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三道岭煤矿和艾丁湖煤矿西山窑组及八道湾组的孢子花粉,计有63属,80种。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与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三道岭西山窑组的孢粉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而艾丁湖八道湾组的孢粉组合时代为早侏罗世。这两个孢粉组合的报道,为该盆地的石油勘探提供了重要生物化石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哈密盆地早一中侏罗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三道岭煤矿和艾丁湖煤矿西山窑组及八道湾组的孢子花粉,计有63属,80种。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与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三道岭西山窑组的粉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而艾丁湖八道湾组的孢八道湾组的组合时代为早侏罗世,这两个孢粉组合的报道,为该盆地的石油勘探提供了重要生物化石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通过时莱芜煤田二叠纪孢粉组合的分析研究,建立了本区二叠纪三个孢粉组合带,即1。Gulisporiles-Sinulatisporites组合;2.Florinites-CranulatiSporites组合,3.Patellisporitesmeisha-nemsis-Vesicasplrafusiformis-Virtreisporites组合。该三个孢粉组合分别反映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的孢粉组合面貌。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但对其孢粉化石的研究较少,此外还存在地层时代厘定不清、古气候古环境特征判识不明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盆地西缘乌达剖面羊虎沟组的孢粉化石展开研究,根据孢粉化石种属及其含量变化,建立了2个孢粉组合带:第I孢粉组合(Lycospora noctuina-Stenozonotriletes lycosporoides组合)和第II孢粉组合(Dictyotriletes bireticulatus-Ahrensisporites guerickei组合),分别产自羊虎沟组下段、上段。通过与内蒙古白彦套海地区羊虎沟组、宁夏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孢子带等进行对比,确定了2个孢粉组合的时代,分别为维斯发A—B期和维斯发C—D期,属于巴什基尔晚期和莫斯科期。研究发现羊虎沟组下段较上段的蕨类植物孢子化石含量稍有增加,裸子植物花粉化石含量稍有减少,但总体变化不大,表明羊虎沟组沉积时期气候较为稳定。对孢粉化石与古植物类型的亲缘关系进行推测,羊虎沟组沉积时期生长的古植物多为热带—亚热带型;运用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验证,研究区应为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型气候。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哈密盆地三口钻井的地层划分及其生物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吐鲁番-哈密盆地3口钻井中所获得的生物化石为依据,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地层划分,并讨论了它们的时代归属。根据丰富的孢粉化石,首次研究了三叠纪地层在哈密盆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巴坤湖ZK-024孔的孢粉分析结果和14C测年数据研究对比,总结归纳出巴坤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序列概貌,并划分为六个孢粉组合带,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的新疆,晚更新世以来干湿冷暖配置状况与东部地区相反。从孢粉分析来看,尽管存在短时间由暖湿或冷干气候控制新疆的可能性。但是,干暖或冷湿的是新疆干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迁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汶煤田太原组和山西组中的孢粉化石的研究,共鉴定出孢粉化石52属154种,其中太原组38属140种,山西组32属135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和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共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带(自上而下):ⅡGulisporites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sinensis带和ⅠLaevigatosporites-Thymospora带。通过与华北部分地区石炭一二叠记孢粉组合带对比,新汶煤田的这两个孢粉组合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早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济宁唐阳井煤田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的孢粉化石的研究,共鉴定出孢粉化石71 属177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和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自上而下共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带,即:ⅡGulisporitescochlearius- Sinulatisporitessinensis- Granulatisporites piroformis 带和ⅠLaevigatosporites vulgaris- Thymosporapseudothiessenii 带。以上两个孢粉组合如与华北部分地区石炭———二叠纪孢粉组合带对比,它们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 太原组) 和早二叠世早期( 山西组)。  相似文献   

9.
