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朔同志写散文追求意境的美。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正因为他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所以,他的散文几乎每篇都象诗一样,  相似文献   

2.
用诗意化语言说诗兰寿春杨朔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深受古典诗歌的影响。他曾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严密,选词...  相似文献   

3.
当代散文史中,杨朔以散文的诗意创造著名于世。他的散文善于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匠心独运的构思形成鲜明的特色。以历史的眼光,观照杨朔散文的审美境界,审视杨朔散文从诗意的创造到诗意失落的嬗变,会看到理性的规范对散文艺术特质的损害。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作家在否定主体“小我”而抒发“大我”之情时,无疑削弱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和生命,这是时代赋予的烙印,是一种无奈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4.
杨朔散文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他散文的语言特色是分不开的。杨朔散文的描写语言,具有绘画的造型力,是高度形象化的语言,他的抒情风格是内向的,这种抒情格调决定了他抒情语言的含蓄、隐秀,而洗炼、精约,则是杨朔散文叙述事物的基本特色。无论是描写语言、抒情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具有诗的概括力和表现力,都洋溢着抒情诗语言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5.
谈意境(上)     
一、意境的演绎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批评中,都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典诗、文、词、曲乃至小说,戏剧的评论中,“境界”或“意境”这一概念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汉魏以前的中国文学批评,注重的是“言志说”。《尚书》、《荀子》、《庄子》等书中,有“诗言志”,“诗言是其志也”,“诗以道志”等  相似文献   

6.
在新文学的园地里,冰心十分钟爱那种“平凡的小小的花”——散文。她自己曾经说过:“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客观地说,在冰心六十多年的创作中,散文的艺术成就最高,并且最能体现她那“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艺术风格。善于描写景物,是冰心散文的一大特色。她运用清丽轻柔、婀娜多姿的文笔,溶情于景,丝丝入扣,描绘出一幅幅浓淡得宜、幽美深沉的图画。她娴熟地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在散文中开拓、烘染出一种诗的意境。本文拟就冰心散文写景艺术的几个方面,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古典主义主导了我国文坛半个多世纪,对扬朔的散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人认为杨朔散文过于诗意化的意境,几近于歌功颂德,并不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也有人认为其散文过于模式化,显得单调,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新古典主义特征在杨朔散文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有的文章以浓墨重彩、骈词丽句取胜,有的文章却以真情实感、平易近人见长。明代著名作家归有光的散文,虽然没有奇辞奥句,也不去刻意求新,但那清淡自然的语言,淳朴含情的意境,实在耐人寻味,感人至深。在文崇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统治文坛的明代,归有光尽管僻处一隅,依然敢于抗手,他写的一些“小记”、“人物传”和悼念家人的文章,诸如《先妣事略》、《女二二圹志》、《亡儿曾孙圹志》、《筠溪翁传》等等优美清新的叙事文,同那些雍容华贵、冗沓空泛的“纱帽文章”就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方面廓清了以钩章棘句、摹拟秦汉为工的风气,一方面又发展了唐宋以来的散文传统,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与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散文单元,选了四位名作家的四篇写景散文:碧野同志的《天山景物记》,茅盾同志的《风景谈》、杨朔同志的《海市》,孙荪同志的《云赋》。如何讲授好这一组散文呢?我是这样设想的。 高中一年级的同学,已经读得通一般的现代文学作品和当代文学作品,也能写较为通顺和出色的记叙文了。但是,多数同学都反映“不会写景”,或认为“写景很难”。针对这些反映,我认为:不会写景的原因有三。一是观察不深不细,抓不住景物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10.
一首先,“诗歌的‘散文美’”的提法,根本就不符合诗歌本身这一最为凝炼的文学形式。所谓“凝炼”,这里指的即是诗歌的内容,也是诗歌的表达形式。正如《诗词例话》中说道:“《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的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象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哲学家,也是诗人,是中国哲理诗创作的先驱。一部《老子》,是哲理与诗歌的结合体。如果把《老子》整个算作“哲理诗”,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其它任何哲理诗作象它那样具有独创性,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广大深远的影响。《老子》又被看作诗歌与散文的结合体,人们或称之为诗,或称之为文,或说它文中有诗,或说它诗中有文。是诗、是文、是“散文诗”还是“诗散文”,从大处着眼,重要的不在于这称谓上的区别,而在于它们所共同揭示的《老子》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特异性。《老子》的体裁是春秋末年伟大哲人所独创的,所以我们不应以其后世的某些标准硬套它、苛求它,而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作的开端和中国哲理诗的一种最早的、特殊的样式。 《老子》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把握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袁鹰同志,十七岁(1940)携着处女作《师母》,走上文学创作征程。20年后,以发表《井冈山记》一组抒情散文蜚声文坛。此后,作家不断推出他的“诗质”散文,跻身于”酿造诗境的作家”行列。八十年代,袁鹰的散文又逐步迈向“秋水”境界。本文试图考察作家散文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其艺术贡献。 袁鹰发表他的处女作时,还是中学生。虽然那时他还分不清自己写的是散文还是短篇小  相似文献   

