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膜双垄沟播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兰 《甘肃科技》2011,27(19):183-185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栽培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显著缩短了旱区玉米生育前期,延长了生育中后期,整个生育期较对照缩短21d;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不覆膜平播显著提高玉米平均干物重53.23%;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显著增大了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生物性状各指标、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耗水量,较不覆膜平播分别提高收后土壤水分88.83%、玉米产量29.24%和水分利用效率77.83%。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是干旱和半干旱山区发展玉米抗旱节水高产的有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海拔800~1600m鄂西南高山地带利用耐寒大白菜品种与白肋烟套作可以改良土壤,提高烟叶产区复种指数;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不影响烟叶和大白菜单作时的特征特性,产量,质量稳定;与单作相比,套作单位面积纯收入比单作白肋烟提高:1.0~1.6倍,也比单作大白菜提高50%~100%.本文介绍了高山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的种植方式,适宜范围,品种选择、田块规划、育苗、田间管理、病虫防治及采收调制技术.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间作对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根箱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与空间变异。结果表明:间作有利于玉米、大豆根系的生长,与单作相比,间作在不同土层中作物根干质量相应增加,根冠比增大,比根长明显增加。因此,玉米、大豆间作的根系系统优越于各自的单作,可通过两种作物根系的互补作用,利用作物自身的潜力,提高空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丘陵旱地对冬小麦进行了大田和原状土柱模拟耗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情况下,小麦4500~6000 kg/hm2产量水平,耗水量216.3~345.2 mm,播种-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分别占总耗水量的25.9%~36.9%,22.0%~31.1%,31.9%~52.2%,但年际间变幅较大;小麦拔节以后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明显增加,拔节期、灌浆期是小麦两个重要的水分需求期.原状土模拟情况下,冬小麦总耗水量中,丰水年型自然降水占77.2%,平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7.1%,缺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4.0%.从作物阶段耗水测定结果看,丰水年型情况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耗水现象;平水年型自然降水能基本满足冬小麦水分需求,突出问题是阶段性、间隙性水分缺乏;缺水年型情况下,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冬小麦的水分需求,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水分状况制约着冬小麦正常播种和出苗,二是水分供应状况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西北部西兰花集雨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在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集雨补灌对西兰花的产量和水分效应,结果表明:西兰花生育期耗水量较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少,高产水平的耗水量约230mm,集雨水补灌的灌水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在灌溉方式上,滴灌比沟灌更能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增加西兰花的株高、冠幅、花球重、单株茎叶重和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率.在同一灌水方式内,不同灌水量处理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随灌水量的增加,株高、冠幅、花球重和单株茎叶重也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郭殿珍 《甘肃科技》2006,22(3):182-184
本文针对半干旱气候特征,通过选择耐旱早熟的优质玉米和豆类作物,与小麦、马铃薯进行间作套种,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比单作高,雨水利用率分别为玉米种河南肉豆(41.59kg/hm2.mm)>马铃薯单作(20.20kg/hm2.mm)>玉米套种马铃薯(20.10kg/hm2.mm)>玉米间作小麦(18.07 kg/hm2.mm)>玉米单作(16.61kg/hm2.mm)。这种一地多元化的种植模式是有效利用当地光、热、水、气等资源,实现旱农高效高产的重要途径,应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和分析明确了小麦、夏玉米“一体化栽培”的三大理论基础,即作物与气候的时空统一律、两作物栽培生理学特性互补律及一体化栽培的气候学基础;总结发现了两种作物的7个生物学互补特性,提出了7个方面的技术对应关系;并建立了小麦夏玉米一体化栽培的科学新概念,为提高光热利用效率,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方式对冬小麦耗水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小麦品种科师22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的耗水量、耗水系数、产量不同。干旱处理的耗水系数最低。相同灌水次数下,随灌水总量增加,耗水系数、耗水量增大;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少量多次灌溉方式的耗水量、耗水系数则降低。不同灌水处理间冬小麦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灌水各处理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早处理(不灌水)的产量。冬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加大而下降。相同灌水量下,分期灌溉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作物抗旱性是极为复杂的生物适应现象。越来越多专家认为抗旱性是复杂的系统,但经过专家大量艰辛细致工作,培育出了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增强了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使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应用面积达世界之最。目前,我国已获得一系列抗旱节水作物技术和节水作物新品种,如抗旱节水小麦、棉花、牧草、陆稻等。通过对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水肥高效利用联合调控技术,建立了抗旱节水型种植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模式,在豫、晋、冀、陕、甘、蒙等地推广20余万亩,新增产值近亿元,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20%;筛选出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15个,并已辐射推广5306万亩,累计增产增收9.95亿元;基于生命需水信号与环境信息作物高效用水调控理论,研究人员建立了作物调亏与非充分灌溉技术指标体系,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与夏玉米连作模式下,亩均节水30~50立方米,作物水分利用率提高25%~28%。值得一提的是,在作物水分信息快速监测诊断、土壤水分动态快速测定、区域作物水分分布监测等方面,科学家开发了植物蒸腾速率热脉冲探头和可实现定位自动连续监测的土壤水分传感器,使测量精度提高10%~15%,造价降低20%,而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监测结果被农业部作为主要信息源实时发布,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形成,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原创新能力,使相关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差距缩小了5~10年。  相似文献   

10.
