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导气式水下枪械气室压力工作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了水下枪械气室压力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分析了工作条件变化对气室压力工作规律的影响,得到了重要的结论。根据实验数据,通过曲线回归的方法拟合了水下枪械气室压力经验公式,为水下枪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下枪械内弹道基本方程组及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水下枪械发射的技术特点,分析了水下枪械内弹道与常规枪械的差异,以弹丸和枪管内水柱为受力体建立了水下内弹道的简化模型,导出了水中枪械内弹道基本方程组。以某单基药为发射药对一杆型弹进行了弹道特征参数的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建方程组较为适用。通过大量的计算及结合理论分析,讨论了水下内弹道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淹没环境下水射流清洗地浸采铀生产井的过程难以直接观测,导致水射流压力、角度、靶距等参数设定缺乏依据的问题,通过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比空气和水中水射流状态,探讨水深、出口压力、靶距以及冲击角对淹没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淹没环境对水射流效果影响很大;水深和出口压力对射流影响有限;靶距保持在13 mm以内,淹没水射流可以达到和空气中相近的流速;打击压力和切应力随着冲击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其有效作用范围越来越小,较为合适的冲击角是60°,这可为水下清洗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相关分析在水下枪械内弹道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水下枪械的枪口速度与后效期的最大速度有较大的差异,常用的内弹道计算已不适用,建立了水下枪械内弹道模型,分析了水下枪械内弹道符合计算的难点,提出了在水下内弹道计算中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符合计算参数。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可缩小协调参数的范围,提高模型的计算精度,为水下枪械内弹道计算建立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下枪械动力学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给出了一个导气式水下枪械力学的实验研究方案,并通过试的结果评论了该技术方案的实用性和信息量。用该方案组织实验,可以得到构建水下自动枪械设计理论所需的实验数据,为水下枪械的开发和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水下枪械活动件运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根据水下枪械的特点,组建了水下枪械活动件运动测量系统,在此基础上做子大量的实验。对影响活动件运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工作介质的变化、导气孔的变化等。得到了对水下突击步枪自动机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理论,为水下枪械的开发和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水下湿法焊条在压力舱内焊接的试验结果,讨论了焊接水深(10~80m)对焊缝金属气孔生成的影响。指出:水下湿法焊接由于焊接冶金及熔池结晶的特殊性,容易生产内气孔.而外气孔则当水深增加至较深的深度时(一般为60m)才开始出现,且内外气孔数量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通过研究气孔数量随焊缝金属残余氢含量及氧含量变化的趋势,推断出水下湿法焊接气孔主要属于氢气孔。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一款适用于水深100m以内的水下监控机器人,以9S12XS64单片机为控制器核心设计了水下监控机器人的简易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其控制系统的组成、硬件电路与软件程序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原理样机的开发。实验证明该控制系统简单可靠、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9.
弹丸在膛内速度的变化规律是水下枪械的一个重要内弹道量,是火炮性能及弹药检验的主要标志量,本文通过建立水下枪械的内弹道模型并结合仿真技术得出弹丸在膛内速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赵岩  田壮  宓莎  杜红棉 《科技信息》2011,(20):107-107
本文从水下爆炸冲击波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水下冲击波的传播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低功耗水下爆炸冲击波压力测试系统,该系统由压力传感器、存储电路、接口电路等组成,具有低功耗、可编程、可靠性高等特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该测试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SINDA/FLUINT平台建立了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分布参数模型,并对系统稳态过程、开机及制取热水动态过程进行仿真,得到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沿程分布特征和实时运行规律。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模型计算误差为10%左右。仿真模型可用于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气冷器等关键部件设计,以及系统超临界运行的控制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12.
