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重庆缙云山降水化学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1998-1999年126个降水雨样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特征和季节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山降水pH平均值为5.23,电导率为33.90μs/cm,降水的酸化与污染程度低于重庆市市区,降水pH值和各主要离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冬、春季污染程度高于夏秋季,这可能与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等有关,降水中NH4^-和Ca^2+的大量存在极大地中和了酸根离子(SO4^-、NO3^-、Cl^-)对雨水的酸化作用,提高了降水pH,降低了酸雨发生频率,降水pH与各主要离子在冬季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碱性阳离子(K^+、Na^+、Ca^2+、Mg^2+、NH4^-)与SO4^2-的相关性在冬季极为显著,在夏季则较弱,电导率与SO4^2-的相关性表现出同样的季节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酸雨状况及其化学组成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2006年广州市降水监测结果表明,广州市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4.31~4.78,酸雨频率70.2%~82.0%。降水中化学组分以SO4^2-、NO3^-为主要阴离子,Ca^2+、NH4^+为主要阳离子,酸雨类型转变为硫酸型和硝酸型并重。广州市酸雨污染状况依然严重。  相似文献   

3.
叶玉新  纪凯  周密  李璟 《江西科学》2021,39(6):1046-1050
为了解江西省上饶市年内降雨变化特征,以上饶市丰溪河流域内降雨为研究区域,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中24 h降雨量大于等于5 mm的降雨.主要监测降水pH、电导率和常量离子浓度,以得到丰溪河流域内大气降水水质时空分布规律.调查数据结果表明:丰溪河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3-9月,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7.1%,降雨量极差为657.8 mm,流域降雨呈现从南到北逐渐增强趋势,年最大降雨量流域北部的鹤山,年最小降雨量出现在流域南部的下会坑;酸雨频率为26.2%,全年pH平均值为5.79,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冬季<春季<秋季<夏季;SO42-、NH4+、Ca2+和NO3-为降水中主要离子,总无机离子加权平均浓度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与降水量呈负相关;降水离子与降水量加权年平均浓度分布规律为城区>郊区>农村>山区背景值站;SO42-/NO3-在1.66 ~4.91之间,平均值2.16,属硫酸-硝酸的混合型污染,人为源对大气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铜陵市酸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铜陵市2006-2010年的酸雨观测数据、降水化学分析资料和常规空气质量及气象资料,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铜陵市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铜陵市的酸雨污染日趋严重,降水酸度在秋、冬季略高,郊区酸雨较城区严重;铜陵市的酸雨污染属于硫酸型,SO42-和NO3-是主要的阴离子,Ca2+和NH4+是主要的阳离子,各种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局地差异,郊区低于城区,Ca2+和NH4+对降水酸度影响较为显著;铜陵市酸雨污染受区域性酸雨污染和本地污染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晋城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间晋城市市内及郊区(山耳东村)的大气降水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晋城市尚未出现酸雨现象,晋城市市内和郊区(山耳东村)大气降水的pH平均值分别为6.48和6.67;电导率平均值分别为11.9ms/m和10.7ms/m,较其他地区偏高;SO42-、NO3-、Ca2+是降水中主要的离子成分,降水类型属硫酸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近6年莆田市800多个大气降水的监测数据,对莆田市酸雨污染的时空分布、离子化学组成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莆田市降水pH均值为4.86~5.38,酸雨频率范围为39.8%~70.5%,在轻酸雨区~中酸雨区变化。从2013年至今,酸雨频率有下降趋势,酸雨污染有好转;酸雨有一定的季节特征,污染轻重程度分别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离子总量大体呈递减趋势,总阳离子与总阴离子比值逐年下降,自2015年起,SO42-和NO3-的比值介于0.5~3,莆田市的酸雨模式已经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演变。  相似文献   

7.
根据河池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05~2010年的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分析河池市近年来酸雨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河池市酸雨的变化趋势总体下降明显,降雨的pH值3.28~8.60,酸雨发生频率为50.1%.河池市的酸雨是典型的硫酸型酸雨,SO42-离子占总量的大部分,其次NO3-离子含量也较高.河池市工业和能源消耗大量煤炭...  相似文献   

8.
