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苏联入侵阿富汗,不是一个局部事件。它牵动了世界各种政治力量斗争态势的全局。本刊曾陆续从苏联、美国政策的角度对此作了说明,本期李岱的文章还从第三世界、第二世界以及所谓“大家庭”各国等角度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且揭露了苏联为摆脱困境而采取的“缓和”攻势,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
东京谍影     
正当苏联的屠刀血洗阿富汗的时候,日本当局揭露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苏联间谍案。八十年代伊始就发生的这两桩事说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明火执仗、盗意发动侵略战争的同时,在另一条无形的战线上也在大举进攻。这不能不使日本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进一步认清那个成天价把“睦邻”、“友好”、“缓和”等词句挂在嘴上的勃列日涅夫集团的真面目。以下,是日本报刊所报道的这起苏联间谍案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最近,勃列日涅夫把阿富汗傀儡头子卡尔迈勒召到莫斯科去,演出了一出双簧:在一连串的拥抱、亲吻、宴会和会谈之后,主奴二人一唱一和,宣布阿富汗局势已经“整顿就绪”。逐渐“走上正轨”。勃列日涅夫叫嚷,“所谓阿富汗问题是缓和的敌人故意制造的。”卡尔迈勒高喊,阿富汗人民正在“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他们竭力使人相信,阿富汗已是歌舞升平,卡尔迈勒的天下固若金汤,现在国际社会不得不承认这个依靠苏联刺刀扶植起来的政权了。然而,勃列日涅夫和卡尔迈勒还没来得及自我欣赏一下这出闹剧的效果,十天之后,就接连发生了几件使他们分外难堪的事。 10月25日,阿富汗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代表团团长穆罕默德·帕克蒂亚瓦尔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当着一百多个成员国代表  相似文献   

4.
近几个月来.苏联分别同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同印度、巴基斯坦、美国等商谈了阿富汗问题,在外交上表现出“积极姿态”。据此,国际上有人散布.“苏联可能探讨‘体面撤兵’的时机”,认为“在中东和国际形势发生激烈变化的情况下,阿富汗问题正出现政治解决的动向”。但事实表明,苏联坚持武装霸占阿富汗的立场并没有改变,它的军队为在阿富汗长期呆下去而作积极准备,并加紧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进攻。  相似文献   

5.
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扩张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使阿富汗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霸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阿富汗成了当前国际局势中一个突出的“热点”。三个月来,阿富汗人民反抗苏联侵略的斗争形势如何?它的前景怎样?苏联会从阿富汗撤军吗?阿富汗问题目前有可能实现政治解决吗?这些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强盗逻辑     
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推翻了阿明政府不久,苏联《真理报》就发表了阿列克谢·彼得罗夫的文章《评阿富汗局势》,把苏军侵略说成是应“阿富汗政府”的请求,并且宣称:“一旦导致采取这种行动的必要性的原因消除,苏联军事人员就将全部撤出阿富汗。”“不需要拥有特殊的洞察力”(借用彼得罗夫的词句),就可以看清这个社会帝国主义代言人讲的完全是强盗逻辑。难道阿明政府为了促成自身的灭亡,需要“邀请苏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空运武装到牙齿的苏联军队去喀布尔吗?本来是,苏联军队先入侵阿富汗,然后才有卡尔迈勒的阿富汗政府,但却被说成似乎先有卡尔迈勒  相似文献   

7.
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发生后,西欧国家的态度为举世所瞩目。这不仅因为西欧国家在当今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联合和斗争的总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因为它们的表现复杂,态度比较微妙。总的说来,它们一致反对苏联入侵,其程度之激烈,为近年来所罕见。同时,在它们内部以及它们同美国之间又有分歧,存在着某种绥靖思潮。最近它们提出阿富汗中立化的建议,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它们既要抗苏又怕破坏所谓“缓和”的矛盾心理,引起了国际上的纷纷议论。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后,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实力大为削弱,美国试图趁机挤压并控制苏联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地带。9·11事件给美国直接介入中亚提供了一个绝佳“窗口期”,美国借“反恐”的名义顺利地取得在阿富汗及中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开始以阿富汗为中心构筑中亚的霸权体系。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和阿富汗周边地缘格局的变化以及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阿富汗对美国“战略枢纽”的地缘政治价值逐渐弱化。其主要表现为,历经四任总统、耗时20年、死亡2000多人、累计花费近万亿美元的阿富汗战争加剧了美国霸权地位的快速衰落,预示着阿富汗“帝国坟墓”的特性似乎已在美国身上应验。  相似文献   

9.
5月23日格林威治时间11点,莫斯科电台英语广播正在播送简明新闻。广播员介绍阿富汗局势时说道:“阿富汗人民在抗击苏联占领者、保卫国家领土的斗争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来自苏联领土上的那种活动已威胁到阿富汗人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苏联入侵阿富汗,已经整整一年了。这一年的国际形势,主要是围绕阿富汗事件发展变化的。虽然后来发生的两伊战争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但是这一年来影响整个形势发展和促使世界战略发生变化的,还是阿富汗事件。最近的波兰局势,也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关于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的世界局势,国际上曾有种种不同的见解,本文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略图谋和得失国际上有一种说法,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只“是一种防御性行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新的东西。这种说法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略图谋以及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是估计不足的,甚至起了掩饰苏联扩张行  相似文献   

11.
新年过后,看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新闻。“十二名苏联士兵由于拒绝与卡尔迈勒军队合作去同阿富汗游击队作战,在阿富汗的坎大哈市被处决。”“由联合国特使迭戈·科多维斯准备的一份秘密备忘录说,苏联提出,如达成一项全面协议,使外国停止对圣战者的支持,它就在六个月内从阿富汗搬出军队。”  相似文献   

