg 0.031 mg/kg、As 11.40 mg/kg.空间分布上,Cu、Pb、Zn、Cd、Hg、As 6种重金属含量均在杭州湾北部及长江口南汇交界处呈现最大值,而Cr在调查海域的东部逐渐向近岸海域递减.运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同时采用Hakanson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整体表现为轻微.7种重金属元素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潜在生态综合危害的大小贡献顺序为:Cd>As>Hg>Cu=Pb>Cr>Zn.Cd的Eir值对RI值的权重贡献最大,即Cd表现为首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种新的连续浸提方法,研究污泥长期(8 a)施用对碱性土壤中Zn、Cu、Ni、Cd和Pb元素的总量及元素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农用显著增加了土壤中Zn、Cu、Cd和Pb元素的总量,而对Ni元素的总量无显著影响;土壤中Zn、Ni、Cd和Pb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61%~84%),其次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提取态,而Cu元素主要为EDTA提取态(42%);污泥农用对土壤中Ni和Pb元素的形态分布无显著影响,但提高了Zn、Cu和Cd元素的EDTA提取态、Zn和Cu元素的有机质结合态以及Cd元素的残渣态比例,而且减小了Zn元素的残渣态、Zn和Cu元素的晶体铁铝氧化物结合态、Cu元素的醋酸-醋酸钠提取态以及Cd元素的可交换态比例;土壤重金属总量、p H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闽东湿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了闽东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与富集情况,分别以现代工业化前正常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最高背景值和福鼎红树林湿地周边环境土壤的平均值为参比值,对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生态危害系数以及各采样点的生态危害指数进行了探讨,并利用LarsHankam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闽东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其中点头镇点头村红树林(4号样点)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高于其它4个样点;以现代工业化前正常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Cd〉Pb〉Cu〉Zn,污染水平顺序为Cd〉Pb〉Cu〉Zn;以红树林周边环境土壤的平均值为参比值,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Pb〉Cd〉Cu〉Zn。污染水平顺序为Cd〉Pb〉Cu〉Zn。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土壤质量环境标准为背景值,选取、分析贵阳市金阳、乌当等地鱼腥草种植区土壤中的Pb、Cd、Hg、As Cu、Zn的含量特征,并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采样点内以Zn的平均含量最高(120.96mg·kg-1),Hg的平均含量最低(0.23mg·kg-1);Zn与Hg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说明Zn与Hg来源相同的可能性较大;单因子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与Haka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对土壤的污染评价略有差别,其中,南明区的污染级别为轻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为1.08,白云区为中度生态危害程度,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113.65,产生最大生态危害的是Hg。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主要瓶颈之一,然而以往有关渤海湾污染问题的研究以营养盐为主,而海水重金属污染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均值柱状图分析、方差分析、曼.肯德尔检验法(Mann-Kendall)、反距离插值等方法研究了渤海湾近10年来海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渤海湾海水以可溶态Zn、Pb、Hg污染为主,Cu、Cd污染较轻.10年来,每种重金属在枯、丰、平3个监测时期含量差异性不显著,但时间序列变化规律性差异性较大.各种重金属含量变化的突变时期各不相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均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的特性,除Cu元素表现为北高南低的规律以后,其他重金属都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趋势.陆源污染、海洋养殖、海上石油开采、大气降尘等都是渤海湾可溶态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4.
茅尾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钦州茅尾海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d、Cr、Hg、As),并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该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小于一类国家标准值,7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指数均远低于轻微污染上限值。该海域属于较清洁海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2007-2009年浙江省嵊泗赤潮监控区表层沉积物和紫贻贝重金属Hg、As、Cu、Pb和Cd含量。结果表明:嵊泗赤潮监控区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Cu和Pb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重金属元素,其次是As〉Cd〉Hg;污染指数大小排序为Cu〉As,Pb〉Cd〉Hg,沉积物将有可能受到Cu的污染,应引起重视。紫贻贝重金属含量大小为Cu〉Cd〉Pb,As〉Hg,Cu、Pb和Cd含量有升高趋势,Pb和Cd的污染指数较高,紫贻贝已受到Pb和Cd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为调查广州市新塘镇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以镇内地表水及东江北干流新塘段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样点的20个样中6种重金属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地表水水体、底泥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底泥中重金属对周围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新塘镇地表水水体中Cu、Zn、Cd、Hg、Cr均达到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质标准,有轻微Pb污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ZnHg、CdPb,其中Zn对环境造成偏重污染,无Cu、Cr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法显示底泥中Hg、Cd对环境存在极强生态危害,Zn、Pb、Cr、Cu不构成生态危害。分析底泥中重金属浓度间相关性,表明Hg与Cd、Zn与Cu、Zn与Cd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对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体进行采样,测定海水中重金属(A s、Hg、Pb、Cd和Cu)和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Cu、Pb、Cd、Hg、C r、Zn和N i)含量,其中海水重金属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采用生物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海洋生物的无公害评价按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进行评价,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状况通过生物体对某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来评价。结果表明: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海水中A s、Hg、Pb、Cd和Cu的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和海水水质标准,总体质量为优质;水东港及其近岸海水中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但是各类生物体内的Pb和Cd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无公害标准;各类海洋生物对于Cd比其它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西部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及其潜在生态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吉林省西部5种主要类型土壤中共采集土壤样品144件,对其中Hg、As、Cd、Zn、Cr、Cu、Pb、Ni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7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草原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重金属含量处于自然背景水平;从土壤重金属总量来看,土壤基本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土壤中As、Cr、Cu、Zn、Ni、Pb主要是以残渣态存在,其潜在生态影响较小;而Hg、Cd主要以腐殖酸结合态等活性态存在,其潜在生态风险相对较大;风沙土、盐碱土中Hg的生态风险大于其它类型土壤;而栗钙土、草甸土中Cd的生态风险大于其它类型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