带膨胀机CO2跨临界热泵系统的模拟计算与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带膨胀机CO2跨临界热泵系统的性能和运行特性,对该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它们的最大偏差不超过25%.然后,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口温度和流量,以及冷冻水进口温度和流量对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冷却水来说,降低进口温度和增加其流量不仅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而且能够降低最佳高压侧压力,使系统能够在更加安全高效的工况下运行.对冷冻水来说,增加冷冻水的进口温度和流量对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非常有利,而对最佳高压侧压力的影响并不是太大.通过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可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操作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个实验装置的原理和研制了一个可供血管入口流动问题的实验研究的模拟实验系统.该系统既适用于等圆截面直血管的模拟实验,也适用于圆锥形直血管和其他异型截面直血管的模拟实验.功能较全,为血管入口流动问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套效果良好的装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约束变尺度法的油田注水系统运行成本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注水系统主要承担着注入水的泵出、输送、增压、节流及注入等任务,在运行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注水量大幅度增加,造成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提高管理水平,控制系统能耗从而降低运行费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对油田注水系统进行分析和建模后,采用改进的约束变尺度法对其进行开泵优化,使其在满足注水要求的情况下,系统效率提高提高1.8%,运行费用每天降低约1万元,极大的节约了运行成本,通过对其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分析可以发现,运用改进的约束变尺度法可以降低油田注水系统的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5.
采用模拟原料,在实验室内的脉动烧结装置上,进行脉动气流烧结试验,探讨脉动气流的频率变化和抽风负压等因素对烧结过程的强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脉动气流频率分别为1,15,3Hz时,烧结速率提高了218%,636%和783%·当脉动气流频率大于4Hz或抽风负压较高时,脉动频率的变化对烧结速度的强化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6.
根据液体喷洒和射流研究的需要,设计并试制了一套能够方便地对压力、流量、时间进行控制和记录的移动式流体喷射试验装置.该装置由供水系统、监测系统、行走系统组成,能自动显示和记录主要工作参数,设计了电动机和内燃机2种动力配置,自备水箱,有多个压力液体输出接口和自流接口,能够方便地进行喷洒、射流试验,能够牵引移动至田间进行试验.该装置的研制成功,为喷洒、射流元件研发提供了基础平台,填补了农业工程中流体元件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型真三轴压裂模拟试验系统,通过模拟地层条件,监测压裂过程及其压力情况,观察裂缝的起裂及其延伸形态,进行射孔方式对压裂压力及裂缝形态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确定的情况下,破裂压力随着射孔角度的增大而升高,随着射孔排数的增加而降低。为有效降低地层破裂压力、提高压裂成功率及效果,射孔方位应选择0°方向,射孔密度在套管强度容许的前提下越大越好;单排射孔形成的裂缝形态较为简单,多排射孔形成的裂缝形态较为复杂,裂缝条数增加且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18.
给水管网系统中的水力瞬态工况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水管网系统中经常引发瞬态工况,形成大幅度的压力波动,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模拟给水管网的水力瞬态变化过程,分别从给水管网系统的水力瞬变过程的计算模型、边界条件以及分析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水力瞬变模型的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实例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一种实用的红外图像模拟生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红外图像模拟方法,该方法以可见光图像作为红外背景模拟数据源,并采用Multigen,Vega等建模仿真软件模拟特定目标,通过红外目标与背景图像的叠加,并根据红外成像系统的三维噪声模型进行噪声处理,实现红外图像模拟.在红外背景模拟中,提出了以感兴趣区域分割为基础的区域划分方法,该分割方法较好地保留了区域细节,从而获得较精确的分割结果.最后给出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既能获得比较逼真的红外模拟图像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与库水动力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导了时域内求解压缩性库水与面板堆石坝相互作用的计算公式,研究了不同动力压力模型对坝水系统自振频率及实测地震作用下坝体动力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动力压力模型对系统频率的影响不大;坝体动力反应,威氏公式与不可压缩库水模型接近,可压缩库水模型与不考虑动力压力情况接近,地震所激起的动力压力不同模型虽有差别,但数值较小,面板堆石坝的动力分析建议采用可压缩水体动力压力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