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长沙太平洋人寿南方基地建设项目为例,阐述了BIM技术在绿色施工、建设标准化、建筑后期运营维护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用,分析了利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查、施工进度模拟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展示了BIM技术在节约成本方面的应用.BIM技术在长沙太平洋人寿南方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的应用,节约了建筑成本、缩短了施工进度、确保了施工安全、提高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2.
结合海口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第一批试点项目中的BIM技术应用实践,从软件与协同应用、模型深度、交付成果等方面展开了介绍,重点阐述了相关模型的建立、可视化、管廊防水方案的模拟、管廊施工工期的模拟、管廊施工的进度报告等,该项目在BIM技术的运用中强调了设计与施工环节的衔接,提高了效率,也是推进设计向施工深化的很好尝试.因此,该项目的应用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为BIM设计向施工环节延伸提供很好的示范,所得结果也可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海南西环线铁路东方站为例,分析BIM技术在铁路客运站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用实践。从可视化、协调性和模拟性三个方面探讨BIM技术相对于传统二维设计的优势。总结在铁路客运站设计阶段运用BIM技术的经验,并为BIM技术在后期的施工和运营维护阶段的运用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蓬勃发展,它具有高度的信息化、集成化、可视化等特征,使得BIM技术在工程领域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但目前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领域的应用仍不成熟,且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设计、施工阶段。本文以城市桥梁为例,阐述了BIM技术在桥梁工程设计、施工阶段的应用现状和已有成果。对城市桥梁在运营维护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阐述,介绍了城市桥梁管理系统的发展进程。最后展望了新兴技术条件下城市桥梁管理系统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的前景。即,促进BIM技术在桥梁工程建养一体化平台的应用,为城市桥梁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桥梁运营维护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琳 《工程与建设》2022,36(1):82-83,86
为避免建筑给排水在施工阶段及后期建筑使用阶段出现碰撞问题,引入BIM技术,对其设计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基于BIM技术构建建筑给排水模型、管线碰撞测试与管线综合,提出一种全新的给排水设计思路.将该思路应用到某建筑工程项目中,针对其建筑群给排水管线进行设计,并将按照此方案施工的效果与传统给排水设计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设...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评价和优化改进规划方案,建立了以功能耦合度为评价目标的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方案评价方法体系.从功能类型、开发规模、空间布局以及相互联系4个方面建立了3层次11项底层指标的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地下空间功能类型多样性、地下空间容积率、地下空间开发强度一致性等评价指标,并在指标设计中采用了ShannonWeaver指数、变异系数等数学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权重赋值方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最后以无锡市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为实例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反映技术方案样本的特征差异,可有效评价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土木工程在2019年底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将背负起城市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的重大使命。该文提出了融合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需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抗疫韧性性能优势的综合发展方案,指出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疫情应急防控具有的安全稳定、与应急医疗条件相适应、可作为低能耗地下应急物资储藏仓库、可作为政府统一应急调度资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等特点。构建了适合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抗疫韧性评估框架,对城市地下空间及既有抗疫设施进行韧性评估,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地下空间在城市抗疫韧性的全面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地下空间防灾抗疫关于"存量""增量""变量"及"统一调度"的韧性建设框架,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框架,为韧性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预制装配式结构是建筑部件化、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同时是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型建筑。但是当前预制装配式结构在应用上存在构件的精度控制、设计、生产和施工无缝衔接、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难度。针对这些难题,可以通过BIM技术建立标准化构件模型,提高预制装配结构精度;同时基于BIM云数据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共享,实现设计生产和施工无缝对接;利用BIM可视化、三维交底技术和质量跟踪技术,提高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利用BIM实现生产施工过程模拟,提供可视化图纸,增强施工技术的保障。因而利用BIM技术可达到标准化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实现建筑工业化、工期可控性和造价节约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探索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通过分析BIM技术在全过程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提出了BIM技术在不同设计阶段的应用策略。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优化建筑方案,并整合设计流程,对绿色建筑设计起关键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采用BIM技术进行全过程绿色建筑设计显著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实现团队协同、信息共享,模拟优化能耗、材料选择和系统效率,实现更高水平的节能和环保。  相似文献   

10.
