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工业虽命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展,19世纪下半叶诞生了一门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巨大的新型产业──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其中合成染料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对这一实例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科学研究是如何与工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通过历史的探讨,说明这一源于英国的现代工业,之所以在德国成熟、壮大,原因不只是德国有机化学的科研力量雄厚,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工业化政策促动了有关科学和生产结合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尤其是工业界开发和利用科学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17世纪法国著名的沙龙中聚集了当时社会中各方面最为优秀的人,以讨论能彰显个人价值的思想为宗旨。虽然这些沙龙的举办人中有对科学抱有浓厚兴趣者,参与者中也会有如Pascal等著名的科学家,但科学知识在17世纪的法国沙龙中并不是重要的话题。从沙龙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组织形式,简略地考察17世纪法国沙龙历史,并结合近代科学自身的特点,分析科学知识之所以难以成为沙龙重要话题的原因,有助于认识近代法国沙龙与科学乃至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心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5):45-48,66
心理学之所以选择或不选择实证的方法,并不是由实证方法本身的特点来决定的,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的时代精神下又有着不同的科学标准。而科学哲学一方面是时代精神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时代精神形成的标志,因此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学的发展就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波普尔证伪理论对心理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彤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21-24,37
20世纪,一些学者和科学家试图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哲学分析将西方占星术(astrology)①排除在科学之外,但真正让西方占星术目前仍没能走入主流科学里的,却是近30年来的几百个对占星术有效性的科学检验.今天从哲学上看,无论是证伪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理性的,还是历史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非理性的都一致地把占星术拒斥在科学之外.占星术之所以又会在大众中盛行起来,是缘于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对科学万能发生质疑,同时对主要是涉及精神领域的占星术,至今仍没有能很好替代它的科学学科,正如化学、核物理学可以很好地替代炼金术那样.  相似文献   

5.
W.H.布拉格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科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对他的科学思想在科学观的意叉下比较系统地做了一定的探索性的分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目的是试对W.H.布拉格并不广为人知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予以充分展示,同时相信W.H.布拉格的科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热衷讨论的科学技术观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传播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及其所起的作用的所致。研究是传播的一种方式,八十年代的科学哲学研究基于时代环境和学术演进呈现出三个特征,即学术引进中的两种范式之争,历时与共时交织的立体研究景观,从人物到问题的展开路径。深入探究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金明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6):99-100,107
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揭开了整个20世纪科技革命的序幕.科学革命的结果,导致了20世纪技术上的极大进步乃至形成巨大的技术革命浪潮.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科学革命所引发的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哲学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科学技术哲学既需要“与时俱进”,还需要保持自己优良的传统。为了有助于实现新世纪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大调整”的历史使命,本文提出21世纪的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必须解决所面临的三个问题,即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性哲学反思,对于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深入思考,为知识创新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突变论的辩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变论的辩证思想苗东升推动生物学与数学相汇聚突变论产生干20世纪00年代。科学主要沿着专门化、分支化道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终于在20世纪中叶达到一个转折点,不同学科领域同时兴起相互汇聚、相互交叉、相互过渡的趋势,并日益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导模式。这是科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玻耳兹曼的生平、主要科学成就、科学思想及哲学思想;揭示了存在于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的内在张力;反映了科学家为捍卫和辩护科学信念而展开的哲学争论的深层本质。文章指出,玻耳兹曼是一位深受哲学困扰的物理学家,他毕生对原子论的辩护,对墒与几率等概念的理解,不仅奠定了统计力学的基础,推动了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而且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学志杨文衡著见:《中华文化通志》第7典《科学技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l版482资在我国地学史研究方面,新近一部值得称道的著作问世。这就是杨文衡先生撰著的《地学志入该书是第一部将我国地学从古代至现代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较系统和全面阐述的著作。首先,在我国地学史研究中,长期以来倒重于地学的分支学科,特别是地理学史的研究。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地”的观念,就是综合的地学观念,既包括地理学的内容也包括地质学的内容。《周易·系辞下》中有“古者包特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视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相似文献   

12.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皇 皇巨著。对于科技史知识给予了充分重视,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历史学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是,书中的科技史部分也存在着诸如叙述不准确、概念不清楚、对科学原理理解有误、 对古代科技文献解读有偏差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损于该书所享有的崇高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评《中国古星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陈美东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星图》一书,是最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学史重要著作。该书不但对中国古代星图的诞生、发展、品种、成就和在世界星图史上的地位作了综合论述,而且对以前很少开展专门研究的明代星图,作了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从而使该书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研究中国古星图的传世之作。过去概略研究过的明代星图有6种,这次以《天文节候躔次全图》为重点,增加了新发现的7种明代星图,比较全面展现了明代星图发展、演变的概貌。  相似文献   

14.
该文是对中国科技大学李志超教授科学史论著《天人古义-中国科学史论纲》所作的介绍和评议,文章认为,《天人古义》是一部优秀的科学史读物,它内涵丰蕴,立意新疑,在多种学科领域尤其是在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上,有许多精深独到的见解,该书作者之所论,有些是被传统史学和哲学所忽略了的大问题。在具体科学史问题的基础上,该书也有许多重要突破,在研究方法和风格上,该书同样存在诸多值得称道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西汉至南宋共使用了29个日月交食周期,如重复不计,实有22个周期。计算交食周期的方程式通常有下列六式:(1)半食年/朔望月=会月/会率,(2)半食年/回归年=会岁/会率,(3)食年/朔望月=会月/朔望合数(交率),(4)食年/回归年=会岁/朔望合数(交率),(5)交点月/朔望月=会月/交数,(6)食年/交点月=交数/交率。中国古代以“大衍求一术”计算交食周期,与近代用连分数法算得的结果完全相同。经验算,绝大部分交食周期十分准确、密近。本文还对王充(甲)、(乙)、(丙)三周期以及中西交食周期的雷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秦九韶《数学九章》“治历演纪”题算例,证明了所谓“通其率”算法在中算史上是确实存在的。指出历家相传有一种解一次同余式的一般性算法程序,秦氏称之为大衍术,并将之规范为大衍求一术,而历家推演历元的“方程术”与大衍术在算理上是一致的。并给出了“方程术”演算程序的一种推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与西方科技的传入密不可分。19世纪下半叶,西方科技大规模传入中国,正是这个时期西方科技的传入为中国科技与国际的接轨乃至走上近代化之路,奠定了基础。然而,当时的科技译名问题颇多且极不统一。温昌斌的《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系统梳理了民国科技名词的翻译史,总结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为科技译名统一所做的工作,不仅可以为今天的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提供借鉴,也丰富了翻译史的相关研究。文章简单介绍了此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价值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三次内插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根据《天文大成管窥辑要》中的史料,发现边冈在其《崇玄历》(892年)中创立的晷影公式-中国历法史上第一例三次函数,是通过令影差变化与自变量平方的比值为某个等差数列而构造出来的,与过去认为的三次内插法无关;王恂、郭守敬在《授时历》(1280年)创立的平立定三差算法,则是通过对插值函数的降阶,将问题转化为一般的二次内插公式的构造,前者可能受到了边冈立方相减相乘算法的启发,后者则与刘焯的二次插值算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在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是对截止到21世纪初中国数学史研究成果的最新全面总结.同时,该书又从总体上对中国数学史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其中特别是尊重原始文献一项,应该引起数学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这篇论文对《景德镇陶录》之成书缘起、主要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此书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景德镇陶瓷史专著,对于古令官民名窑、制作工艺、分工状况、瓷业民俗以及陶瓷贸易等无不备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官民瓷业的生产技术成就和生产方式,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