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将蚯蚓接种至不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菌)添加量的污染土壤中, 28 d后对蚯蚓体质量、 产茧量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 氮和磷的质量比进行对比, 考察EM菌对蚯蚓在污染土壤中活动的影响及对土壤元素转化的作用. 结果表明: 将蚯蚓接种到污染土壤后, 其体质量减轻, 日增质量倍数为负值; 添加EM菌的污染土壤中蚯蚓的体质量减少量、 日增质量倍数和产茧量低于未加EM菌的对照组; 添加不同EM菌的土壤中有机质、 全氮、 全磷的质量比以及pH值低于未添加EM菌仅蚯蚓作用的土壤; 土壤中的铵态氮、 硝态氮和速效磷质量比的变化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土壤Pb污染对土壤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随着Pb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大型土壤动物蚯蚓体壁、胃肠道及细胞微结构产生严重损伤,胃肠道粘膜出血、萎缩,体内线粒体细胞发生肿胀、断裂,同时抑制蚯蚓酯酶同工酶的活性,精子发生畸形,增高畸形率。土壤动物对Pb污染的富集和耐污染能力,利用土壤动物对Pb污染进行指示,为土壤Pb污染的生物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析土壤Pb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土壤Pb污染对土壤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随着Pb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大型土壤动物蚯蚓体壁、胃肠道及细胞微结构产生严重损伤,胃肠道粘膜出血、萎缩,体内线粒体细胞发生肿胀、断裂,同时抑制蚯蚓酯酶同工酶的活性,精子发生畸形,增高畸形率.土壤动物对Pb污染的富集和耐污染能力,利用土壤动物对Pb污染进行指示,为土壤Pb污染的生物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蚯蚓对植物修复永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壤动物在植物修复永久性有机污染物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蚯蚓对紫花苜蓿修复土壤菲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试验浓度(20.05~322.06 mg.kg-1)范围内,蚯蚓活动促进了菲污染土壤中修复植物的生长,其根冠比明显增大.添加蚯蚓70 d后,种植紫花苜蓿土壤中菲的去除率高达58.60%~81.82%,其平均去除率(73.42%)比无蚯蚓活动的土壤—植物系统(64.02%)提高9.40%,比无植物对照组(22.57%)提高50.85%.各种生物、非生物修复因子中,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对菲去除的平均贡献率(44.09%)最为突出,比无蚯蚓活动时(37.97%)提高6.12%.说明蚯蚓活动可强化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菲污染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使用蚯蚓来评价和控制洛克沙胂环境污染的可能性,研究了洛克沙胂进入土壤环境后,引起蚯蚓体内砷的富集过程,以及富集的砷在无洛克沙胂污染土壤中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洛克沙胂能引起蚯蚓体内砷的富集,富集因子的对数与土壤砷质量分数的对数呈线性关系;蚯蚓体内砷的消除符合双区一级动力学模型;蚯蚓能用作土壤中洛克沙胂污染的指示生物,而且可以用蚯蚓生物除污技术来减少或控制洛克沙胂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蚯蚓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蚯蚓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 ,在生态系统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们促进植物残枝落叶的降解 ,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化这一复杂的过程 ,并具有混合土壤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透气、排水和深层持水能力的作用。它们的这些作用与其生物量和 3种生态类型 (表层种、内层种和深层种 )密切相关。根据它们的自然生态作用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合适的蚯蚓物种来为环境保护服务。它们是很好的土壤环境指示生物 ,我们可以利用蚯蚓 ,通过实验室或田间的生态毒理学试验来评价土壤中化学污染物的生态毒性。由于蚯蚓具有通过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加速有机物质分解转化的功能 ,我们可以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垃圾——蚯蚓分解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蚯蚓过滤处理是新近开发的一项利用蚯蚓的新技术 ,它可能具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本文主要介绍蚯蚓及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同时指出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土壤动物在植物修复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法,对比研究了蚯蚓(Pheretimasp.)活动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修复土壤芘污染的影响效应.在72d的试验期间,蚯蚓活动促进了芘污染土壤(20.24~321.42mg.kg-1)中高羊茅的生长,其根冠比明显增大.试验结束时,种植高羊茅的土壤中芘的去除率高达55.89%~82.01%,其平均去除率(69.91%)比无蚯蚓活动的土壤-植物(高羊茅)系统(60.06%)提高9.85%,比无植物对照组(18.24%)提高50.67%.各种生物、非生物修复因子中,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plant-icrobial interaction)对芘去除的贡献率(44.08%)最为突出,比无蚯蚓活动时(37.54%)提高6.53%.说明蚯蚓活动可强化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芘污染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蚯蚓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江平 《贵州科学》2000,18(2):116-133
