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著名讽刺小说,其在构词方面颇具特色。该文通过共时历时角度对《儒林外史》中名词加后缀“子”的结构、动词加后缀“子”的结构、名量词加后缀“子”的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儒林外史》中带后缀“子”的用法明显带有江淮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中对甲骨,金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作《甲骨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此对西周金“于”的用法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3.
本调查了《论衡》中“-自”的用法,并对其作以分析,认为《论衡》中的“-自”式中的“自”已有了发展成为词尾的可能,在魏晋时期形成词尾“自”。本还进一步探讨了词尾“自”的形成原因以及“一自”结构中“自”是否为词尾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4.
个(個,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育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79年版)中主要有五个义项(见《词典》)。但是,“个”在吉安方言口语中的用法却更丰富,更复杂,除了有《词典》中的第一,二种用法外,还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当它用作代词时,其作用相当于指示代词、程度副词、疑问代词、处所名词等。当它用作助词时,其作用相当于语气助词、结构助诃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王锳同志《关于古汉语中“所”的用法与词性》一文(见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贵阳师院学报》),笔者读后很受启发,愿“也谈”己见,就教于王锳同志、读者、方家。题中“古汉语”系泛指文言,是相对现代汉语也即白话说的,不限指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所”的用法与词性,论述限于动词前面的“所”,且偏重于“所”字结构中的“所”,“所”字结构自是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高诱注中的"犹"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诱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现存高诱的注书有《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已与许慎注本相杂)、《战国策注》(已残)等。高诱在注中大量使用训诂术语,其中“犹”是比较重要且用法复杂的一个术语,其用法可以归纳为四类。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汉语中“所”的用法与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中,“所”是一个用得很广而用法又较为复杂的词。对于“所”的用法与词性,许多古汉语语法论著都有较详细的分析,但其中不无未尽未妥之处。因此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所”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放在多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从而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也可称之为“所字结构”)。这个词组的语法功能,完全与名词相当。例如:所宝惟贤。(《尚书·旅獒》)  相似文献   

8.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属于皖北中原官话区(除怀远县属于皖中江淮官话区)。在蚌埠方言中,“一时”的用法与普通话相比,有其独特的语里意义及语用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讨:一、方言中的“一时”有哪些特殊的用法;二、对方言中“VP 一时”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三、方言中“一时 VP”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时态。  相似文献   

9.
目前,多数关于古汉语虚词的论著,都只把“既”看作时间副词,而很少有人谈及它的程度副词用法。本文拟对副词“既”谈一点浅见。一“既”用作时间副词,这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用法,用例俯拾皆是。例如: ①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有的古汉语虚词论著同时又把“既”解  相似文献   

10.
"所以"说略     
由名词“所”和动词“以”演变虚化、凝结成固定结构“所以”,在先秦作品中的类型、意义和用法;先秦时期的介词结构“所以”发展到现代汉主语里用作连词的演变原因和过程,以及“所以”用作介词结构和作连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以张平小说《姐姐》中“了”字的用法为发射点,由此及彼,除了描述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了”字的用法外,还同时提出其未涉及的“了”的另外三种用法,并从其他现代文学作品中获取语料,说明这三种情况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它对《孟子》思想内容的表达和语言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之”字的动词、代词、助词和兼词等的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的考察分析,揭示了不同“之”对强调和突出语句重点,表达强烈思想感情,调整音节,使句子工整,舒缓句子语气,改变语句结构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独特的恬淡朦胧、含蓄隽永之美,得力于用暗示手法委婉地表情达意,精心摘引《采莲赋》片断和《西洲曲》名句,以“自然界”的美好暗示“人世间”的丑恶。在结构、脉络、用法等方面对暗示手法的安排也很独到。  相似文献   

15.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16.
《新华字典》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已发行4亿多册,其注释的科学、准确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所公认。有些读者对《新华字典》的部分注释内容存在误会,主要包括:一、《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的差错率是否为零;二、《新华字典》的“.”号用法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三、《新华字典》是否有环保观念;四、《新华字典》检字表“多开门”的检索方法是否科学。本文对此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字是古汉语中用法非常灵活的一个介词,《文通》主要从搭配功能的角度对其作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对“以”字的语法特点也有对“以”的宾语前置和省略等方面的研究。《文通》对“以”字的讨论,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里,“洗澡”应该算是动宾结构动词,但按照字典的解释,“澡”本身就有“洗”的意思。“洗”与“澡”既然同样是动词,“洗澡”就应该是“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本该表示“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在现代汉语里为什么成为“洗身子”的动宾结构动词呢?本文拟上溯到“澡”及“洗澡”的原来用法,并将“洗澡”的演变过程做进一步研究。通过早期“澡”的用法,便可了解这个词是表示“洗身子之一部分”的动词,但起码在明代初期之前,这个动词的单独用法便开始转弱了起来,因而在当时的白话小说里几乎看不到“澡”的动词用法了。这种情形使得动词“澡”变成了暗示“洗身子”意思的名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洗澡”一词。一、序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作为日本人容易误用的例子,经常提到的是“洗澡”一词。例如,“澡洗完了”便是典型的误用形式。正确的说法必须说成是“洗完了澡”。“洗澡”的“澡”是动词“洗”的宾语。“洗澡”和“帮忙”作为有代表性的离合词,已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这是把动词按动宾结构进行研究的,作为动宾结构应该怎样使用却并没有提及。在《康熙字典》中,不仅有“澡,洗也”的说法,也有关于“澡”本来用法的解释,它们对“洗澡...  相似文献   

20.
柴奇 《科技咨询导报》2008,(35):107-107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非常普遍。量词除了数量较多,同时还强调习惯搭配,所以很多有心学习中文的外国友人初学时对此感到头疼,即便那些母语是中文的小学生也会被“一块钟表”还是“一只钟表”折磨的抓耳挠腮。所以正确认识量词、准确翻译量词也是非常重要的。英语词法中没有像汉语的“量词”分类,但是有类似的用法和修辞构成。本文将从一定层面上分析两者间的不同结构和用法,当然这些词汇的灵活运用还需要英语学习者潜心收集,深入探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