根据济宁市酸雨观测站2006 - 2010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宁市酸雨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研究了酸性降水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统计得出,济宁市的酸雨无论从频率还是从强度上都呈现减弱趋势.在242个降水样本中,pH值小于5.6的酸性样本94个,占38.8%;酸雨在秋季出现频率最高,冬、夏两季频率较少,且冬半年要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9.
结合攀枝花市2006~2011年降水监测资料,本文对攀枝花市降水酸度变化及离子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酸度及酸雨频率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与2006年比较,降水酸度整体略有下降趋势,酸雨频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攀枝花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是SO24-,主要的阳离子是Ca2+和NH4+;降水中SO24-/NO3-的比值呈现降低趋势;降水酸度与可吸入颗粒物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  相似文献   

10.
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时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1987—2000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西安市降水pH值和酸雨的年内变化呈“双峰”型,即每年1—3月和10—11月降水pH值低、酸雨出现频率高,4—6月酸雨出现频率低,7—9月酸雨pH值较高.14年来,降水pH值与酸雨年际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以前降水pH值较高,酸雨年际变化不明显;1994年以后降水pH值下降,酸雨频率年际变化较大.降水pH值与酸雨强弱由酸碱离子相对浓度决定.当酸根离子摩尔含量超过碱性离子时,降水pH值下降、酸雨危害增强;反之,降水pH值升高,酸雨危害减弱.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7年4月~2018年10月南通地区3个酸雨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南通地区年、季、月变化特征及12年平均酸雨变化规律,利用酸雨观测的长期资料进一步统计分析酸雨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南通环境监测站监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形成进行初步归因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南通地区吕四、南通、如皋酸雨观测站都有酸雨出现,出现的频率都在50%以上。吕四站的(强)酸雨概率大于其他2个站;pH值也是最低的。由年平均降水pH值及(强)酸雨频率分析显示,2008年前后3个站酸雨达到最强,2014年之后,降水的酸性程度在减小,酸雨率在降低。夏季和秋季降水受污染程度较冬季和春季轻,吕四站冬季降水甚至达到强酸雨污染程度。南通地区3个站pH值都是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趋势。3个站的电导率均是随日降水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可以看出降水量的大小会影响降水的电导率。从主导风向对比降水pH值、酸雨频率,吕四站酸雨污染程度高于南通站和如皋站;吕四站和南通站出现酸雨概率最多的为东南风,如皋站出现酸雨的频率最多的为东北偏东风。分析2017年全年南通站降水当日的降水pH值跟当日SO2、NO2、PM10和PM2.5均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降水当天大气污染越严重,降水酸度越强。由南通地区酸雨的变化趋势,也能说明跟近年SO2、NO2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在减少。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2—2018年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酸雨观测资料,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该站酸雨月、季、年变化特征,研究酸雨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酸雨污染呈现改善趋势,21世纪初酸雨恶化,2010年后酸雨又呈现改善趋势;历年平均降水pH值、酸雨频率、平均降水K值均在2009年发生突变。酸雨月、季节变化明显,8月平均降水pH值最低,酸雨频率最高,处于酸雨频发期;7月平均降水K值最小,3月最大;各季平均降水pH值变化规律均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各季酸雨频率秋季最高,平均降水K值为冬季最大。小雨量级平均降水pH值最小、K值最大,大雨量级出现酸雨频率最高;日平均风速小于1.5 m/s的降水过程中酸雨出现频率最高,日平均风速1.6 m/s~3.3 m/s的降水过程中出现酸雨的次数最多,随着风速的增大酸雨出现频率降低;酸雨主要出现在NE、SW(或偏NE、SW)的风向中;平均降水pH值与当日平均风速、降水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酸沉降是当今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南方已经成为继北美和欧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块酸雨集中分布区域.关于城市大气降水的化学性质在中国已有不少报道,但是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的大气降水化学性质的相关报导相对较少.