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四时期,各种新出版的报刊纷纷应时而出,形成了报刊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新闻事业史的第一次高潮。在这一时期,报刊的传播者有强烈的“欲被人知”的愿望,接受者有强烈的“欲知”需求,这两种需求在五四时期达成高度一致,导致了五四报刊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文学所表现的重要内容,它曾经有过灿烂的繁荣时期.个性解放文学的出现、发展和繁荣,是伴随着"五四"那辉煌的历史时代的."五卅"以后,大规模的政治性群众运动渐渐成为过去,"五四"时期那种各种社会思潮交替传播、发展的时代局面也统一于社会革命的一体化潮流之中.个性解放文学似乎完成了它特定的历史使命,很快便失落了"五四"时期的那种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孙伏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报刊编辑家,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尤以五四后期主编《晨报副刊》时最为出色。孙伏园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为副刊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供人消闲或提供娱乐上,而应当具有传播知识、广泛开展社会批评等多项职能,此外应五四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副刊还应肩负起传播新思潮启迪民智的重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旗帜的感召下,孙伏园创办的《晨报副刊》横扫了充斥副刊的低级趣味,为五四时期盛极一时的四大副刊全面繁荣的盛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成就了《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妇女解放运动高潮。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以来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重大突破。本文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独特背景出发,就这一时期妇女运动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曹丕的"诗赋欲丽说"学界虽有关注,但都浅尝辄止.曹丕"诗赋欲丽说"主张诗赋要讲究文辞华丽之形式美;它提出的缘由主要有五个方面;它是我国文学进入审美自觉的宣言,引领了魏晋南北朝重形式美的文学风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妇女解放运动高潮。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以来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重大突破。本文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独特背景出发,就这一时期妇女运动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作家全盘否定古诗词,视古诗词为"死文学",主张建立一种新文学--"活文学".他们倡导白话新诗,对古诗词进行了坚决的否定.但是,在"五四"后期尤其是"五四"落潮之后,"五四"新文学作家却一改"五四"时期的偏激态度,重新开始创作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肯定了古诗词.古诗词与新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新文学作家创作古诗词就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韩胜利 《甘肃科技》2011,27(23):86-87,78
新文化运动自觉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以自由、民主、科学和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主题。这一时期既是近、现代史的转折点,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新文化运动与新闻报刊为内容的联系中,以该时期的思想传播为背景,把握报刊的社会功能性思考。这场震撼人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的新闻界蓬蓬勃勃地展开,在一定意义上进人了中国新闻报业的黄金时期,这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一) “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的到来,不仅促进了中国现代新文化的诞生和繁荣,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兴和发展,出现了美学的新兴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从事美学研究的人员激增,美学论著的大量发表与出版,是前所未有的。仅就我目前所查阅封的“五四”时期前后的部分报刊目录及专著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文学思想变化过程的描述,展示出他从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到转而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复杂历程.既反映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显示了五四时期相关文学概念内涵的多样性,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及相关作家的文学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堂课,如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激发起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投入"欲,就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开头"有法,实无定法,贵在得法.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1917-1927),中国文学和文化处于转型期,急需引进大量外来文学和思想来破旧立新,因而这一时期的翻译文学极度繁荣。从源语的角度讲,选择的原作质量更高、范围更广;从译入语的角度讲,译者的素养和译作的水平都得到极大提升;当时翻译文学的繁荣还体现在报纸、杂志、出版机构的增多,以翻译为主要职能的文学社团不断涌现,翻译目的更明确,翻译活动更有组织性。  相似文献   

14.
理欲之辩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含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指向。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感性欲望被空前地肯定、制造和满足着,结果是不得不承受着由此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的生存受到了挑战,"理欲观"这个古老的话题再度成为众人瞩目的、具有重大现实关涉的探讨领域。  相似文献   

15.
北洋政府时期,伴随着银行业的繁荣,在其影响下的保险业也得到了发展。纵观目前对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专家学者们往往专注于军事、教育、外贸、银行等方面,而对这一时期的保险业则长期忽视。基于此,有必要通过厘清北洋政府时期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格局形成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保险业发展的特点,以期对现今的保险业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天使"的内涵和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伴随工业化的深入,强大的中产阶级不仅创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价值观,而且还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妇女观."家庭天使"成为他们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介词"向"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动作方向的介词"向"是由动词"向"虚化而来,这个过程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从句法环境、句法意义等方面来考察,两汉、魏晋时期的"向 N V"与先秦时的"向 N 而 V"在历时的发展上有着连贯性,此时的"向"处于"动一介"转化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的"V( N1) 向 N2"格式来源于"向"构成的单动式.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向",是由表方向的用法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8.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它的编排体例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知庄章"三组的分合问题便是焦点之一.我们认为"知庄章"应该分为两组互补的声母,即/ts、ts'、s/和/tc、tc'、c/.同时,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证明"知庄章"两分在<中原音韵>时代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五四"的"神话性"体现在现代中国思想每当面临着重要的转折时刻,总是要重新回到"五四","20世纪80年代"作为历史的转折期,自然也有重返"五四"的冲动.通过对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细读,可以看出作者用"启蒙"和"救亡"的互动关系及其冲突来重新定位"五四",其目的依然内在于"20世纪80年代"强烈的"现代化"诉求以及这一诉求所包含的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20.
罗钦顺在理和气、本性和物质之性、心和性、天理和人欲、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等问题上与佛学和程朱、阳明学派展开的论战中,成功地运用理一分殊的原理,提出了气一元论,心性分开,人欲实为天性且要约束,“见闻”为了解世界基本方式,强调“格物”等观点.而这些主要反映在《困知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