蚯蚓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们促进植物残枝落叶的降解,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并具有混合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排水和深层持水能力的作用。它们的这些作用与其生物量和3种生态类型(表层种、内层种和深层种)密切相关。根据它们的自然生态作用,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合适的蚯蚓物种来为环境保护服务。它们是很好的土壤环境指示生物,我们可以利用蚯蚓,通过实验室或田间的生态毒理学试验来评价土壤中化学污染物的生态毒性。由于蚯蚓具有通过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加速有机物质分解转化的功能,我们可以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垃圾——蚯蚓分解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蚯蚓过滤处理是新近开发的一项利用蚯蚓的新技术,它可能具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本文主要介绍蚯蚓及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以益娄高速桃江段黏性土为例,基于水泥改良洗衣粉污染土的室内试验,探讨了水泥改良洗衣粉污染土的CBR(加州承载比)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对水泥改良洗衣粉污染土的强度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水泥改良洗衣粉污染土的CBR值先急剧增加后缓慢增加;不同洗衣粉含量的污染土样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水泥掺量增加均得到提高。通过对不同水泥掺量,不同龄期的试样强度进行数据拟合,得到了水泥改良洗衣粉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10.
周华珍  陈宇成  金嗣红 《科技资讯》2013,(28):115-115,130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的发展,高科技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制造着许多的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逐渐成为中国农村水体污染的主体之一.人们应该谨慎处理农村的生活污水,避免因污水引起农产品、土壤、农村村水体的污染,保证农村生活和食品的健康.本篇论文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根据示范工程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凋落物与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C和N含量的影响,为改善杨树人工林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东台滨海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法设置野外固定试验样地,共设置6个不同处理,即对照(CK)、杨树凋落叶表施(T1)、杨树凋落叶混施(T2)、接种蚯蚓(T3)、杨树凋落叶表施+接种蚯蚓(T4)、杨树凋落叶混施+接种蚯蚓(T5)。每种处理设置4个重复样地。按照粒径的不同对土壤中的团聚体进行分级,测定每种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同时以平均质量直径(MWD)作为指标来考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不同粒径水稳性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一般随着粒径的增大而提高。杨树凋落叶混施+接种蚯蚓(T5)比杨树凋落叶表施+接种蚯蚓(T4)更能提高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在接种蚯蚓后,杨树凋落叶无论是表施还是混施均使得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有所提高。对比同一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粒径为≥0.250~2.000 mm团聚体的全氮含量普遍要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的,而粒径<0.053 mm团聚体的全氮含量相对最低。【结论】接种蚯蚓可以提高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同时杨树凋落叶混施比表施能更有效提高土壤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接种蚯蚓加速了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使得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加快。相比杨树凋落叶表施处理,杨树凋落叶混施处理会加快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测定农药对蚯蚓的DNA损伤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探讨采用当前国际上较先进的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检测农药对蚯蚓DNA的损伤,由于蚯蚓是陆生生物与土壤生物之间传递污染物的桥梁,能很好地指示土壤环境的变化,是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尝试建立蚯蚓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来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新型农药对蚯蚓的DNA均有损伤作用。认为蚯蚓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能敏感地农药对细胞DNA的损伤,并可作为农药对土壤污  相似文献   

13.