BIM技术应用到建筑行业中,可以很好地降低建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建筑行业中运用BIM技术的重要性。其次从BIM的技术优势和软件体系的完善两个方面说明了BIM技术对绿色建筑是支持的。再次分析了BIM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和优势。最后,从提升各项建筑材料的利用率、改善建筑室内环境和加强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随着建设项目日益大型化和复杂化,基于BIM集成应用的信息交流逐渐成为项目沟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BIM应用现状下存在着信息孤岛和信息断层的现象,削弱了BIM技术对建筑业生产效率的积极影响。为找出BIM工程信息流的实际传递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的原因,采用文献调查、理论分析等方法,对BIM工程信息流的噪声因素进行梳理,并得到了13个主要噪声因素。将13个噪声因素,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进行BIM工程信息流系统的仿真,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辨析。通过研究得出:政府要求及政策支持度、业主利益分配合理度以及BIM规范的统一性对系统影响较大;施工类BIM软件成熟度对系统的影响比设计类BIM软件成熟度影响大等相关结论,并从中得到启示。本研究有助于BIM应用效益的实现,推动BIM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筑信息模型(BIM)正逐步取代CAD成为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其在建筑行业取得的良好效果,使矿建凿井等传统领域BIM的应用愈发迫切。通过调研近年来国内外BIM研究趋势、规范标准及技术工具,评价了中国现阶段的BIM应用特点和水平;根据冻结法凿井工程特点,制定了特色的项目级BIM应用流程,阐述了冻结工程应用的内容与障碍。依托真实工况,建立了冻结工程特色族库,完成了立井冻结工程3D模型。并进一步地在参数化建模布置,钻孔轨迹纠偏、进度控制管理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效果良好,提高了工程效率,为相关工程推广应用BIM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加快冻结施工信息化应用,以北京地铁17号线区间联络通道冻结工程为背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技术对联络通道进行三维可视化设计,建立4D施工进度模型进行实时模拟施工与输出工艺动画;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冻结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温度对比分析温度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IM 4D模拟可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实现进度计划三维可视化;冻结壁厚度达到设计值以上,验证BIM技术冻结质量控制的可靠性;数值模拟计算温度结果与现场实测温度数据值基于一致,证明数值模拟分析冻结温度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在高档酒店设计过程中,各酒店管理公司会提出较多高于规范的要求.除了要依据《酒店设计任务书》外,还要考虑酒店管理公司设计顾问提出的意见.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海南软件园酒店项目为例,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初步设计图纸及业主的要求,通过BIM系统建模,并就BIM技术在酒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进行了分析,优化原始平面设计,进行碰撞检查、管线综合优化调整及漫游和净高检查,有利于建立机电模型构件的施工标准,提高施工质量,为项目的安全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平台.实践表明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今智慧城市大力推广的情景下,相比传统的建造和运维手段,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更适合作为建筑项目全过程智慧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解决项目管理建设中容易出现的管理不当、信息紊乱、难以发挥信息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和查询相关报告,提取出10个影响因素,基于此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技术(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搭建智慧城市背景下BIM运维管理应用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根据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和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对BIM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支持多方BIM相关人员针对不同使用情况来做出及时和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基于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智能化审图技术,本文构建了框架结构施工图审图技术及功能架构,将三维施工图模型转化为Revit模型,对其进行配筋信息识别并完成框架梁、柱的配筋审核。分析了基于BIM的框架结构施工图审核技术相比于平法施工图审核技术软件在信息提取和视图模式方面的优化点。为结构配筋图智能化审核技术的发展做出探索,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中BIM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2D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在现阶段的结构设计上显得力不从心,怎样将更丰富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建筑中,使设计的过程变得可视化,将整个设计理念完整地通过三维模型表现出来,是当前建筑业的当务之急,对比了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结构设计流程与传统结构设计流程的不同,重点介绍了BIM技术在连云港玉米深加工包装间结构设计上的应用,并利用ETABS和PKPM进行分析结构的对比,同时介绍了在Revit中施工图的绘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进行高边坡施工过程中不利工况的施工检算及动态反馈,以二次开发为依托,提出了基于参数化BIM模型及有限元方法快速进行高边坡不同工况稳定性检算的整套方案,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验证。首先,采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不利工况高精度正向反馈至BIM模型;其次,将该BIM模型导入Abaqus中进行快速检算,基于Abaqus二次开发将有限元计算结果的自定义结构化输出;最后,采用Mesh重构方法将快速检算的结果向BIM环境反馈。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实现了数字孪生体与施工现场之间的同步关联,并且实现了数值计算结果与BIM环境互通。可见,BIM技术通过开发后可真实高效反映施工情况,并作为中间枢纽实现施工检算与成果管理,可为相关施工检算及BIM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建筑智能化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运用、项目绿色施工等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并在国家政策和市场层面提出了相应建议。当前建筑业整体工业化程度低、标准规程不足、生产耗能高的现状下,智能化技术的兴起能够在科技提升、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等多方面助力建筑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