豆科作物生物固氮作用受环境中氮素严格调控,在较多化合氮条件下结瘤少固氮能力差.目前尚缺乏耐高氮根瘤的筛选与利用,而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实行间、套作,是充分发挥根瘤固氮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玉米∥花生是典型的间作模式,近年来在玉米和花生主产区推广较快.本文回顾了前人对禾本科∥豆科作物间作体系氮素营养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花生对花生生物固氮的影响,丰富完善了间作氮素营养理论,并为玉米∥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不同小麦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密度过大,套作群体内透光率低,群体质量差,虽然以穗多可获得较高小麦产量,但玉米单产低,致使套作群体产量偏低.小麦密度低,通风透光好,以争取较多分蘖、穗大、粒多也能获取高产,并且还有利于玉米生长,套作群体产量较高.行数不同播种量一致的处理在4行150万/hm2的田间配置下,套作群体质量优,产量较高;行数和播种量均不同处理中以3行90万/hm2的田间配置较好.相关分析表明麦/玉套作群体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12.
保持耕作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近几十年来少耕、免耕、深松及覆盖等保持耕作技术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少耕、免耕、深松及覆盖等保持耕作技术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小麦返青、拔节,提高小麦产量1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作物生产水足迹,引入水资源稀缺性指数,结合作物面积净收益,构建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评价模型,评价中国水稻、玉米、小麦的主要生产地. 结果表明:水稻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湖南、江西、黑龙江、广东、广西;玉米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山东;小麦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本研究实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衔接,有助于推动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程,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试验示范基地的大豆、玉米、向日葵、谷子、棉花、小麦等作物进行表层土壤水分测定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了同一作物不同深度和不同作物同一深度中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这6种作物在不同深度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差异较小.同深度由于作物不同土壤水分差异明显,但不同作物之间差异显著性不同,其中小麦和向日葵的水分含量与其他作物水分含量的差异极显著.通过水分测定与分析最终为该区域的作物种植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植物群落中植物及群落的蒸腾特点、水分利用效率和水量平衡3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蒸腾特点研究中,快速称重法更适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使用,对群落的蒸腾过程也应当给予适当重视。在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还应当重视蒸散效率的研究,并提出了“水分承载力”新指标,完善了衡量水分利用经济状况的指标体系。在水分平衡方面,认为如对经典的快速称重法计算群落耗水量的公式进行改进,用该方法测定群落耗水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范围内,干旱是限制作物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倍受人们关注,提高单位水量的生产率是缺水地区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除了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之外,深入了解那些限制和调控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人们准确地鉴定和筛选生理和育种性状,从而有可能在水分有限条件下,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性。生物节水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物节水的机理就是通过遗传改良和生理调控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加强生物节水的机制与途径的研究,无疑会为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开拓新的思路,同时也将为节水灌溉和旱作栽培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节水农业与作物高效用水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就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作物自身高效用水在节水农业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述。提出作物高效用水的基本原理在于一定生育阶段适度水分亏缺后覆水作物可以产生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上的补偿效应,促使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高。本文还对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若干技术途径作了介绍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主要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物生长模拟包括阶段发育、形态发生、光合与呼吸作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作物与水分的关系、作物的养分效应、作物气象环境的模拟等几部分内容.综述了近10年我国主要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玉米等的生长模拟模型研究状况,将其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结合,建立更完善的作物生产计算机决策管理系统,是这一研究领域在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甘肃定西地区3个小麦品种对土壤干旱胁迫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对甘肃定西地区的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定西24、甘麦8和陇春8139的幼苗生长及其水分代谢生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3种小麦幼苗耗水量明显减少,表现为甘麦8>定西24>陇春8139;叶面积扩展速度逐渐降低,其中陇春8139叶片扩展速度下降最为明显;叶片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叶绿素含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陇春8139的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甘麦8和定西24,叶片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质量比值和水分利用效率值也上升得较多.以上结果证明,陇春8139相对于甘麦8和定西24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不同种类的作物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在水分和盐胁迫条件下,作物体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在水分胁迫下,不同品种的小麦幼苗及谷子幼苗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的增高,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游离脯氨酸含量成十倍或几十倍地增加。不同品种的小麦及谷子幼苗,游离脯氨酸的积累速率不同。浇水解除干旱后,小麦及谷子幼苗中脯氨酸的含量却明显降低。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培养生长六天的小麦、玉米幼苗,脯氨酸的积累量均较双蒸水培养的多,但随着溶液中Nacl浓度的增高,脯氨酸的积累量也增加,这表明小麦、玉米幼苗中脯氨酸的含量与溶液的盐浓度有密切关系。解除盐胁迫后(盐溶液换成重蒸水培养)脯氨酸含量明显下降。在盐胁迫下,地上部分脯氨酸积累最大于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