采用滤纸接触试验和人工土壤试验方法,分别以48 h、7d和14 d为试验周期,研究农药溴苯腈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滤纸接触试验空白对照组和人工土壤试验空白对照组的试验生物没有死亡,满足质量控制要求.滤纸接触试验结果表明溴苯腈对蚯蚓经皮暴露的48h-LC50值为10....  相似文献   

14.
在荞麦皮中按不同比例加入粉碎后的玉米芯,作为食用蚯蚓养殖基料,对比在不同配比基料中大平二号蚯蚓幼蚓的体重增加量、成蚓的产茧量和蚓茧的孵化量,筛选出较为理想的养殖基料.结果表明,加入定量玉米芯后的基料比以纯荞麦皮作为基料更适合蚯蚓的生长繁殖.此外,初步确定玉米芯体积分数为40%的基料(未灭菌)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接种蚯蚓和施用凋落物对杨树人工林土壤主要酶活性的影响,正确评价蚯蚓和凋落物在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中的作用,以促进其生产力长期维持及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为优化杨树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省东台林场20年生杨树人工林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杨树凋落叶表施(T1)、杨树凋落叶混施(T2)、接种蚯蚓(T3)、杨树凋落叶表施+接种蚯蚓(T4)、杨树凋落叶混施+接种蚯蚓(T5)共5种不同试验处理及不做处理为对照(CK),测定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及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容重、pH、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等重要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①与CK相比,T3、T4、T5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土壤蔗糖酶活性平均增幅分别为30.85%、34.58%、50.90%,土壤脲酶活性平均增幅分别为27.57%、33.67%、66.64%。②与CK相比,5种处理均显著提升了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平均增幅分别为38.39%、51.79%、79.91%、129.33%、149.52%。③与CK相比,T1、T2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降幅分别为13.23%、17.56%,T3、T4、T5处理与CK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④季节动态分析表明,土壤蔗糖酶活性9月最高,为0.77 mg/(g·d);3月最低,为0.40 mg/(g·d)。土壤脲酶活性夏秋季较高,为10.57 mg/(g·d);冬春季较低,为5.61 mg/(g·d)。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6月最高,为4.20 mg/(g·h);其他季节较低,为2.22 mg/(g·h)。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夏秋季较高,为6.93 mg/(g·d);冬春季较低,为2.36 mg/(g·d)。与CK相比,接种蚯蚓及添加凋落物处理没有改变4种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规律。⑤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季节变化和试验处理均显著影响了土壤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季节变化和试验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交互作用,而对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⑥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及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容重、pH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氮、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与上述各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接种蚯蚓能够显著提高杨树人工林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凋落物混施比表施更有利于促进接种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凋落物混施和接种蚯蚓处理均显著提升了土壤酶评价指数,凋落物混施+接种蚯蚓处理进一步提升了土壤酶指数。因此,在农林业生产中可考虑将凋落物混施与接种蚯蚓经营措施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蚯蚓生物滤池是一种适用于分散式村镇污水污泥处理的生态型技术.填料是蚯蚓与微生物赖以生存的介质,对蚯蚓与微生物生理生态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可挥发性悬浮物质量浓度有机负荷为2.11kg·m~(-3)·d~(-1)的条件下,考察木珠、瓷球和鲍尔环3种填料对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剩余污泥工艺性能的影响.通过蚯蚓酶活性和微生物酶活性的变化,分析3种填料作为蚯蚓生物滤池填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3种填料的蚯蚓生物滤池均满足有机物(VSS)的减量率大于40%的前提下,与瓷球和鲍尔环相比,木珠蚯蚓生物滤池内,蚯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低,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最高,微生物的脱氢酶(INT-DHA)活性最高.表明蚯蚓在木珠填料的微环境中受到的胁迫最小,且微生物降解能力最高,因此,木珠填料利于蚯蚓生物滤池工艺效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