浙南沿海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沉积含有丰富的孢粉,根据孢粉组合在柱状剖面上的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孢粉组合带:1.Quercus—Castanea—Pinus—Liquidambar—Fagus—Hicriopterislaevissima—Polypodiaceae孢粉组合带。2.Quercus—Castanea—Betula—Taxodiaccae—Polypo-diaceae—Hicriopteris laevissima孢粉组合带。3.Castanopsis—Quercus glauca—Rutaceae—Eurya—Quercus—Castanea—Chenopodiaceae—Artemisia—Polypodiaceae孢粉组合带。4.Quercus—Castanea—Pinus—Quercus glauca—Castanopsis—Artemisia—Gramineae—Pteridium—Polypo-diaceae孢粉组合带。通过孢粉分析结果本文进而推断浙南沿海地区晚更新世未期以来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演替的三个不同阶段,并对全新世下限及地层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钻孔的79个沉积物样品中孢粉定量统计分析,在34个样品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共统计孢粉5 757粒,鉴定为83个属种,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孢粉组合带,组合带Ⅰ(66.00~70.80 m):PinusQuerc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孢粉带,组合带Ⅱ(51.34~54.44 m):Chenopodiaceae-Cyperus-Typha孢粉带,组合带Ⅲ(48.85~51.34 m):Pinus-Quercus孢粉带,组合带Ⅳ(34.11~39.60 m):Pinus-Quercus-PolypodiaceaeTypha孢粉带,组合带Ⅴ(20.56~34.11m):Picea-Pinus-Chenopodiaceae孢粉带,组合带Ⅵ(15.65~20.56m):Pinus-Chenopodiaceae-Artemisia-Typha孢粉带,组合带Ⅶ(10.72~15.65 m):Pinus—Artemisia—Quercus孢粉带。孢粉组合带特征呈现喜冷和喜暖的植物群落的相互演替,反映了莱州湾西部沿海地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冷暖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1.
黄骅拗陷滩海地区沙河街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由于黄骅拗陷滩海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孢粉化石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方法 根据沙河街组所产孢粉化石的特征,讨论了孢粉组合的时代。结果 建立了1个孢粉组合和3个亚组合,即栎粉属Q-uercoidites高含量组合(Q.microhenrici-U.minor亚组合,Ephedripites-Rutaceoipollis-Meliaceoidites亚组合和Quercoidites-Labitricolpites亚组合)。结论 该地区古植被类型由落叶针叶林逐渐转变为落叶阔叶草原型的植物群;古气候经历了半干旱、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到温暖带-亚热带气候至半干旱的暖温型气候。  相似文献   

12.
董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718-3721
照壁山铝土矿赋存于中三叠统北衙组与上三叠统中窝组的不整合接触面上。富矿围岩为上三叠统中窝组灰岩。沉积相为局限海湾-泻湖-潮间相。铝矿物主要为一水软铝石。矿石结构主要为豆状-鲕状结构,矿床成因为古风化壳沉积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钻井、露头、地震等资料分析,对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二三叠系沉积相进行详细研究,识别出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缓坡两大沉积体系,指出研究区二三叠系沉积具有典型的从碳酸盐岩缓坡演化为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沉积的演化过程,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发育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上二叠统长兴组过渡为碳酸盐岩镶边台地,飞仙关组沉积末期全区演化为均一化台地。研究成果对本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川中-川西地区钻井资料匮乏、受玄武岩喷发影响地层纵横向分布发生变化等问题,利用地震资料开展中二叠统茅口组及上覆地层地震相特征分析。通过地震识别,茅口组顶界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强波峰地震反射,川中-川西地区茅口组顶界存在明显的弱振幅杂乱地震反射特征连片分布。根据沉积背景分析,认为川西南部地区、川西中部地区、川西北部地区、川中地区茅口组顶界弱振幅地震异常响应特征为火山喷发、火山沉积与碳酸盐岩喀斯特等不同地质作用所引起;结合茅口组上覆地层的差异,将川西-川中分为4个地震相区域。