13.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散文语言讲究明白晓畅,语意连属,以让人一眼看穿知性信息为指归。诗歌语言却讲究简洁精炼,干净利落,追求一种“蹊径绝而风云通”、“语不接而意接”(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效果。从艺术形象构成的角度说,诗的意象和其他文学形象的不同之处,就是切忌太实太死,意象之间要有可供回旋的余地。清代诗评家刘熙载说:“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连;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必如天上人间,来去无迹,斯为入妙。”(《艺概》)他把诗的词句的省略跳跃与意脉的内在联系的关系讲得很透彻。这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关于“诗是跳舞,散文是走路”的说法,意思相通。词句的省略和跳跃,表现在诗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诗句之内的词语省略;一是诗行之间的时空跳跃。先看诗句之内的省略。闻一多在《怎样读九歌》中说:“本来诗的语言之异于散文,在其弹性。而弹性的获得,端在虚字的节省”,这话是极有见地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省略虚词、修饰词和关联词,而将实词尤其是其中的名词直接组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常见的诗词组句现象。先看几个例子: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辛弃疾《满江红》)白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以上...  相似文献   

15.
陆蠡的散文匀净而平实。他的世界很小,然而蕴籍、厚实;他只有缈小的心灵,但他诚实。他从这一点出发,打开他童年记忆的花园,顾着他自己的心绪和激情的引导,展开了一片质朴然而丰深,“凝静如一潭寒碧”(柯灵语)的散文世界。然而,“陆蠡的本质近于诗。”他的智慧是一种诗性的智慧。一、诗性的智慧陆蠡拿万物有灵的眼光创造了《海星》中许多近乎童话的作品,“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么?”(《桥》)荷花姑娘和负心的蜻蜒公子的故事(《荷丝》);榕树伯伯的年纪和胡须(《榕树》)……对陆蠡来说,“来自一虫、一物、一言一语往往便成谶。”(《谶》)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曾赞美过“意象奇警”“思想隽远,耐人咀嚼”的诗。赞赏过外国诗人华茨活提出的诗人“主观的渲染”“渗透物象底生命里去了”的写景状物法。这些都与我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相吻合。从闻一多的创作实践看,他也是深谙此中真谛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围城》是钱钟书蜚声文坛的长篇小说。在《围城》中有一种给人印象很深却又令许多人迷惑不解的独特而突出的语言现象,即在中文里夹杂一些英文法文等外国文。在作品中,留学剑桥的曹元朗给唐晓芙解释诗中加入外文的用意时说:“我这首诗的风格,不认识外国字的人愈能欣赏。题目(《拼盘姘伴》)是杂拌、十八扯的意思,你只要看忽而用这个人的诗句,忽而用那个人的诗句,中文里夹了西文,自然有一种杂凑乌合的印象……”,当唐小姐点头表示已领略到这个拉杂错综的印象时,他又说:“那就是你捉摸到这诗的精华了,不必去求诗的意义。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这是否就是对《围城》中夹杂的外国文的注解呢?钱钟书在中文里夹杂西文是否也要十八扯,制造一种拉杂错综的印象而不存在其他意义呢?笔者通过对《围城》中这种现象的认真的研究,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中,经常使用这样一句术语——意境(或称“境界”),以为散文创作、诗歌创作须讲求意境创造,所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然而,什么是意境?许多文学艺术理论家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论证,使之成为一个自古而今仍无定论的问题。在古代文论家中,清代画家布颜图在他的《画学心法问题》中云:“情景者,意境也”,他把意境的构成要素定为情与景,把情景交融当作意境;清代文艺理论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云:“何之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显然,他的解释除了布颜图的观点之外,还格外强调意境的情感和形象性。应当说,他们二人的看法基本揭示了意境的内涵,因此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在今天的文学理论家中,对意境的解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是异常发展和繁荣的一种文学形式。鲁迅在论及“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时曾说过:“散文小品时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这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在现代散文这个园地里,杂文更是特别繁茂,引人注目,成为现代文苑里具有独特色采的奇葩。  相似文献   

20.
一、一个划时代的定义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提出之后,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都不断对它的特征进行总结和研究,较早使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的是十八世纪德国诗人席勒。他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里说;“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己看着他的目的。”他又把现实主义文学称做“素朴的诗”,把浪漫主义文学称为“感伤的诗”。他认为“素朴的诗”的特点是“尽可能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