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训自汉代以降深受河湟地区民众尊崇,逝世后成为当地普遍信奉的地方神明.在其故事流传过程中,邓训既是忠烈勇敢的英雄典范,又是惠政为民的清官榜样,同时也是表征民间信仰的文化符号,邓训信仰承载着河湟地区的历史图景与民间记忆,折射出一个地域的民间文化和当地民众内心的信仰建构.  相似文献   

2.
民间故事作为民众生活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了言传身教的功能。通过传统的讲与唱的故事讲述活动,向听众传授了丰富的民间知识和地方传统,也实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走马民间故事承载了千百年来巴渝大地广袤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走马古镇的文化品牌,不仅凸显了古镇民众的历史记忆,也成为代表古镇特色的民俗传统。走马民间故事与它的讲述者们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成为显示地方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小山村龙灯文化的消失过程 ,反映了国家与民间社会在集体记忆方面分歧、糅合、分离、混杂的历史互动关系的过程。屏风村龙灯文化所代表的民间社会在与国家的互动中 ,被迫放弃了记忆的基础之后 ,处于全能国家时代之后的一种混乱的记忆状态。如果这种现状无法改变 ,民间文化的重构将出现失序与混乱  相似文献   

4.
游艺民俗是民间娱乐文化的总称,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民俗类型。西部少数民族群众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艺民俗文化。西部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是游艺民俗产生的重要原因。游艺民俗除了在当地社会起到传承和维系传统文化、教育规范的作用外,也起到了娱乐放松和促进各民族社会交往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唐宋闽南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地区向有信巫重祀的传统,但是在唐代以前其民间信仰一直都以自然神崇拜为主。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唐宋期间,闽南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间信仰也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伴随着中国文化及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中国乡村社会曾兴起一股"废庙兴学"之风。其最初只是一种有知之士个人在民间的自发行为;清末新政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广泛推行(实际上只是部分地区执行);民国初年,"废庙兴学"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对推进乡村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遇到了宗教文化和乡村传统势力等重重阻力。"废庙兴学"是一个多面体,它既有促进国民教育、提高民众教育程度的积极作用,又扩大了我国民间宗教文化自身的影响,加强了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壮大;也可能成为激化民众社会矛盾、危害国民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景观是社会与自然共生的重要场所,城市景观更是一方民众生活水平之体现和地域文化之表达。其中,地方传说因传播之深远、记忆之深刻成为景观建设重要的文化依托。文水世泰湖是汾河流域遗留的湿地之一,也是先秦史籍记载中“十薮”的唯一遗存——“昭馀祁薮”。其原本是一片滩涂,在生态改造中融入了当地遗存的大禹传说和天后岛传奇故事,在此基础上建设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湿地亲子乐园,成功转化为兼具文化吸引力、生态亲和力和娱乐生产力的湿地文化景观。在世泰湖景观建设与传说资源的耦合背后,蕴含着文水人民共同的地方文化记忆和美好生活愿景。  相似文献   