四川盆地上二叠统玄武岩在成都-简阳地区分布,早期可能为火山口爆发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北羌塘盆地北部晚侏罗世索瓦组地层古生物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羌塘盆地北部乌兰乌拉湖地区测制了多条晚侏罗世索瓦组剖面,讨论了该区索瓦组的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及空间变化规律.首次系统研究了索瓦组双壳类、层孔虫及珊瑚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地理分布.建立了一个双壳类生物组合带,一个层孔虫组合和一个珊瑚组合.确定索瓦组的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牛津期-基默里奇期.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风化壳古岩溶特征及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化壳古岩溶的发育是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获得新突破的重要因素。基于大量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及薄片观察、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在论证灯影组两套风化壳古岩溶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古岩溶相带特征研究及差异分析,进而建立相应的风化壳古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灯影组两套风化壳古岩溶均符合缓坡模式,但受古地貌坡降差异的影响,灯四段不整合面附近岩溶作用强烈,发育大洞穴及角砾、泥岩充填物,垂向分带结构以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为主;灯二段不整合面附近岩溶作用相对和缓,溶洞充填物主要由小粒径的角砾云岩、白云岩组成,盆地范围内其垂向分带结构以垂向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及深部缓流带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三叠纪是上扬子地区由海洋过渡为陆地的关键时期,四川盆地沉积了大套碳酸盐岩-蒸发岩.川东北地区是四川盆地三叠系含钾有利区,具有良好的成钾条件,钾盐矿资源丰富,以杂卤石为主.目前,杂卤石测井评价以传统型杂卤石的响应特征分析和定性识别为主要研究内容,定量评价方法和发育规律分析较少.近期,随着一种新型杂卤石盐矿——"盐晶颗粒杂卤石岩"的发现,基于"油钾兼探"思路,利用普光气田现有钻录井和测井资料,落实川东北普光地区6类主要岩性敏感信息和测井识别模式;提出了利用曲线重叠和交会图法、钾钍比值法等方法开展杂卤石定性识别,落实研究区杂卤石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明确其横向变化大、局部富集的特点,同时,研究区二叠、三叠系几个基本构造单元均以北东向为主,二者一定耦合关系;提出采用"伽马能谱差值分析法"计算富钾矿物的模型,形成了定量计算方法.通过开展杂卤石测井评价和发育规律研究,明确了川东北地区深层钾盐矿产资源的潜力,为勘探开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海外M盆地主要发育三叠系和二叠系两套烃源岩,但认识不清,影响了勘探方向的选择。本文通过对该盆地烃源岩常规指标和有机地区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识如下:该盆地烃源岩类型以腐泥一腐殖为主的Ⅱ2和Ⅲ型,有机碳为多低于0.3%,其R0多大于1.5,处于成熟一过成熟,产油潜率相对较低,三叠系烃源岩产油潜率小于0.05mg/g,二叠系产油潜率多小于0.5mg/g,表明该区烃源岩以生气为主,生油能力较低,且容易发生裂解。因此该盆地的油气勘探应以浅层天然气勘探为主。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与川中隆起过渡带是一个斜坡地带。通过对绵阳丰谷—中江回龙地区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目标层的勘探目标优选评价研究,证实了在该过渡带及其两侧具备有利的沉积和构造背景;存在有效的储集层和储集体;烃源岩生烃强度高,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储盖组合配置良好;有多种类型的有效而适时的圈闭;天然气输导条件和保存条件有利。探讨了地层压力流体封存箱成藏可能是该过渡带的主要成藏模式,认为川西坳陷与川中隆起过渡带的须家河组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昆北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的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是该油田重要的产油层系.通过对路乐河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重矿物和测井相研究,认为路乐河组是一套退积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河口坝、泛滥平原、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平面展布呈自南西向北东的扇形,平面上发育两期分支体系;储层岩性包括砾状砂岩、中粗砂岩及细砂岩等,储层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低,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见少量次生溶孔、成岩粒内缝;储层物性整体较好,属中低孔、中低渗型储层.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相带、杂基含量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