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从城市圈相关理论入手,论述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所具有的诸多有利因素与条件,同时也阐明其发展现状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最后重点提出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正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期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联动是旅游业扩大影响、增强活力的必然选择.“大武汉”城市圈是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基于武汉环城游憩带乡村游产品发展的角度,分别从区位、客源市场、经济环境、交通环境、空间布局和政策环境六个主要影响因素来考察“大武汉城市圈”游憩产品的联动反应,旨在更好地探讨“大武汉城市圈”游憩产品的未来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提出的振兴湖北经济 ,推动湖北经济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武汉城市圈是在中国出现“中部凹陷”经济现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对振兴中国中部经济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为中部崛起注入了强有力的经济活力 ,是带动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和龙头。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条件 ,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 ,发展其经济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引入三角图分析方法,从经济(E)、社会(S)和资源环境(R)3个方面构建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ESR)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武汉城市圈ESR系统脆弱性的空间特征及分类.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ESR复合系统脆弱性水平较高,属于中高级别,且空间分异明显.2从武汉城市圈各子系统看,经济子系统武汉市一城最优,形成由低脆弱性、中等脆弱性、较高脆弱性和高脆弱性组成的4个板块;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整体较差,黄冈市高脆弱性尤其突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在空间上呈核心-边缘结构,敏感性和系统脆弱性相关性较高.3武汉城市圈脆弱性类型可分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均衡脆弱型、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5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契机下,在环境发展权的理论支撑下,借助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的分析,探索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设.对促进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多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市场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优势突出,加快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化手段,分析得出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在实现区域联合发展之前,必须对其内部差异进行充分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通过计算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的威廉森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武汉城市圈近10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时序分析,研究其内部的差异程度和变化过程;用经济区位商分析其内部经济格局的动态变化.发现近10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经历了差异拉大——缩小——再拉大的过程,现处于总体差异继续扩大,两极化分异更趋明显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武汉城市圈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将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依次划分为5个阶段,揭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发展至均衡网络型空间结构是其必然趋势,并指出经济发展、交通诱导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是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现状基础上,重点从政策制度、经济基础、信息化建设、文化环境四方面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才共享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推动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也是城市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不断发展,牢牢抓住时代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武汉的各种优势,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发展区,为中部崛起乃至全国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研究湖北省各城市与武汉市间的地缘经济关系,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加快湖北省经济发展、提升湖北省在“中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甚至是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湖北省各市的劳动力效率、资源向外地流动能力、资本转换率三个指标计算各市与武汉市的欧氏距离。结果显示:黄石市、鄂州市、宜昌市和武汉市是强竞争型关系;潜江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与武汉市是一般竞争关系;仙桃市、随州市、咸宁市、孝感市和武汉市在地缘关系上存在不确定型关系;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与武汉市在地缘经济关系上具有一般互补型关系;荆州市、恩施州、黄冈市与武汉市存在强互补性型关系。为此,各市开展经济交往时,应根据不同的地缘经济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中游开放开发为背景,分析了武汉市作为中国内陆最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武汉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空间互作用模型研究了武汉市城市影响域;讨论了武汉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域的衰减,扩延新特征,旨在为研究武汉在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差距中的战备地位和作用提供一些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位置是H.H.巴朗斯基提出的,现已成为经济地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本文作者定性的分析了经济地理位置的含义,同时阐述了经济地理位置动态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作者以武汉经济圈为例,选取武汉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城市人口总数为指标,通过运用经济地理位置动态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初步对武汉经济圈内各城市经济地理位置进行了简单的测算...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经济带和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韩国的仁川沿海经济带、中国的长三角经济带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在世界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流派、代表人物、经典作品分析入手,讨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认为经济和环境是区域复杂巨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在论述辽宁沿海经济带承担着对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加速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双重使命的基础上,指出只讲协调不讲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将毫无意义,只讲发展不讲协调,则既有悖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初衷,也不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可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6.
On March 11,2011,a large earthquake and subsequent tsunami near the east coast of Japan destroyed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FD-NPP),causing a massive release of nuclear contaminants.In this paper,a Pacific basin-wide physical dispersion model is develop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port of nuclear contaminants.The Pacific circulation model,based on the 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is forced with air-sea flux climatology derived from COADS(the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t is shown that ocean current dominates nuclear contaminant transport.Following the Kuroshio Extension and North Pacific Current,nuclear contaminants at the surface will move eastward in the Pacific as far as 140°W,thereafter dividing into two branches.For the south branch,nuclear contaminants will be transported westward by the equatorial current,and can reach the Philippines after 10 years’ time.In contrast,the north branch will arrive at the American west coast and then migrate to the Bering Sea.At 200 m water depth,part of the nuclear materials will move southwestward along with deep ocean circulation,which could potentially reach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The other part will move to the west coast of America and separate into two branches.One will move northward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Alaska,while the other will travel southward to the Hawaiian Islands.The transport of radiation contaminants below 500 m is slow,and will primarily remain in the central Pacific.The physical dispersion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e radioactive isotope cesium-137(137 Cs) will move eastward and reach the central Pacific and west coast of North America in two and eight years,respectively.The sea areas influenced by the nuclear contaminants continue to expand,while peak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in the North Pacific.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建成后对长江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峡水库是特大型水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由于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水库上、下河段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对环境产生如下冲击和影响:①基准面抬高,流入水库各条支流在入库河口区及以下区域迅速产生水下淤积,形成河口拦门沙和水下三角洲.②水库上游河道发生变形.水库蓄水后引起库岸变形,这种库岸变形可能延续几十年的时间,影响到库岸的稳定性、水库库区附近淹没浸没以及水库渗漏等.水库运营时清水下泄,引起水库下游河床冲刷以及下游河道变形,受影响最大的是武汉及其以上荆江河段.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影响最大、最应该立项和进行综合研究的问题有3个方面:第一,入库河流河口地区的水下淤积问题;第二,水库运营过程中引起的库岸变形及库岸的稳定性问题;第三,水库下游清水下泄河床重新调整时,对下游荆江等河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使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都市全球化理论”认为: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中,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使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运用“大都市全球化理论”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特征进行了初步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与“大都市全球化理论”中的全球城(B)型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