本文初步分析了中国西南部偏远地区-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2004年大气降水的化学性质,发现雷公山区域2003-2004年的降水酸性较强,降水中Ca2 、NH4 、SO42-、NO3-是主要的阴阳离子组分,属硫酸型酸雨;降水各化学组分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酸性污染物来自中远距离传输,雷公山降水中碱性物质较少,是降水呈酸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岭大瑶山雾区锋面降水的雨水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使用1999年1月和2001年2-3月在南岭山地采集的雨水样品资料,分析了南岭山地雨水的化学组分;对4次典型锋面过程伴随降水的雨水离子浓度及其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酸雨的频率达88%,酸雨的危害十分严重.南岭山地的浓雾伴随的降水,其雨水中的诸离子浓度远低于雾水中的值,因而,雾不但造成视程障碍,而且是高浓度污染的微粒,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不同过程雨水的化学特征变化差异明显,在雨水中浓度最高的阴离子是SO2-4, 其次是Cl-;在阳离子中Ca2 、NH 4的浓度最高.雨水比雾水更酸,说明虽然雾水中的离子浓度较雨水高得多,但大量的离子成分中存在更多的缓冲物质,比如说NH 4和Ca2 .不同降水过程间雨水离子浓度的富集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南岭山地锋面降水的雨水化学成分主要受大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气降水化学组成的统计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是大气环境质量一种表征,分析各种阴阳离子的浓度为酸雨污染控制和提高空气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大气降水酸度决定于SO4^2-、NO^-3、C1^-、HCO3^-、NH4^+、Ca^2+、Na^+、K^+、Mg^2+、H^+等阴阳离子相对浓度,利用离子平衡分析、相关性、主成份因子以及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这些离子浓度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确定地域大气降水的影响因素,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十二五"期间广西酸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情况,利用"十二五"期间广西全区14个市的大气降水监测数据,通过pH值、酸雨频率、降水离子组分3方面数据统计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十二五"期间广西酸雨污染主要为弱酸性酸雨,其次为酸性酸雨,重酸性酸雨污染占比不足20%,较少有严重酸性酸雨;降水酸度总体呈减弱趋势,酸雨频率呈波动下降趋势,5年期间城市酸雨污染整体呈减轻趋势;酸雨区域主要集中在桂北、桂西部地区,东南部由酸雨区域变为非酸雨区域,酸雨区域面积有所减少;降水中SO24-离子当量浓度逐年下降,NO3-离子当量浓度呈上升趋势,SO24-/NO3-的比值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广西酸雨污染特征由硫酸型向硫酸与硝酸混合型酸雨过渡。广西的酸雨污染略有减轻趋势,这与广西近年来的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李丹  叶伟星 《科技资讯》2009,(19):125-125,127
为了揭示目前云和酸雨污染现状,对本站酸雨监测数据2007年至2008年2年的降水pH值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和县酸雨污染相对较轻,一年中夏秋两季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均较小,冬春两季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较为严重,且两年来酸雨污染呈减缓趋势;降水量,雷电,气候条件对酸雨出现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分别在位于中国北方的北京和山东泰安郊区的马庄,以及南方的深圳和福建南平的郊区茫荡山对降水进行了采集,测定了其pH值、电导率和化学成分。北京、泰安马庄、深圳和南平茫荡山降水的pH值分别为6.02,5.97,4.72和4.81。北方降水污染严重,南方降水污染较轻但雨水酸度较高。SO24-,NH4+,Ca2+和NO3-是各地降水中主要离子组分,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降水中SO42-仍然是主要的致酸因子,NH4+都是最主要的中和物质。应用富集因子法比较了不同地区海洋源、地壳源和其他来源对降水组分的贡献。应用后向轨迹横式分析了不同输送路径的降水化学特征,泰安马庄降水受不同路径的传输影响显著,深圳和茫荡山降水受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根据湛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04-2008年的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对湛江市近5年来酸雨变化趋势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湛江市降水pH值和酸雨pH值均有所升高,酸雨频率有下降趋势.降水离子浓度分析研究表明,湛江市区的酸雨硫酸根离子比重最大,属于硫酸型酸雨.综合分析表明,近年来湛江市大气降水质量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20.
洛阳市酸雨形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3年降水监测数据,采用多因子对比、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洛阳市酸雨的形势及成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酸雨的形成不但和洛阳市污染加剧有关,而且和降水量、降尘量有密切关系,降水量越大,降尘量越小,降水时越易形成酸雨。夏秋季节太阳光照多,气温高、且大气降水多、空气湿度大,利于SO2向SO42-转化,易发生酸雨,大气中酸性污染物多虽有利于酸雨形成,但若降水量偏少,也很难形成酸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