8.
流传在苗族民间口述史中的蚩尤神活及其由此神话建构起来的传统文化通常从一些习俗仪式中就可找到相应的印证。本文通过蚩尤神话中流传在苗族民间的一些民俗仪式现象说明这些民俗文化在展演口述史中的社会记忆时,也透视出神话在民俗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聚了民族的传统和智慧。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族地区传统节俗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及西方节日的涌入,致使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有所淡化,这既与传统节日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关,也与民间信仰的淡化有关。尊重民间信仰、提升文化自觉,保护和创新有机结合等是保护与发扬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湘南瑶族民间宗教是湘南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南瑶族民间宗教主要有三大特色,它们分别是:以原始信仰为主,保持其民族特色;宗教仪式丰富多彩,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受道教影响大,并且与道教相互渗透。湘南瑶族的民间宗教集中体现了地域特色,受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它虽有其独特的个性,却也体现了民间宗教的共性。更深入地研究和保护湘南瑶族的民间宗教必然为研究和保护民间宗教本身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村落民间传统体育仪式是村落文化的外在表现,仪式展演的形态变迁是当地文化变迁的风向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村跳脚展演进行展考察基础上,分析了跳脚文化仪式背后的村落文化变迁与村落文化变迁的主导话语权,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规则之治在乡土社会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实践中的非规则之治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文明相当发达的国度,"重农抑商"是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隆礼轻法"也就必然是中国精神文化反映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文化传统与建构在陌生人社会上的现代法治是相悖的。随着中国的现代化改革的推进,"法治"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主流话语。法治即规则之治,规则之治几乎是现代法治的核心。然而,"我国的社会现实表明,近年来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很快,但是民间文化、宗教信仰、传统社会组织等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在目前国家主导型的法治建构模式下,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和传统性、正式法与民间法的冲突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潍坊学院学报》2020,(1):63-66
汪曾祺用人文主义价值尺度,比照乡愿中国的传统文化,亦真亦幻描摹出一幅秦邮记忆的文学想象。在汪曾祺的笔下,汪曾祺对秦邮乡土的形象和文化内涵的概括,与当地的衣食住行进行关联,通过一系列具体场景中的小视角事物和形象的言说描摹,制造了一个温情脉脉、诗情画意的"乡土秦邮"。  相似文献   

14.
谢琳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9):134-137
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门类,地方高校承担着当地的社会教育及服务功能,所以,地方高校的民间美术教学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当地民间美术的保护与研究,民间美术教学方法也应该结合地方非遗文化特色进行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桂东南乐舞文化包含形式多样的山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是当地民间信仰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桂东南民间信仰是乐舞文化的精神核心,又为乐舞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乐舞活动中的民间信仰不仅具有乡村社会的教化作用和民众精神支撑作用,而且具有族群社会的凝聚和维系作用,同时具有传统伦理与道德的传承、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它保留了属于民众的特定文化记忆,是一个族群、一个地域的"记忆之所"。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并强化了民众的地域文化认同。温州的饮食文化有异于其他地方饮食文化的明显特质,这些特质成为世界温州人的记忆之所,促进了世界温州人的地域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孙铁骑 《奇闻怪事》2011,(3):4-8,32
有史可考之民间书院可追溯到唐朝初年,“最初只是士人读书治学之所”,后“将其服务范围从个人扩展至众人,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传道授业的教学活动”。当下之学校教育,皆功利之学,唯金钱事功之所图,世人皆被物化而成生产之机器,人文精神丧失,“上帝死了”“哲学死了”“科学死了”,“人(也)死了”。在一片“终结”声中,无人预知人类会走向何方,“盲人骑瞎马”的危险正在向人类袭来。而当代之书院,于此传统书院之学统还能有所担当吗?观中国历史可以得之,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世道如何混乱,中国人之生命意识从无现代人所承受之虚无感,因中国文化是有根之文化,中国文化是安顿人身心性命之文化,而传统书院则为这一文化传承之火炬,深扎民间而风化社会,持守道统而源远流长,使中国人之身心性命得以安顿,此为传统书院不朽之功业。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记忆在人类心智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习离不开记忆 ,思维离不开记忆。一个人的记忆能力的好坏与其联想事物的方法有密切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 ,柏拉图就认为回忆就是一种联想过程 ,记忆离不开联想。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联想的三大定律 :相似性、对比性和接近性。任何一种记忆方法都是建立在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或接近联想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联想记忆技术教学英语词汇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英国的JamesNattinger曾经说过 :“词汇是以联想网储存和记住的…… ,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变成了了解该词与其它词联想的任…  相似文献   

20.
舞龙运动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是民间体育项目中具有中国文化传承意义的体育项目,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播广泛的重要载体.目前舞龙运动已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鲜明传统体育特色的文化,且慢慢趋向于竞技化.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在小康社会进程中益阳民间舞龙运动的现状进行较为细致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从益阳民间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和龙队运行情况2个方面入手,并对当地群众及龙队所给的意见整理分析,给益阳民间舞龙运动的未来发展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