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分析地铁开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郑州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02工区黄河迎宾馆站至英才街站区间左线盾构区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FLAC3D计算模型,研究了模型隧道开挖后形成的位移曲线。【结果】得到隧道开挖掘进地表的沉降规律,与实际工况基本吻合。【结论】说明数值模拟对盾构施工前期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盾构区间下穿对既有地铁区间结构变形的影响,建立地层-结构模型,采用Midas软件计算盾构下穿施工引起的既有区间结构变形,分析既有区间结构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盾构下穿施工中既有区间的结构竖向变形先增大后减小,当盾构掘进至隧道正下方位置时竖向变形最大;盾构下穿施工中既有区间的结构横向变形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工程什刹海站--南锣鼓巷站盾构区间联络通道施工前地层加固为例,介绍了采用WSS深孔注浆工法在富水软弱地层加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董辰浩 《河南科技》2023,(15):78-82
【目的】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过程对地层的扰动会对既有车站产生影响,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风险,保证既有站的安全及正常运营,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方法】利用MIDASGTS-NX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以郑州市某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为背景,按照接收端地层加固、左线盾构施工、右线盾构施工的顺序,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预测施工过程既有站主体结构的变形规律和内力变化,分析计算盾构隧道近距离斜交下穿施工过程对既有地铁车站的影响,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施工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及可行性。【结论】研究成果为隧道近距离斜交下穿既有站施工引起的沉降变形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指导施工、保证施工安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地铁5号线成林道站—津塘路站区间出现的上下重叠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模拟分析了上下重叠隧道间净距和土体的弹性模量、粘聚力、泊松比、摩擦角对先建盾构隧道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洞隧道间净距和土体弹性模量对先建隧道变形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盾构机的需求量将翻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由此,相关专业也将会涌现出大量的工程施工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地铁盾构区间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沿线及周边地面的变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地铁隧道盾构区间施工中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同步注浆能够较好地保持地层的稳定性,抑制施工过程中和运营期间引起的过大变形,确保地面及周边建筑物沉降在安全范围内,在特殊地质和小曲线、下穿结构及建筑物盾构区间施工中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长沙地铁3号线盾构施工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并探讨盾构施工法引发地表沉降的主要控制因素,得出长沙地铁盾构法施工的地表沉降的典型特点。结果显示:雅长区间的地表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盾构区间的首段和尾段。因此,长沙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设计方案,防止水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涌水涌沙,合理设置土仓平衡压力,配置渣土改良系统,提高土仓中砂卵石土的流塑性和止水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长沙地铁3号线盾构施工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并探讨盾构施工法引发地表沉降的主要控制因素,得出长沙地铁盾构法施工的地表沉降的典型特点。结果显示:雅长区间的地表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盾构区间的首段和尾段。因此,长沙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设计方案,防止水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涌水涌沙,合理设置土仓平衡压力,配置渣土改良系统,提高土仓中砂卵石土的流塑性和止水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盾构施工风险评估中客观存在的评价指标相互影响问题,构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ANP-FCE模型),采用工程案例并结合专家调查阐述了模型的算法,旨在解决评价指标之间相互依存和反馈问题。运用模型对成都地铁4号线凤溪-南熏区间的盾构施工风险进行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状况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NP的风险模糊评估模型较其他风险评估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可为其他类似工程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盾构进出洞施工为盾构隧道施工的关键,也是盾构施工的重难点。小半径、大纵坡、浅覆土盾构始发的情况更加大了盾构始发的技术难度,如何采取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以保证盾构始发的施工质量,是需要研究的关键课题。本文以工程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端头加固、割线始发、堆载反压和洞门密封等技术,有效解决了盾构始发存在的管片上浮、隧道渗漏水、地表沉降隆起大、管片姿态偏移超限和隧道成型效果难以控制等问题,既保证了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保证了隧道的成型质量,对今后类似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