12.
换汤不换药     
5月4日,苏联的军队、坦克和大炮突然布满喀布尔街道,严严实实地把守着阿富汗党政首脑机关、军营和交通要道,喀布尔的气氛格外紧张。原来这一天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正在开“重要会议”。会议结果,卡尔迈勒被解除了总书记职务,取而代之的是“苏联的好朋友”纳吉布拉。  相似文献   

13.
“乱世出枭雄”。中亚国家阿富汗近年来战乱不断。先是1978年人民民主党发动“四月革命”推翻第一任总统达乌德,继而1979年底苏联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抵抗组织蜂拥而起进行“圣战”。在1989年苏军终于撤出和1992年由苏联扶植的纳吉布拉政权倒台后,曾经为着同一个目标战斗过的各抵抗组织却发生了火并。阿富汗大规模内战从此开始。这期间局势风起云涌,各路“诸侯”纷纷登场。就目前来说,最引人关注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缓和”攻势早已被苏联定为“长期战略路线”了。经过七十年代的曲折起伏,不久前举行的苏共二十六大,又宣布了所谓“加深缓和”的八项建议,表白要“消除国际局势的白热化”,使缓和获得“第二次呼吸”。紧接着,苏联就开动其全部宣传机器,大肆鼓吹这些建议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勃列日涅夫还亲自向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致函,要他们“重视”苏共二十六大上提出的“重大倡议”。应该怎样估计苏联的这一姿态呢? 腔调变化和处境变化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勃列日涅夫在二十六大上的缓和调门,同五年前的  相似文献   

15.
据西德《明镜》周刊报道,在苏联邮电部长尼·弗·塔雷津访问阿富汗之前,阿富汗的独裁者阿明已被苏联干掉了。但奇怪的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那天(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喀布尔时代报》却刊登了阿明在前一天同苏邮电部长会见的合影,真是活见鬼!这家报纸还说,苏军的入侵是应阿明的“请求”。苏联自以为得计,但纸包不住火,照片露了马脚:人物像的比例失调,作为背景的  相似文献   

16.
苏联军队侵入阿富汗之后,接连占领了喀布尔、坎大哈、贾拉拉巴德。克里姆林宫的决策者们踌躇满志,认为他们以大队人马、优势武器,可以迫使阿富汗人民俯首贴耳,乖乖地接受新沙皇恩赐的枷锁了。然而,沉醉于胜利的幻想或幻想的胜利之余,他们发现,事情并不美妙。《真理报》不得不承认,在阿富汗,苏联企求的“局势正常化”过程“遇到了阻挠”。占领一个国家,征服一个民族,总是要遇到阻挠和反抗的。《真理报》总算忸忸怩怩地承认了这个真理。只是在今天的阿富汗,侵略者的处境要比  相似文献   

17.
莫斯科在阿富汗投下的赌注,委实不算少了。要说人,苏联派往那个国家的“专家”、“顾问”,少说也不下五、六千。要讲物,数不清的军火物资、安东—18运输机和苏制克拉斯牌大卡车,从苏联源源不断地运进阿富汗;甚至连最新式的米格飞机和重型坦克也轰轰隆隆地开到了那里。对这些人和物,苏联当局虽不敢喧嚷,却也从不否认。显然,其意图是:干了再说。然而,一谈到这一切“援助”的收效如何的问题,莫斯科可就讳莫如深、噤若寒蝉了。原因很简单:在阿富汗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使它感到称心如意。譬  相似文献   

18.
今年7月27日西德《星期日世界报》发表了一份北约的秘密文件,并附有阿富汗事件以来第一张比较完整的军事形势图。这份文件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苏联在阿富汗的兵力有:占据所有重要位置的15,000名军事顾问,67,500名苏联士兵,3,440辆坦克,750门各类火炮,600架直升飞机,其中300架是战斗直升飞机,9,200辆载重汽车。这份文件还指出,克里姆林宫显然觉得,要靠这些力量来对付135,000名赤脚和大多数用旧猎枪武装起来的自由战士,还是“很难胜任的”,于是,在靠近阿富汗边界,又增派了37,500名苏联士兵,作为入侵的后备部队。题目是原报道的标题,地图和其中的标志是按原图重绘的。  相似文献   

19.
苏联做出愿意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姿态,但是,本文举出五件事实说明它仍然着眼于军事解决。在苏军队侵占和屠戮下,阿富汗人民已流血七年了。现在还在继续流血。而入侵苏军由于遭阿富汗人民的英勇抵抗,也在流血。苏联新领导人不得不公开承认:“阿富汗已变成了流血的伤口。”据阿富汗抵抗组织伊斯兰促进会负责人最近说,从1979年底苏侵占阿富汗以来,阿富汗人死伤了50万,75%的村庄被毁,500多万人流亡国外,200多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首都喀布尔已挤满了难民。同时,侵  相似文献   

20.
困境与花招     
苏越合谋侵略柬埔寨,苏联亲自出马武装入侵阿富汗后,它们的侵略面目更加暴露无遗。它们遭到柬埔寨、阿富汗人民的强烈抵抗,受到举世的声讨、反对,压力日益沉重,处境十分狼狈,日子很不好过。苏之侵阿,越之侵柬,都是莫斯科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他们是准备还要继续大干的。然而,为想排除或减轻来自全球的压力,它们处心积虑,进一步耍弄反革命的两手:“大棒加胡萝卜。”手法是为目的服务的。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就用了不少手法,一忽儿说什么只要外部停止对阿富汗的干涉,苏联就撤军;一忽儿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