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莹 《海峡科学》2007,(10):24-25,27
传统的法学理论认为,只有自然人、法人(作为"拟制人")以及其他非法人团体才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然而,随着近年来环境伦理观的流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愈来愈强.如何更好地保护动物或自然体的"权利",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了我国法律理论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环境法学界,不少人士提出应当以立法形式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或权利主体资格.该文从法理出发,分析了在现有的法学理论体系和我国法律实践之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赋予动物法律主体资格,否则将与现行法律产生冲突,又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对于如何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下更好地保护动物提出了一些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2.
动物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履行了义务,动物应该享有生命权、不受虐待等多项权利。动物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动物权利并不影响人类利用动物,但人类利用动物时应该关注到动物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必须加强对动物的保护已经是环境法学界和民法学界的共识,但动物是否享有权利却引起学者们的争论,动物是否具有权利的争论焦点就在于动物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有的学者从传统的法理学角度出发,主张通过赋予动物以特殊的法律客体或特殊物来加强动物的保护;有的学者根据法律主体在不断扩展的事实,基于人类应将道德关怀扩展到非人类的价值理念.认为要真正的保护动物必须赋予动物以法律主体地位.关于动物主体地位的讨论甚至涉及到法学研究范式是否需要从"主客体二分"转变到"主客体一体化"的深度,这些无疑都对法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汤姆雷根为代表的激进动物权利论者试图以赋予动物“权利”的方式来停止人类对动物的使用和剥削,这一主张至今仍然难以得到大众普遍的认同和践行.文章深入分析了近年来有关生物伦理、法律及社会学等各方面针对动物保护问题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主张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当前动物权利论所面,陆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动物一直以权利客体的身份出现在民法世界中,但是这种传统正在遭遇现实的挑战。随着环境破坏的加重,动物数量的锐减,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应该改变动物的这种民法定位,突破客体的范围晋升到主体行列。该文认为我们着实应该切实地保护动物,但是并不赞同将其含纳进主体行列的做法。文章将从民事主体的含义和动物权利相关立法的角度出发,浅析动物成为民事主体的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6.
管乐 《科技信息》2013,(1):319-319,330
从硫酸泼熊案到虐猫再到活熊取胆熊很舒服,引燃的是我国动物保护法律缺失这一隐形的炸弹。本文通过对反虐待动物、动物权利、动物福利的分析,得出我国动物保护法之路须经由反虐待动物到保障动物福利再到最终的动物权利这一结论。并对我国动物保护体系立法作出总体规划,认为动物保护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动物成为权利主体”理论因与传统法学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而在法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法律史、法理学的理论、动物本身的特征、道德的形成过程,该理论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法律体系所具有的内在协调性及法学理论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的分析,最后得出“动物成为权利主体”论是不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读者权利”和“图书馆权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虹 《今日科技》2009,(4):47-48
“读者权利”和“图书馆权利”是随着立法过程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两个法律概念,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容、体系结构、针对的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读者权利”和“图书馆权利”概念的浅析,希望能够使读者对两者有个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近现代许多伦理学家都试图从各个角度去阐述自然存在物具有着本身的内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人类应当承认自然的权利,进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良好的公正形态。在环境危机日益加重的今天,批判继承这些思想家的理论思想对于树立起合理的生态意识具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动物存在具有权利的理论出发,去承认并尊重自然存在物的内在权利,不仅仅是人类自身延续的必然要求,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效用性;而且更体现着人类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发展,具有着道德崇高性.  相似文献   

10.
权利和义务相伴而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当违约方违约责任产生之时,与损方相对应的补救权利却因法律未明确授权而缺失,这既不利于受损方合同利益的保护,也影响了合同法律体系的合理与完善。中国合同立法应当充分考虑民事权利对等性,对受损方的违约补救权利要予以立法上的充分保护、高度尊重和必要限制。合同立法原则应以权利本位代替义务本位,应明确而直接赋予受损方以违约补救权利。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律在侦查程序中被害人权利的规定上出现很大的缺陷,表现为许多重要的诉讼权利和权利救济途径的缺失。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传统法律文化的延续、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观念淡薄、立法上的缺陷和实践中司法资源的短缺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从法制观念的转变、具体制度的构建和司法实践中相关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对侦查程序中的被害人权利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法定权利体系存在完整性、系统性的缺失问题。经济法权利研究的重心应实现由"法定权利"向"应有权利"的转变。以"应有权利→法定权利"为研究路径,考察在财富的创造、实现、消费过程中社会主体意识的法权要求,为维护社会主体的发展权益提供正确方向,并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法权利体系提供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司进入破产重整后,股东不再是公司的最终控制者,股东基于公司法规定的权利要受到限制。同时,基于企业破产法的规定,股东享有参与破产重整的权利。立法对股东权利的配置应该协调统一,避免权利冲突,同时要兼顾各方利益,保障破产重整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数据库特殊权利的立法概况,探讨了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的特点及缺陷,对我国数据库特殊权利的立法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文化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全面实现人权价值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章从国家立法、国家部门立法和地方立法方面,分析了我国多层面、全方位构建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体系,提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立法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理念、拓展内容、强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权利话语在司法裁判中具有不确定性,具体包括权利存在与否不确定以及权利与利益诉求之间的对应性不确定。为降低权利的不确定性,应在立法中尽量使用明确的词语,并通过法律解释细化权利的内容。权利冲突是权利话语在司法中局限性的第二个表现,区分权利位阶与利益衡量是解决此问题的两种主要方式。权利滥用是权利话语的又一种局限,可以通过举证责任倒置解决此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重视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是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亦是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刑诉法确立了刑事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并予以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实际运行效果并不如意,文章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立法进行完善,扩大被害人的权利以更好显现其主体地位,顺利实现刑诉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立法中存在着学生权利严重缺失现象。学生因高等教育性质应享有其本体性权利——学籍权;学生因高等教育关系应享有其契约性权利——获得良好教育权;学生因其高等学校主体性质应享有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权;学生因违法行为受到处分时应获得司法审查的最高救济。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明,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主要凭借视觉来观察世界,但同时,它们还拥有某些比我们人类更敏锐,或者我们人类不具备的感知世界的器官,以此来"看"世界。鹰的"千里眼"鹰是动物中的"千里眼"。鹰在离地面1000米以上的高空翱  相似文献   

20.
马义 《小学科技》2009,(6):30-31
人类中有小偷,动物中也有小偷。动物偷窃技术丝毫不逊于人类,有的甚至还技高一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